APP下载

让“问题”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2017-02-09李平单杰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表现手法探究性情境

李平 单杰

思考是学习的开始,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问题”,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的活水源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重视语文知识的讲解,把课文内容讲得清楚明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效果也较好,但是课后学生对于学过的内容仍然理解得不到位,不能灵活应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让“问题”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一、积极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教学情境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对于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讲,如果要求他们提出许多有质量的问题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教学中要主动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例如,在《明湖居听书》的教学中,在处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这两个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可先对两组表现手法进行讲解,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从生活中或者从以前的学习内容中找出这两组表现手法的使用情况,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讨论。这样,学生会对这两种表现手法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这样就避免了乱用一气的现象。这种做法,依靠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和拓展,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完美结合。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的主线,打破单一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单方面的接受模式,从而形成学生全面、正确的语文观和通俗、透彻、深刻的语文认识。

二、积极鼓励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然,学生对于探究性的提问与学习是有一个适应过程的,学生刚开始直接参与提问设计时,质量不可能很高,甚至是幼稚的。但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用一定的鼓励手段来支持学生提问,让学生敢于提问,勇于提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因此,在每堂课上都要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并对胆小的学生给予鼓励,对水平较低的学生给予引导和提示。注重针对学习能力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认真对待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绝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敷衍了事。

三、积极设疑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美国的教育家肯尼思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在以往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主要是为了验证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学生单纯接受的情况下,这种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与范围。而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同时注意侧重点,把探究性的问题放在提问的首要位置。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提出如下一些问题:侧面描写如何在作文中使用?如何让自己的作文更富有文采?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地找寻答案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刻领会语文知识对于自己写作能力提高的帮助。

教师不应苛求学生仅仅是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应统筹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主性、独立性的学习引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选择、判断、解释和运用,把学生学习的潜力发挥出来,培养学生深度的思维能力,达到有所见亦有所创,从而使学生学会解决许多具体的语文问题。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这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时,因为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刚刚接触这一种情景交融的长篇散文,他们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解读此类文章,因此,就要结合文章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以情驭景,并避免硬贴标签的现象,从而理解作者的内心为什么这么清、这么静、这么悲凉。

总之,通过积极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教学情境,积极鼓励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认识倒:对于语文的学习贵在“通”,因为许多语文的问题往往隐含着更多的真理。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把探究性学习方式运用到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最终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探究性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厚重感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