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鸡汤与乐观幻觉

2017-02-09

南方周末 2017-02-09
关键词:轶事汤勺菲尔德

徐贲

“心灵鸡汤”一词听起来有些调侃、揶揄的意味,指的是那些励志和鼓舞人心的格言、警句、箴言、轶事或感人小故事,一种形似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但它以修辞代替说理,诉诸情绪和感情,而非理性和逻辑。同一个意思经常会有变化的表述,如“留一片空白,随时浓墨重彩”(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不要羡慕别人,你的劣势可能是你最大的优势”(变坏事为好事);“倔强的人走得最远,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怕,只怕到不了终点”(路在脚下,从零开始);“有些状态,一生中大概就一次,不如把它发挥到极致”(人生能有几回搏)。

“心灵鸡汤”像是本土说法,其实是舶来品,是从英语的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来的。在美国,心灵鸡汤是个正面的、至少不坏的说法。一个以此为名的网站介绍说,“心灵鸡汤是当今世界最受欢迎、最被赏识的故事书系列。20年前,创伤者们编纂了一本励志和鼓励人的故事,一下子成为畅销书。在这之后,我们出版了250种不同的心灵鸡汤书,有40种语言,仅在美国的销售就达1亿册”。今天,心灵鸡汤的销售商不仅经营励志读物,还销售狗粮和音像故事或电影,经营口号是“改变世界,从每一个故事开始”。

心灵鸡汤丛书的成功经历,本身就可以当作一个励志的故事。美国的第一本心灵鸡汤书是由杰克·坎菲尔德(Jack Canfield)和马克·汉森(Mark V.Hansen)编纂的,两人都以“励志演讲人”(motivational speakers)为业。励志演讲在美国是个相对不错的正规职业,2013年的平均年薪约为9万美元。坎菲尔德他们把从听众那里收集来的一些真人真事的感人故事(有的就是听众们自己的故事)编成了一本书。他们在纽约向一家家出版社投稿,都没有成功,最后被佛罗里达州一家专门出版自助书的HCI出版社出版,据说第一年就卖出800万册。心灵鸡汤成功故事的励志教谕可以是,“有志者事竟成”或者“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人们需要这样的励志教谕,哪怕坎菲尔德他们的成功只是因为运气好,人们也愿意相信那是可复制的经验。心理学称此为“乐观幻觉”(optimistic illusion)。买彩票的人们只看到个别发了财的幸运儿,虽然一次次碰运气,一次次失败,但还是能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同样是因为受到“乐观幻觉”的驱使。

心灵鸡汤的乐观精神大多是通过故事和轶事来传递的,几乎从来不运用分析和论述。它有很强的情绪感染力,但不能提供论证支持。故事或轶事所起的是一种“类比”的提示作用,在认知上是有缺陷的。哈佛教授斯蒂芬·平克指出,“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得不到帮助的头脑很容易被谬误和幻觉支配,因为它依赖于记忆和生动的轶事故事”。

乐观幻觉是一种对现实的错误判断和不真实想法,是一种自我欺骗。但是,这种幻觉或错觉有时候是有用的,甚至是必须的,因此被称为“必要的谎言”(vital lies)。奥地利心理学家奥托·兰克(Otto Rank)在《真实与现实》(Truth and Reality)一书里说,“与真实为伴,人活不了。要想活下去,就需要有幻觉。……有效的自我欺骗过程,假装相信又不断犯错,这不是一种精神病理学机制,而是现实的本质。”

人为自己制造或保留一些希望的幻觉,如果不损害他人,这种自我欺骗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将此变成一种思维定式,来诱使他人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安贫乐贱、接受不公正的命运摆布,甚至自动承担别人的过失责任,导致是非不分、黑白不明,那就会成为一种有道德过错的行为。

用主观臆想来重新解释生活中的坏事或灾祸,在精神疾病心理治疗中称为“认知行为主义”(cognitive behaviorism),通过认知重建,让病人增强信心,对那些引起他们焦虑和不安的事情,建立起自己能加以控制的信念。这已经不是一汤勺一汤勺地给病人喂饲鸡汤,而是教他们如何为自己制作鸡汤。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这或许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但是,如果用同样的方式来对神志健康、头脑正常的人们进行诱导或教化,那就有害无益了(也难怪有“毒鸡汤”之说)。社会不应该成为放大版的精神病诊疗室。在诊疗过程中,幻觉可能有利于病人恢复精神健康,但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幻觉则可能让正常人罹患心灵疾病。

(作者为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轶事汤勺菲尔德
中共四大轶事
汤勺里的你
12点敲13下
丰富的能源
12点敲13下
范仲淹苦读轶事
极地摄影探险
米粒四射
校园轶事
菜、汤方便分离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