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约会教育:健康教育缺失的一环

2017-02-09何年

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异性约会友谊

何年

约会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上海等地的中学曾经在几年前推动过约会教育,但受到社会非议,内容被限制。在欧美,约会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建立和维持长久的两性关系”,性教育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中,只包括性教育,而没有“建立和维持长久的两性关系”的部分。

在争议中坚持

真正的约会教育应该告诉学生:约会不一定是以性行为为目的。约会是社交行为的第一步。没有约会就没有社交。社交行为有两种:约会和集会。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有人身自由,有言论出版自由,有集会自由。但是我国公民对此缺乏足够经验,原因是从小没有足够的学习和体验。《教育》记者了解到,青少年时期有过健康约会经历的学生,成人后有更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在从事商业和公务员工作时能轻松胜任。而对于男女交往产生错误认识的学生,成年后在需要和人打交道的领域往往逊色:经商的话,业务做不好,从政的话,政策推不动。

第61个“世界学生日”这一天,由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和上海首条少女意外怀孕求助热线联合推出的“女孩教育大篷车”在上海市部分中学新开了一门敏感课程“约会教育”。

当时争议的焦点,是授课内容涉及“爱”话题。在上海市市东中学,这堂名为“如果·爱”的课一开始,探讨的话题便是“爱是什么”。随着授课老师邵亦婵的引导,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对老师产生了好感怎么办,是不是应该向心仪的异性表达……最后,邵亦婵在幻灯上打出这样几个字:爱是甜蜜的,但爱得不好,会受伤。以此告诉学生:如何看待爱,如何自我保护。和其他领域的敏感话题的处理方式一样,这堂课用伤害和恐惧的威胁阻止了学生试图进一步体验“爱”的真相。

尽管如此,部分家长依然指责课堂讲“爱”是不务正业。邵亦婵透露:“约会教育”课受到过部分家长的反对。尽管遭遇反对,这项教育内容在上海依然坚持了下来,并且从中学课堂,更进一步推到了小学课堂。

从2015年9月新学期开始,上海市四、五年级小学生增加了一门网络选修课——《男孩女孩》。这也是上海推出的首部性别教育网络课程。早在2011年,由上海理工大学附小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男孩女孩》就已正式使用,并在杨浦区18所中小学试讲,这是上海首套中小学性别教育教材。2013年6月,该课程开始在杨浦全区小学全面推广,上海其他区县及广东、河南等省份也有部分学校采用。2015年9月,在该教材基础上全新改编的网络课程《男孩女孩》正式“登陆”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平台。作为选修课程,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在选修后可获得4个学分。《男孩女孩》网络课程策划人、上海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张志筠表示:该课程着重帮助小学生了解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知识和培养保护自己身体的基本能力。我们希望帮助学生减少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不愿或不便启齿的烦恼,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

小学低年级段版本的《男孩女孩》网络课程也在2016年推出。负责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平台的市电化教育馆副馆长潘丽芳介绍说:将与相关部门协商,将《男孩女孩》等一些重要课程,也纳入专题教育必修课中。

约会是社交之始

尽管上海教育部门艰难推进了近十年,但其教育内容已经跑偏——这和真正的约会教育相差甚远。上海的所谓约会教育,主旨还是告诉学生,爱会带来伤害,为此,还把男女性交合、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十月怀胎以及哺乳等知识坦陈给学生。这样,不但没有把如何正确约会的信息传递到位,还给学生造成了“爱是罪错”的人生初认识,并且让一些本来不了解这些信息的学生对此产生了兴趣和好奇……

在北京从事保险业务工作的林希表示:中学时专心学习,不与异性交往,不愿意参加集体互动。尽管如此,也没有考上名牌大学。在校期间没有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毕业时看到活跃的同学有机会去各种好公司,自己也十分羡慕,但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可以而自己就不行。现在她明白了,是自己把自己限制在小牢笼里,失去了很多学习和工作的机会,而且也失去了很多快乐。

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李晓晶表示:中小学生社会交往经验不足会导致其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不足。如果学校和家长对学生正常交往、主动约会表现出过度敏感,首先会导致孩子不愿意主动和教师、家长谈论相关事宜,进而使得孩子之间关系紧张,妨碍友谊发展,而且使得孩子和长辈、领导等权威人物沟通能力受到永久性伤害。事实证明:孩子们之间的正常交往,聚会、吃饭、唱歌、逛街等约会内容并没有像一些学校和家长想象的那样恐怖。中小学生在约会和集会中,练习处理和单个和多个异性以及多个同性异性之间的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成长是十份必要的。缺乏这方面经验的话,成年后不仅在工作中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自己的家庭中也会发生多种纠纷。

教育部重视心理引导

教育部已经注意到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导的重要性,在2012年下发了修订后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组织评选出了多个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

教育部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其中,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帮助学生积极应对考试压力,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各地中小学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快建立心理辅导室,把学生请进辅导室开展心理援助。教育部提出:老师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要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

教育部提出:对低年级小学生,要帮助他们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到了小学高年级,要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等内容。在初中里,着重培养学生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等。

心理咨询师李晓晶指出:作为心理辅导者,要明白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目的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而不是挑出其中不健康的案例做研究。很多人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友谊和恋爱这两个观念。比学生之间一般关系紧密的是友谊,很多人则把友谊误认为是恋爱。这不但妨碍了友谊的产生,也妨碍了青少年进入社交生活。

我国台湾地区,学校和家长同样担心爱情启蒙早,对性的观念也较开放,容易逾越界线。台湾家扶基金会日前公布的问卷调查发现:岛内12岁到18岁学生,平均每5人就有1人认为只要两情相悦,就能和对方发生性行为。为了引导青少年,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民间团体合作,积极推动“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重点是学习性别间合宜的情感表达方式,尊重身体的自主权和隐私权,以及性别平等意识、法律观念等,并非一味地防堵青少年接触异性。从约会礼仪入手,教导男生不能单方面地认为“女生禁不起追”,以为只要有恒心,就一定能手到擒来;应尊重对方有“说不”的权利。如果对方多次拒绝或表现出不喜欢,就要适可而止。

用现代方式参与社会生活

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异性之间正常的交往往往受到严格限制,“男女之大防”“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道德要求,今天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仍然起作用。如果在现代社会中用这些传统观念指导生活,那就大错特错了。

曾经有一个话题被广泛讨论:男女间有友谊吗?在传统观念者看来,只要是男女双人约会,就是恋爱而不是友谊。而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约会则是学习跟异性相处;学习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适应和迁就对方;学习如何相互妥协;学习如何欣赏、关心、照顾自己的伴侣。

约会不一定以结婚为目的,因此,不存在是否“门当户对”,或者谁要对谁“负责”。在结婚之前约会过几十次的人,不见得就是“道德败坏”;在跟一个人约会的同时,也跟别人约会,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这是友谊而不是恋爱。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之一。

有调查表明:目前中国年轻的女性竟然有70%具有“大叔情结”,喜欢跟“大叔”恋爱、结婚。原因之一就是“大叔有感情经历,懂得怎样关心和宠爱女生”。假如中国每一个“小男生”从小就有丰富的约会经验,懂得如何跟女生交往,女生的大叔情结也会被治愈。

应试教育妨碍了学校开展约会教育。为避免约会耽误学习,学校很难展开正常和足够的社交教育。美国学校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美国学生上大学并不依赖于统考成绩。在美国,“怎样成功地进入和维持一段约会关系”,是美国高中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美国的小学,每到情人节这天,就鼓励学生写情人节卡,交给自己喜欢的同学;到了初中,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多次舞会,让学生通过舞会多认识同学,创造交流的机会。约会属于美国学生从小学五年级就要开始学习的必修课,因此,“避免性病和避孕”才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中国学校的课程里没有约会内容,只有性的内容,这才是奇怪而且不妥的事情。不希望学生做而讲,不如干脆不讲。这就像不想请人吃饭,但还是把菜单发过去,岂止是不会做事,简直是不会做人了。

猜你喜欢

异性约会友谊
以城为“媒”话友谊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友谊之路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浪漫约会
我们约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