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语文+”时代
2017-02-09吕洁
吕洁
改变还是传统,对有些语文教师来说,是问题,是矛盾,认为使用这些科技手段,与语文教学是不相符的。其实,语文从不曾脱离时代的发展。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早已告诉我们,文学始终是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彰显着社会的最新鲜最深刻的部分。那么,如今就更不必排斥科技的融入。
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在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他们要表现出好奇心和思想开放”,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日后有能力预见变革,并通过终身持续不断的学习来适应变革”,我们就应率先垂范。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里,也许我们的接受与学习速度远不及孩子们,也许我们的权威性随时会被质疑,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回避的理由。对此,我们应思考的是:怎样善加运用、有效引导,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又更好的避免其弊端?
一、以我之力,给你一个纯净空间(基于网站的主题学习)
我们可以使学生坐在教室里,但却不等于学生都能主动学习。而网络则对学生具有特殊的亲和力,能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过,作为获取知识的最便捷的渠道,其海量信息对学生来说也的确是双刃剑,于是,构建学科网站就成为不错的选择。当我们为孩子们建立起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其中有趣味,有交流,有触手可及的成就获得,他们自然会形成归属感。如果流连的是这样的网站,阅读的是美文佳作,我们又何必担心孩子们上网呢?随着良好网络环境的熏陶渐染,孩子们的眼界与品味日渐提升,也就不会再关注网络中的低俗内容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岂不比一味回避或放任自流好得多?因此,从2000年起,我就为孩子们构建了学科网站“语文课堂”。
利用“语文课堂”,我提供筛选整理过的丰富信息供学生学习,这样既提高了效率,拓宽了视野,又可以避免网上负面材料对学生的影响,使他们得以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少的物质代价,阅读到更多更新更好的文章。学生在阅读之后,还可以通过“语文课堂”交流心得体会,发表个人作品,分享写作乐趣。作品发布的及时性使学生的写作成就感得到很大满足,大大激发了写作欲望。网站独具的强大开放性与交互性,使互动交流、质疑评价得以多渠道、更流畅地进行,发表在网站上的文章,可以多人同时异地和异时异地进行多角度点评,还可以送上鲜花进行奖励。而批评与反批评的热烈交锋,更使“语文课堂”成为思想碰撞、激荡火花的地方。在观点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理清思路、表达见解,聆听他人的想法,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他们会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产生新的认识,改变传统线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此外,“语文课堂”还链接了朗诵网站等专业文学网站,全方位满足孩子们提升语文素养的需求。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方面,网络环境使“语文课堂”具备了更多的潜在优势,可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在这里,孩子们惊喜地在比课本更精彩丰富的世界中遨游,音像视频等多媒体的加入,动态选择、过关升级的设计,更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网络化的“阔大的语境”让他们自由的“触摸”着学习材料,充分感知、自主选择,积极探索,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甄别信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体验。这时,学习不再是为某个标准答案、为某种功利的目的,而是成为学生们完善自我的一种行为。
与此同时,“语文课堂”也成为我们共同的家,因为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心灵之间的交流变得纯洁而透明,孩子们进入了语文学习和道德内省二重情境,他们认真地点评着文章,哪怕是只字片言也表达着尊重,他们谈论着同龄人之间的共同话题,分享成功、分享生活。即使毕业后,孩子们仍喜欢常回“语文课堂”看看,用他们的话说,“这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承载着无数快乐的时光。”家长也参与到其中,有位毕业生家长曾在“语文课堂”留言说:“这是一方净土,可以欢歌,也可以低吟,是灵性舒展的天地,是学生成长的乐园。”以网络为媒介,以丰富学识为目的,“语文课堂”让爱好文学的学子们聚在了一起,心灵跨越时空彼此靠拢。
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我们还可以在学科网站下挂主题网站。
如果说,学科网站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是学生的学习平台和精神家园,主题网站就是以语文学习中的某项内容为主题,把相关的丰富信息浓缩进短暂的课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集中探究。传统的语文课结束后,如果有孩子没有全部消化想重温课堂,或有兴趣想深入学习,往往费时费力效果有限。主题网站则能够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时空限制,使这些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鼠标一点,语文的芝麻大门就会打开,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背起行囊走四方》时,因其外延丰富,实践性强,传统教学很难达到良好效果。我就以主题网站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乘坐网际快车游历四方,充分感受旅游文化的多样魅力。借助主题网站,我为学生提供认知探索的资源、方法、工具和范例,授之以渔但不越俎代庖,将课堂充分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他们在网站中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协作、自评互评,学会合作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实现了语文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在有限的45分钟里,因有网络与现实双渠道并行,所有学生都得以参与到课堂中,以不同形式展示出自己的精彩,仅“游客评价”这一环节,每个学生就得到了不止一次的展示机会。更难得的是,学生课后仍意犹未尽,自发在BBS中互对对联来赞美家乡,对旅游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效果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
从课前实地探访家乡、搜集拍摄资料上传网站,到课上组合资源模拟旅游、全面立体高效的感受旅游文化,再至课外的写作与广泛阅读,借助主题网站这个平台,语文课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实现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了课堂向生活的无限延伸。
二、拿来主义,移动端应用(APP)为虎添翼
有的教师认同网络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但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技术去构建网站,那么,我们也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利用APP来服务语文教学。现在,移动已占据互联网时间的56%,而APP则是移动互联网的“最强心脏”,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有效应用,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也引人瞩目。
(一)虚拟课堂,QQ微信皆可为我所用(基于即时通讯工具的互动学习)
在众多的APP中,QQ、微信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其江湖地位始终无法撼动。它们不仅是一种应用软件,更承载了移动互联网沟通一切的精髓,全面覆盖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新纽带,将之运用到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会非常便利。同为社交的主要平台,QQ、微信的功能有相似性,但受众有所区别。学生更习惯于QQ,而微信则是成年人使用较多。据此,我们可以在不同领域内充分发挥其作用。
1.在线课堂,QQ问答,在线微课推送。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QQ可能是接触最早的社交平台。作为即时通讯的集大成者,QQ不仅可以快速传送文字、图片和语音短信,在线语音或视频通话,在推送微课等数字化资料方面,更是做到了无出其右,特别适于开展网上答疑互动、远程授课等教学活动。
利用QQ建群,可以面向全体,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接受程度分层授课,轻松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问题。QQ的语音交流增加了时效性,既可以将问题的分析过程解说得更为清晰具体,又可以快捷完成师生间的质疑解惑,提升效率。移动端和PC端共用,使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寻求启发,群组中的所有同学能够同时看到问题和教师的解答,并参与到答疑过程中来,这样既减少了教师重复回答的几率,也调动了学生参与交互的积极性。此外,QQ群的活跃度、群视频、发起群活动等功能,也能起到很好的激趣、鼓励作用。
借助QQ的这些功能,我将每周六晚上8点设置为“语文时间”,集中进行在线答疑和语文知识拓展,推送微课等精品教学资源,深受学生欢迎。因为QQ是他们成长中非常重要的社交平台,是他们在网络上最为熟悉的地方。在这个相对虚拟的环境里,孩子们是放松的、活跃的,他们的思考更为大胆,发言更为积极。一个问题抛出来,总会有回声无数;一个孩子解答不全面,很快就会有同学为他进行补充。教师不再是学习活动的主宰,师生间的对话更趋近平等,孩子们主动性被充分激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每期的学习预告,学生管理员会主动发布公告通知全员,有的学生言论不恰当或刷屏,管理员会开启禁言以示警戒。在线课堂中的重要内容总会有学生认真筛选出来,整理成文件保存在群组里。学生对授课内容有相当的选择权,也会主动发起投票,邀请老师对某项内容进行集中讲解。比如在学完《背起行囊走四方》之后,许多学生对对联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写的并不规范,根据学生的要求,我因势利导,在QQ课堂进行了对联专题的讲解,大家学习热情高涨,也写出了不少精品。
如果是最新版的QQ,将群升级为“家校师生”群后,还可以从题库中选题布置作业,年级、教材版本自选,题目可以自由组合,形式多样,语音、图片、视频、文字皆可,并有多种难度可选,轻松实现作业分层。学生提交后自动批阅,方便数据搜集统计,未完成者还可以利用“一键提醒”功能加以督促,使用极为便捷。
其实,开展网络教学,高清晰、操作方便的“YY语音”更加适合,不过它在学生层面上并不普及,所以综合各方面考量,对于中学生来说,QQ仍是现阶段最佳的网络授课平台。
2.微阅读微写作,微信语文微生活。
微信虽然出现的时间比QQ晚得多,但相较于QQ空间的开放性,因其隐私性与开放性适度融合,更受成年人青睐。那么,微信对于语文教学有何助力呢?
可不要小瞧微信,2015年调查显示,我国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40.98分钟(较2014年的14分钟有大幅提升),居各种阅读方式之首。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利用微信推送优秀文章、书籍或教学资源,这样不仅大大拓展了学生及家长获取教学信息的途径,而且可以使他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得到含金量更高的资源,阅读更为高效。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注册个微信公众号,这样除了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定时精准推送,还可以在后台对订阅情况进行跟踪,查看对推送消息的浏览情况,是更好的与读者之间沟通和管理的模式。学习方则可以借助微信朋友圈功能,实现学习内容的快速分享和有效利用。虽然微信阅读以碎片化、浅阅读为主,不能取代传统阅读在内容上深刻和系统性的需求,但其社交性阅读是推动全民阅读的有利推手,随着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上升,人均花在传统纸质媒介上的阅读时间也有所增加,也就是说,人们更加热爱阅读了。从微阅读、高效碎片化阅读到养成阅读的习惯,微信为学生语文的“输入”提供了更易接受的方式。
与之相应的,微信在“输出”亦有妙用。谈到写作,学生往往会唉声叹气。其实,孩子们不是不乐于表达,君不见,每至下课放学,他们凑到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之所以畏惧写作,往往是因为作文字数多,题材限制大,使他们觉得有压力,从而产生抵触心理。而短小精炼、贴近生活的微写作,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微写作最早发端于微博,如今借助微信之东风,正在成为受人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不仅文学名家开始介入这一领域。更被编入了高考试卷,“考查学生运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能力。”这既体现出试题越来越关注生活,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语文与互联网+时代的同步融合。
我们都知道,语文素养在于积累,写作尤其如此。相对于“写出了什么”来说,喜欢写、习惯写作这种表达习惯是更为重要的。微写作既名之为“微”,自然是篇幅短小,内容集中,追求“微言大义”。我以微写作为契机,从每天写百字开始,题材体裁不限,给予充分的开放度,让孩子们养成写作的习惯。因为短小,写作压力得到了有效疏解,孩子们不再谈“写”色变。
而微信在其中的作用,更多的是鼓励和推广,比如,利用朋友圈,定期推送孩子们的微写作精品。为人父母,最自豪最渴望“晒”的,莫过于子女的优秀。看到作品出现在老师的推送作品中,孩子和家长都会受到很大的激励。而当家长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中,朋友们的点赞与评论,也会让孩子收获更多的鼓励,从而更加自信,得到写作的动力。因为文章篇幅短小,受到激励的学生面会比较大,这样,就能形成写作的良性循环。每天的坚持积累,使写作完全不缺少素材。当孩子们爱上写作,养成了写作的习惯,并在实践与学习中不断提升写作水平,就会发现百字根本不能满足他们表达的欲望。现在,很多孩子能轻松写至千字,字数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更在意的是怎样写出更有创意更有深度的文章。为达成这一目的,孩子们努力观察生活,认真感受、思考,抒写着内心的丰富与精彩。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微信以全新的信息接受和传播方式,实现了教学信息系统方式的变革,从微阅读,到微写作,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语文微世界微生活。
(二)高效智能,教育类APP优势凸显(基于APP的专项学习)
与江湖地位稳固的社交APP相比,面向学习者的教育类APP则堪称“后起之秀”。凭借自身优势,这类APP正在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习利器之一。每一个APP都等同于一个可以拿来便用的微型网站,可以使语文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使学习更趣味化、个性化和智能化。其独有的学习的碎片性的特点,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利,让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学习,虽然每次学习的只是碎片化知识,但就如看似零碎的拼图最终会形成完整画面,经过每天的点滴积累,APP会帮助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
这些APP往往比较独立,不追求与教材的一一对应,而是针对语文学科进行的专题突破或主干知识体系的整合。如好用的字典应用“萌典”,绝对炫酷的“诗shi词ci”,内容全面的“塔塔语文”,注重培养语文思维的“初中语文@酷学习”,如果对诗词特别感兴趣,想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可以用“平水韵”“诗词大观”,从平仄押韵到评价赏析都包含其中且足够深入。如果痴迷传统文化,“百家讲坛专题阅读”等APP可以充分满足你的需求。这样的独立和整合,能够使学生从与课堂不同的角度认识语文,并进行更为深入或广泛的学习。其互动效果较之网站则更为出众,大多数APP都能与使用者进行良好的交互,像能够与学友交互切磋的“超级学团”“作文宝”,更有采用游戏方式的如“诗词封神”“汉字英雄”“疯狂猜成语”等,特别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
而且,95%的APP不需要教师干预,甚至不必教师参与,学生完全可以自主使用。它们以学习者为主导,首先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再进而成为师生共同的资源、工具和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收集大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分析跟踪学生的成长,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指导,真正实现面向学生的学习,是私人订制的“学习菜单”和“家庭教师”。
教育类APP的独特优势是其他学习方式望尘莫及的,也奠定了它在未来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由开放、充满生命力,并且在不断迭代更新的APP,使之成为语文教学不断创新的宝藏。
荀子曰:君子生非欲也,善假于物也。当与语文结合在一起,网站就不再只是数据库一样的学习资源载体,APP也不只是用来聊天八卦鸡汤玩游戏了,它们成为可以快速整合网络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开启高效教与学的强大便捷的平台。借助信息技术这个大环境,语文教学得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获得了新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现代高效的信息技术氛围中感悟语文文化的精妙,已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新方向。
不过,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并不是我们的目的,万事皆是过犹不及,一切应以合宜为准。这正如文无定法,语文教学也从无固定的模式,在ppt已经成为日常的现今,一只粉笔写课堂绝不是落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融入也是正常,只要有利于教学,便是合宜的。
所以,不必再迟疑忧虑,大胆的走进“语文+”时代,开启语文教学的新体验吧。你会发现,这边风景独好!
参考资料:《问题化学习》《微课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