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斑羚飞渡》综述:复杂性思维下的深度教学

2017-02-09张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期
关键词:斑羚彩虹动物

张伟

《斑羚飞渡》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所选的一篇文章,本篇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以引起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一、遭受争议的《斑羚飞渡》

自2001年《斑羚飞渡》选入人教版和苏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以来,一直备受争议,从大的方面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故事的真实性。“文章讲述的事件的真实性值得怀疑”[1],有学者认为小说可以高于生活并进行虚构加工,但是“虚构和夸张倘若处理得不好,其必然会影响到作品的表现力”。[2]

(二)故事的科学性。质疑故事的科学性集中在以下五个小点:“1.斑羚智商之高不可想象;2.斑羚的跳跃技能神乎其神;3.斑羚比人还‘人性;4.不符合斑羚的生活习性;5.彩虹无中生有”[3]。

(三)情节的合理性。不少教师认为情节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猎人和猎狗不以捕获猎物为重任,而残忍地欣赏飞渡,印证课文中的原话就是“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四)观察角度和叙事视角混乱。依照开篇的叙述,狩猎队把斑羚群逼上伤心崖,“‘我应该在斑羚群的身后。但到了第二段,叙事者‘我的视角却变成了从空中俯瞰,因为只有在空中,才会发现这只老斑羚“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4]等,观察点叙事角度应该一致才是合理的。

(五)人性虚假、价值观错误。“文中处处显现伪善和残忍”[5]针对还是“我看得目瞪口呆……伸出了长长的舌头。”“随意捕杀保护动物都没事,不仅没事,还把整个残忍的事件写出来让人欣赏。这就于无形间助长了偷猎的恶行,让人变得淡漠和残忍!”[6]

(六)不合逻辑的细节。“为何这悬崖刚好是六米多宽”[7]?又如有教师认为文中第10段“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中“粉身碎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老斑羚是掉进山涧的水里,也就是上文描述地形地势时说的流沙河里,摔死的可能性固然极大,但却不会粉身碎骨”[8]等。这六个方面的争议使《斑羚飞渡》文本面临着从理解上的分化走向异化处境的挑战,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审视《斑羚飞渡》这篇课文的文学、教育内涵呢?

二、文学的虚构性与真实性

(一)何谓动物小说?“动物小说是以动物为主人公,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情节和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动物形象、传递人类思想的叙事性文学作品。”[9]在动物小说这一概念中,显然人类思想的传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动物小说的写作手法总是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因此《斑羚飞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在于此,也是本篇课文教学的一个方向性原则。

(二)以纯真实性为导向背离了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教师深度理解文学的虚构性与真实性之间的张力才能树立科学的教学价值观,即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认知,构建出一个教学的话语体系。在文学的虚构性与真实性之间形成的张力空间中,读者应以激情的参与者和冷静的旁观者的双重身份实现迥然不同的人生体验,感受各式各样的爱恨情仇。“唯有这种亲身参与,才让我们真正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类的珍奇馈赠,才领略了文学的风采,把握文学丰富的意义,发现审美性、文学性、诗性的存在。”[10]正如,《斑羚飞渡》一文中看似必死无疑的斑羚群猎人的注视下和彩虹的映衬下成功地实现了悲壮地飞渡,显然在现实中这种“飞渡”是虚构的,但它在文学上却具有如诗如画般的审美性,同时具有极强的道德和情感教育意蕴,试想如果按照前文相关教师提倡真实性的诉求出发,猎人开枪、猎狗围攻、斑羚死去、彩虹出现在另一座符合自然现象的山峰上等这样的情节,这样的描述和场景在文学上还有何价值呢?“文学作品就是要揭示那些暗藏在表面上貌似个人与他者间的冲突或个人自我冲突背后的欲望与社会规约的冲突。”[11]正是飞渡把斑羚和猎人两者间的冲突推到了最为尖锐的地步,使双方生命个体的本性都被血淋淋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一幅画面中才会显现隐含的社会规约——生命的生与死,人与动物的关系才能被读者所感悟,动物小说的文学典型之一就是要在特殊的境遇中深刻揭示这种于无声处的生命冲突。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文学话语本身以幻觉的方式规定和投射了‘真实的在场”[12]的原因所在,因此教师要想实现深度教学必须先要成为一个会深度学习的学习者。

三、《斑羚飞渡》的主旨探讨

《斑羚飞渡》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改,原文由四千多字减为两千多字,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有大部分教师在忽视原文及创作背景的前提下针对教材文本提出了一些正义凛然的批判,用单向度的所谓理性思维定义教材根本不具有说服力,甚至误解了作者的初衷和写作意图。不拘泥于教材施教,在教学前后或教学中呈现大量的引导性阅读材料,是实现深度教学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新课改提倡的理念,《斑羚飞渡》是一篇可供拓展延伸的阅读教学文本。

(一)沈石溪谈《斑羚飞渡》。本文最早出自1995年第1期《红岩》杂志,是一篇典型的反面教材,《斑羚飞渡》能被选进全国初中语文教材,令作者都倍感意外,引用沈石溪的话就是“时代在进步,选择教材也有了海纳百川的气度。”[13]

1969年沈石溪在西双版纳插队时,亲眼目睹了当地农民狩猎的情景,“以当时的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水平,狩猎情景是非常平常、非常普遍的事,因为人是无法超越时代的。”[14]在当时那个打猎盛行的年代,沈石溪敏锐地意识到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为保护物种多样性,必须禁绝打猎,并疾呼“各种生命体和谐共处万岁!各类生灵大团结万岁!”[15],厘定清楚这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本文的立意绝非在赞颂打猎,而是与当今人类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的理念相契合。作者进一步指出《斑羚飞渡》能给中学生有益启示的地方在于通过“一个特殊的视角,提出了尊重另类生灵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命题。……面对另类生灵,请放下我们血淋淋的屠刀。学会敬畏生命,学会尊重另类生灵,我们才能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人品。”[16]

笔者认为文章的主旨只有一个,就是作者所倡导的“学会敬畏生命,学会尊重另类生灵”,其它所有的小的主题都应为这个主旨做支撑,使这个主旨变得丰满。从深度教学的要义出发,主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个主旨到底是怎么得来的,此时,一些小的主题实质上就是所谓的教学支架,教师通过这些支架让主旨得以生成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在情境化的审美教学情感体验中实现心灵的真实启迪,环保的深远意蕴就是尊重另类生灵。

四、复杂性思维下的深度教学设计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掉给人看,较之以喜剧,悲剧展示的美是一种崇高的美,更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本文因此最适合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的教育。

A.明确“悲壮”的审美主题

从伤心崖说起,呈现引导性材料一:

“之所以取名伤心崖,是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永远处在一种眼看就要得到却得不到的痛苦状态,使一对饥渴的情人咫尺天涯,以示惩罚天上人间都普遍存在的第三者插足。”

B.通过引导性材料重构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依据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教学策略,在文本教学前呈现四段引导性材料。

1.斑羚是我们这一带猎人最喜爱的猎物,虽然公羊和母羊上都长着两支短小如匕首的尖利的半角,但性情温驯,死到临头也不会反抗,猎杀时不会有危险。斑羚肉肥腻细嫩,是上等山珍,毛皮又是制裘的好材料,价钱卖得很俏。所以,当我们完成了对斑羚群的围追堵截,猎狗和猎枪组成了两道牢不可破的封锁线,村长帕珐高兴得手舞足蹈:“阿啰,我们要发财了!嘿,这个冬天就算其它猎物一只也打不着,光这群斑羚就够我们一年酒钱啦!”每位猎人都红光满面,脸笑成了一朵花。

2.我们将斑羚逼上伤心崖后,围而不打,迟迟没放狗上去扑咬,也没开枪射击,这当然不是出于怜悯,而是担心斑羚们被我们逼急了,会不顾三七二十一集体坠岩从悬崖上跳下去。它们跳下去假如摔在岸上,当然节省了我们的子弹,但不可能个个都按我们的心愿跳得那么准,肯定有许多落到流沙河,很快就会被湍急的河水冲得无影无踪。我们不想让到手的钱财再流失,我们要一网打尽。

3.村长帕珐让波农丁带五个人到悬崖底下的流沙河边去守着,负责在岸上捡拾和从水里打捞那些由山顶跳下去的斑羚。

4.从伤心崖到流沙河,地势很陡,要绕半座山才下得去,最快也要走半小时。村长帕珐和波农丁约定,波农丁到了悬崖底下后,吹响牛角号,我们就立即开枪,同时放狗去咬。

C.在文本细读中教真语文

阅读教学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人文意蕴之美就在一生一死之间,彩虹给全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之美,彩虹越是绚烂鲜艳,斑羚飞渡就俞显悲壮。

(一)故事概览

悲壮:身陷绝境——峰回路转——斑羚飞渡——走向彩虹

(二)“咩”字的用法

老斑羚——空中哀咩一声——笔直坠落

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无能为力。

镰刀头羊——“咩咩”发出吼叫——挽救了灰黑色母斑羚;斑羚群分成两拨

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了一声——两拨斑羚的数量均衡

公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的斑羚应声走出

半大斑羚——兴奋地咩叫一声——飞渡成功

文中羚羊的六次“咩叫”声,“每一声咩叫都让人撕心裂肺,尤其是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极具代表性第一次‘咩叫为全文设下悲剧色彩;第二次哀咩的悲伤情愫;第三次咩叫是对‘生与‘死的抉择”[17]

(三)“彩虹”的色彩美。“彩虹”是文中最大的伏笔,最后镰刀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彩虹”越是绚丽,斑羚飞渡的悲壮越是震感人心,绝美背景同惨烈的牺牲形成鲜明的反差。

(四)回应悲壮。“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五)当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镰刀头羊和老斑羚为挽救种群生存,以牺牲年老一代斑羚的生命为代价进行一次震撼人心的“飞渡”,反问这一切是谁造成的?

D.复杂性思维主导下深度发掘文章主旨

品味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故事的情节之美——语言的艺术之美——生命的尊严之美——人性的善恶之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之美——敬畏生命,尊重另类生灵之美,辅之以撼人心魄的悲剧美,作者赐予猎人的是永远处在一种眼看就要得到却得不到的痛苦状态。

读了本文后,作为一个有真心真情的人,“姑且不谈这篇作品艺术成就如何的高超,单是那壮烈的场面,就足以让你终生难以忘怀,那勇于牺牲的精神更是让人为之震撼。是因为人类的残暴才演绎了那悲壮的一幕。”[18]在面对作品因写得血腥和暴力的问题而受到质疑时,结合上述全面的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沈石溪的辩解——“没有血腥和暴力,哪有生命的灿烂和辉煌!”[19]

参考文献:

[1][5]董永龙.《斑羚飞渡》不宜选入教材的三大理由.师道[J].2004.11 P27

[2]张国生.《斑羚飞渡》四疑.语文学习[J].2011.11 P40

[3][4]张运明、李宣琴;《斑羚飞渡质疑》及教学思考;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1P89

[6]王礼平.对《斑羚飞渡》的三点质疑[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4).P22

[7]王礼平.对《斑羚飞渡》的另类解读[J].阅读与鉴赏(初中版)2008.(11).P28

[8]蔡美玲.关于《斑羚飞渡》的几点商榷[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4).P116

[9]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P219

[10][11]马大康.重新认识文学虚构性和真实性[J].文艺争鸣.2015(05).P89

[12]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刘象愚、陈永国、马海良译.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53

[13][15][16][19]沈石溪.敬畏生命———谈《斑羚飞渡》创作体会[J].中国校园文学2007(21).P67

[14]王祥初.课文《斑羚飞渡》该不该撤[J].环境教育.2004(09).P52

[17]何春丽.《斑羚飞渡》羚羊五次咩叫的艺术性[J].语文天地.2006(24).P6

[18]邢秋红.浅析《斑羚飞渡》动物世界及其悲壮的一幕[J].语文天地.2006(20).P4

猜你喜欢

斑羚彩虹动物
母性的力量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乐于助人的彩虹花
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
生死飞渡
生命的飞渡
黑斑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