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狗包弟》该教什么

2017-02-09朱文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期
关键词:包弟巴金小狗

朱文成

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中谈论的所思,散文中表达的所感,是“这一位”作者依赖其独特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1]所以,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抓住《小狗包弟》中巴金“这一位”作者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因此,本篇散文课堂教学的质点,自然是引领学生品悟情思的载体——语言,然后才能真正进入思想的深层。

就“内在自省”而言,学生能够感知到巴金先生送走包弟之后的歉意、自责与痛苦,因为课文有着这样显豁的表述: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第10段)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第11段)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第12段)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第13段)

问题是,一些看似平淡实则意深的句子,学生因尚欠语言敏感力阅读时容易滑过。此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彰显出来:或指出让学生品味感悟,或要求大家讨论探究,或陈述教师自己的观点。下面略举几个“内在自省”的语句,并作简单分析:

①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送走了“十多天来”一直让“我”睡不好觉的包弟,甩掉了这个可能给“我”及家人带来灾难的政治包袱,因心理压力骤减,“我”顿感“轻松”不已。可是,卸掉了一个包袱,心理却加上了另一个“包袱”——心灵拷问的道德包袱。需要一提的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写出自然而然的本能意识,反映出作者本性的纯善。

②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

——小狗包弟在实验桌子上受到身体“解剖”,而“我”此时受到心灵“解剖”:为了保全自己,就可以置其他于不顾,这是多么极端的自私自利!

③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为了想保全自己”把一条小狗送到解剖桌上,通常看来无可厚非。可巴金事后为此感到羞耻,为此自谴自责。这种自我解剖发自肺腑,常人无法做到,这不仅是真诚的忏悔,更需要有直面悔恨的勇气!

④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本句话很耐人寻味。首先,“我”“也变成了包弟”含蓄表达自己在文革期间不能主宰自己、任人宰割的境遇;其次,从“倒是”含义(表示与一般情理相反)看,“倒是我的幸运”并非庆幸,反而含有“没有死在解剖桌上,是我的不幸”的意味。那么,为什么说活着倒是“不幸”?因为对巴金来说,活着就会时时刻刻受到良心的谴责。

⑤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

——作者说“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而不是说“我想念妻子”或“我想念萧珊”,因为不能冲淡怀念小狗的主题,作者是在竭力克制内心的极大痛苦;在巴金看来,萧珊也是因自己牵连无辜遭受迫害,对萧珊同样无比的愧疚。从另一个角度说,把对包弟的怀念与对萧珊的思念放在一起,足见包弟在巴金心目中的分量,足见巴金的忏悔真诚与深切。

除了“内在自省”的句子,几个“外在揭露”的语句也是平淡中含有深意。以下几处也需要教师提醒学生关注,必要时引导学生甚至直接分析:

⑥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认识的人“都掉开头去”,既写出文革造成人们战战兢兢、恐怕惹祸上身的冷漠,也衬托出“专政”的残暴,反衬出狗的善良与忠诚。

⑦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

——以上两处写孩子打门是有深意的:一是孩子们的行为让巴金“胆战心惊”,写出自己的胆小怯弱;一是孩子们的行为显然是受大人影响,写孩子更能揭示文革的惨烈与疯狂,回首那个年代,真让人心有余悸。

⑧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

——这里明着是写园子的“创伤”,实则在暗示文革造成的严重破坏,“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则是人心疏离的表现,它反映了人们之间心与心的隔膜与警惕戒备。

陈隆升博士在《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一书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习起点的有效把握应该体现为‘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高度契合。”[2]陈博士意在在强调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接受实际,这正是我们理应遵循的教学规律。

既然学生能够轻易把握《小狗包弟》的故事情节,就无需对事件进行“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较为详细的梳理,因为教学生已懂得的内容是无效的,更何况对文本的“表现”(写什么)和“表现性”(怎么写)的把握才这篇散文的关键。

就文本“表现性”而言,开篇艺术家和狗的事件颇具文本建构特色,《教师教学用书》从“思路章法”“思想内容”“写作效果”三方面进行分析。这儿要指出的是,第一段用“人”“狗”鲜明对比的方式逼仄出人性的丑恶狗性的善良,为小狗包弟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这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作者为了保护自己及家人不被牵连遭致迫害,把一条小狗送上解剖桌,需要那么痛苦、自责、忏悔吗?

这的确是个难以一下子就回答好的问题,因为我们生活中随意“处置”动物的事情司空见惯。而这,恰巧是巴金与众不同之处;而这,恰巧也是我们教学须要用力之处。

要想解决这问题,需要从巴金个人和现实社会两个角度探求。从巴金个人角度分析,包弟乖巧可爱、通人性、重情义,“我”和它之间有着深厚的友爱,可以说,包弟代表着美好、善良与温情;从这个意义讲,“我”送包弟去实验室受“解剖”的行为,剥去了“我”人性的外衣,暴露了“出卖”美与善的丑恶一面,所以巴金因自己丢失了美好的人性而痛苦不堪。从社会角度说,残酷而荒谬的文革使得普众人性扭曲,那个时代,变节者、卖友者、落井下石者并不少见,民族陷入灾难的原因正是国人人格的萎缩、孱弱;虽然文革结束,但它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时难以消除,因此,作者欲用近乎苛责的灵魂拷问,呼唤美好人性的觉醒与回归。

“‘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心理恐怖,以及知识分子的软弱,人类的自私与寡义,个人在群众暴力面前的无可奈何、个人对极‘左路线迫害的顺从以至转嫁灾难于别的生命,等等,就都在其中展示出来了。”[3]陈思和如此解说《小狗包弟》深刻意蕴,这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层面达到理解的奥义。

注释:

[1]王荣生《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2期。

[2]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第82页。

[3]陈思和《忏悔从怀念小狗开始》,《名作导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242页。

猜你喜欢

包弟巴金小狗
一生
巴金的“不在意”
“害”与“被害”的叙事:延展《小狗包弟》最重要的张力
重读《小狗包弟》
巴金人物轶事——因书得爱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小狗的憧憬
小狗
巴金《小狗包弟》赏析
小巴金“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