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老宅的风韵
2017-02-09郑祚声章庆煌
郑祚声+章庆煌
刘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明清两朝土坑刘氏后裔登科晋仕各领风骚,荣归故里后皆建造显赫的府第,至清乾隆年间共有40多座,这些府宅集聚在一起,形成一处宏伟壮观、气势非凡的古民居群。
刘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坐落于群山环拱中的平原。在明代靖难之变后的永乐二年(1404年),居于兴化(今莆田)的贵族刘宗孔携眷渡海到湄洲湾南岸避难,见此处峰峦相映,曲水停蓄,遂命名为“涂山”,欣然居之。1980年,该古民居建筑群曾被列为惠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刘氏一族在这荒原野地开拓创业,至第五代培育出一位太学生、主监,至此下传的明清两朝代代皆有入廷为官者。这些才俊荣归故里后,皆建造显赫的府第。自明·永乐至清·乾隆年间,土坑村中共建有40多座的古大厝,聚集成一处宏伟壮观的古民居群。据谱牒载,刘宗孔传有四子,次子与三子分别徙居云南、广东,长子、四子在土坑开拓,长子居现刘氏祖祠南侧,四子居北侧。土坑的刘氏后裔至今已繁衍22代,延拓出18个自然村共1万余人,位于涂山中心的土坑村便是这18个村庄的起始母村。
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和历史变迁,土坑古民居倒塌毁坏近半,现存有27座,共占地26860平方米。中间形成一条古街,100多米长,以青石板铺设。
土坑古民居群整体规划颇具慧识卓见。这些古民居排列井然有序,分8排排列,每排屋建造相距30~50米,大部分坐西北朝东南,通风透气,冬暖夏凉,为闽南最佳朝向,又便于交通、活动。
古民居群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顶,壮观宏伟,气魄辉煌。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窗有圆、方、拱、菱等形式多样。那些清初古大厝的石材、衫木是分别从泉州、福州采购的。大部分古民居能保存至今,可见其建筑坚固程度。
古民居门前两壁肚和窗门镶嵌的雕塑种类数量繁多,规模宏大,图案古朴,技艺精湛,立体感强,具有较高的时代艺术价值。按材料分,有石雕、木雕、砖雕和泥灰雕。按造型分,有浮雕、阴雕、线雕和透雕。按内容分,有山水雕、人物雕、花鸟雕、鱼虫雕、禽兽雕、楼阁雕。石雕上的构图疏密有致,线条细腻流畅,人物胡须衣袂恍若欲飘,枝上喜鹊栩栩如生,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巧。
在大门侧、屋脊上、院子里,时常可见蹲着、立着、卧着的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石狮,此外还有各式各样锲刻花纹的柱石斗、石鼓、石花架、石砣,有别具一格的圣旨牌、石桌、石花盆,件件皆精雕细镂,古色古香。
1683年,村南的刘端弘回到土坑后与其子置18艘船,自海上走关东,终成一方巨贾,人称“刘百万”。他居住的古厝最大,三进五开间,外加双护厝,共有100个门、99个窗、11个天井,包括围墙在内占地面积达1739平方米。
历史上,在土坑村众多的才人仕子中,刘开泰及其弟、侄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武将。刘开泰是刘端瑜的曾孙,是“凌云斋”培养出来的仕子。道光十九年(1839年),年仅20岁的他中武举,后来与胞弟和长兄之子刘希颜一同上京赴考。考场上,叔侄三人弓马娴熟,特别是刘开泰把一把120斤的大刀舞得风雨不透。道光皇帝见后大喜,嘉赐叔侄3人连榜进士,加封刘开泰为建威将军,留军中听用,刘逢泰诰授武义都尉,授兴化左营部,刘希颜封军功五品。此外,道光皇帝得知刘希颜之母不足二十便守寡,含辛茹苦培育儿子成材,大受感动,特诰封她为“太安人”,赐立牌坊。
然而,遗憾的是,文韬武略的刘开泰却身处清末太平天国起义乱世。咸丰三年,刘开泰统领江南大营。次年,清军屡攻义宁州太平军不下,朝廷调任刘开泰为江西南赣总兵,时湘军中的罗泽南于赣北策应,南北夹击打下义宁州。咸丰帝龙颜大悦,遂加封刘开泰为振威将军,钦赐征战提督封一品,顶戴花翎,并赐建府第,乃当时惠安九个提督之一,声名威振。咸丰五年,太平军翼王石达开再次西征,率军围攻南赣。时正值太平军全盛时期,双方战斗进行得十分惨烈。刘开泰率军死守苦战半个月,直至城内弹尽粮绝。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刘开泰果断率兵突围,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在激战中,被太平军斩取掳掠首级而去。其弟、侄相继战亡,其身边的100多名土坑刘姓族人亲兵也全部战死……刘开泰叔侄三人阵亡的消息传到京城后,咸丰皇帝感念其一门忠烈,赐谥“两世三忠”;因首级已失,咸丰皇帝遂口赐刘开泰“金头玉颈”,恩准灵柩回乡,钦赐专祠祭拜。
从“一门同榜三进士”到“两世三忠”,刘开泰及弟、侄谱写了一曲雄浑的生命赞歌,演绎了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遗憾的是最终成为没落封建王朝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