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春天
2017-02-09黄国明方惠莉方建阳卢吉勇熊寿群
黄国明+方惠莉+方建阳+卢吉勇+熊寿群
“合福高铁”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高铁线路,从历史文化深厚的合肥,到古朴悠闲的福州,一路上的风景美得让人窒息:有让人梦回的徽州发源地绩溪、歙县,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摄影家天堂西递宏村,还有黄山、武夷山等风景。
安徽段·梦回徽州之旅
安徽段途经合肥南、巢湖东、南陵、铜陵北、旌德、绩溪北、歙县北、黄山北等11个站,有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龙川景区、黄山、皖南古村落等多个5A级景区,古村与山水相融。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经历了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结构。黄山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花岗岩洞穴与孔道。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洞7处、关2处。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
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遗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景观。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多球状风化;后山岩体节理稠密,多柱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西递、宏村古民居村落位于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是徽州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
西递始建于公元11世纪的宋朝的元祐(宋哲宗)年间,由于河水向西流经这个村庄,原来称为“西川”。因在村西古有驿站,称“铺递所”,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西递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胡氏聚居村落。胡家从1465年起开始经商,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在17世纪中叶,胡家中有人从经商转向官场所产生的影响使村庄得到发展。18世纪到19世纪,西递的繁荣达到最顶峰,当时村里有大约600家民居。
西递村中一条主道贯穿东西,与其两侧各一条与之平行的街道一起穿过很多窄巷,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村中街巷大多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在敬爱堂、追慕堂、胡文光刺史牌坊等公共建筑之前有小广场。现今的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徽派民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主要包括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大多数民居都对公众开放。主要建筑有明万历六年(1578年)建的青石牌坊,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的大夫第,庭院园林代表桃李园、祠堂代表敬爱堂等。
宏村位于黄山脚下,是一座有着大量明清时期历史建筑的古村落。村中还构建了完善的水系和颇具特色的“牛”形布局,是徽州民居的典型代表。
该村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最初叫作弘村,是汪氏家族的聚居地。明永乐年间,汪氏族长请风水先生勘定环境,重新布局了建筑,并引水入村。清代中期,村中再次进行大规模的兴建,并为避乾隆帝“弘历”之讳,而更名为“宏村”。村内现在依然留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其中明代建筑1幢,清代建筑102幢,民国时期建筑34幢,大都保存完好,是徽州民居的典型代表。
有着一套完善的供水系统,是宏村的一大特色。村民们将村西的河水引入村内,开凿了一条近1米宽的水圳,九曲十弯,为各家各户提供生活用水,同时也起到调节气温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水圳在村的中部形成半月形的月沼,又在南部形成弓形的南湖,构成了宏村独特的风貌。
江西段·画里乡村之旅
虽然只有婺源、德兴、上饶、五府山四个站,却囊括了江西北部最美的风景线。包括画里乡村婺源、“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三清山、“饶南仙子”五府山等景点,这条线路说是在画中走一点都不为过。
婺源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婺源篁岭景区,位于婺源县东北部,距县城45公里,总面积38平方公里,每当春暖花开时,置身于篁岭万亩梯田中,黄灿灿的油菜花与远山、近水、粉墙、黛瓦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天人合一的画卷,在这里您可以让心灵自由飞翔。
这是婺源田园风光的代表。从篁岭开始,公路始终在山间盘旋,从江岭向下看,只见层层梯田,曲折的线条,山谷盆地中的小河,河边聚集的三四个村庄,四周围绕着青山,构成了一幅极美的婺源农村风光画卷。当你站在山头俯视山下层层梯田时,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高低错落,壮丽雄伟,水面和蓝天交相辉映,如诗如画般在画图里点缀着一小撮粉墙黛瓦,分外可亲。
婺源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全县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栋、古民宅36幢和古桥187座。村庄一般都选择在前有流水、后靠青山的地方。村前的小河、水口山、水口林和村后的后龙山上的林木,历来得到村民悉心的保护。自1992年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河流、林木、古民宅、古树、古桥、古祠堂、古府第、古楼台、古碑和珍禽飞鸟保护得更好了,成了全国“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县”。
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丫山,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其中玉京峰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和怀玉山脉的最高峰,也是信江的源头。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
三清山主体南北长12.2公里,东西宽6.3公里,平面呈荷叶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的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结合带的怀玉山构造快体单元内。地处怀玉山脉腹地,属花岗岩构造侵蚀为主的中山地形。山势是东、南、西三面陡峻,北面稍缓。从山脚至山顶,水平距离5000米,海拔由200米陡增至1816米。
三清山不同成因的花岗岩微地貌密集分布,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岗岩地貌中分布最密集、形态最多样的峰林;2373种高等植物、1728种野生动物,构成了东亚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环境;1600余年的道教历史孕育了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按八卦布局的三清宫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文物考证专家组评价为“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世界遗产大会认为: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中美地质学家一致认为是“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
福建段·清新人文之旅
合福高铁的福建段共有武夷山北、建瓯西、南平北、古田北、闽清东、福州等7个站点,一路风景秀丽,人文底蕴深厚,直达“榕城”福州。
在这里,可以漫游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武夷山,慢品武夷山大红袍清心茶韵,慢游五夫古镇品味朱子文化。或走进万里茶道起点下梅古村,看古民居风情听茶商往事,感受当年水浮路转的繁荣景象。
武夷山水自古即已享有 “碧水丹山”之誉,奇绝神秀,溪水澄碧清澈,千折萦回,山挟水转,水绕山行,形成了“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奇观。天游峰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九曲溪蜿蜒十五华里,碧水盈盈,“一溪贯群山,清浅萦九曲。溪边列岩岫,倒影浸寒绿。”乘竹筏随波游弋,景随桨移,春色满目。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
古田翠屏湖位于福州的“后花园”古田县城东郊。1958年,国家在此兴建“一五”计划重点工程、我国第一座地下水电站——古田溪水电站,筑起长412米、高71米的大坝蓄水,淹没了逾千年历史的古田旧县城,形成了水域面积达37.1平方公里、蓄水量为6.41亿立方米的福建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因湖背靠翠屏山,遂名“翠屏湖”。这里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四季如春;湖面烟波浩淼,空气清新,水质碧澄,素有“福建太湖”、“福建千岛湖”之美誉。
翠屏湖系山中之湖,从湖中望山,东南向的文笔峰,西北向的五华峰和东北向的羊角峰,形成三峰鼎立,为湖光山色之奇观。湖中岛屿隔水相峙,有的绿树成荫,花草扶疏;有的果园如林,茶山铺翠;泛舟其间,如入桃源胜境,是旅游、疗养、度假、避暑的理想之地。
福州为福建省省会,背山依江面海,与台湾只有一海之隔,具有典型的古城风貌,闽江穿市而过,市内有三山(乌山、于山、屏山),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久被山间灵气熏染的原因,2000多年的福州,一派沉稳灵动的模样,青青石板的古调悠长,氤氲苍翠的诸山群湖,古刹钟声、美食佐胃。
福州人一直相信一句话:“七溜八溜,不离福州”,说福州人不思进取也罢,说福州这个城市不够锐意创新也罢,福州,就是一座慢节奏的城市,一个适合在午后逡巡流连于大街小巷的地方。
漫步三坊七巷,在繁华都市中观赏明清古建筑,感受城市里坊,亲近近代名人,来一场怀旧之旅。
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
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