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鼻子”
2017-02-09高雪梅
高雪梅
如果一座城市可以用鼻子去感受的话,北京一定“其味无穷”:玉渊潭公园的樱花飘香、什刹海胡同的馥郁酒香、夜幕下三里屯的鬓影衣香……以及城市繁华背后,不时泛起的垃圾臭味、废水异味……
香味令人愉悦,臭气可就让人闹心了。这可怎么办?
评判臭味污染程度的法官
“闻到恶臭,可以拨打12369环保热线,环保部门会派出专业人员前去采集臭气。”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嗅辨员陈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恶臭不容小觑。恶臭对人体有不良影响,常见症状通常有恶心、头痛、食欲不振、情绪不稳定、哮喘等。世界卫生组织提醒,当恶臭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甚至会使受污染的人群突发急性病并导致死亡。
为保障环境安全,中国环保部门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其中就包括恶臭检测。恶臭气体采集回来后,由嗅辨员负责完成相关检测。
嗅辨员,这一鲜有所闻的职业,到底是做什么的?这个职业,有何特别之处?
“通俗地说,嗅辨员的工作就是通过人体嗅觉器官,对臭味气体进行分辨,并根据我国《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判定臭气浓度是否超标。”陈维说。
陈维介绍说,嗅辨员的判定结果通常具有法律效力,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如果经嗅辨员确认臭味样品超标,相关部门将依法处罚或责令治理,保护城市居民免受恶臭污染的影响和伤害。”
可以说,嗅辨员是评判臭味污染程度的法官。
在国外,嗅辨员被称为“闻臭师”,最早出现在美国。美国“闻臭师”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闻他人身体散发出的异味,为体味研究提供详细的资料。
英国、荷兰、比利时、日本等国家也有“闻臭师”。日本“闻臭师”主要闻的是公共厕所,一旦臭味超标,立即向环保当局报告,责成专人限时除臭。荷兰“闻臭师”则通常分布在工业区及居民区附近,嗅闻空气中是否含有令人讨厌的气味,以便及时控制大气污染。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是全国最早开始进行恶臭检测的机构之一。中心成立之初就有了嗅辨员这个岗位的雏形,为此还和日本作过交流。”陈维告诉本刊记者。
除检测老百姓拨打12369投诉和举报的恶臭外,嗅辨员的检测范围还包括城市垃圾填埋场、综合处理厂、焚烧厂、转运站等容易产生恶臭的地方。夏季由于温度比较高,臭味容易挥发,是嗅辨员最繁忙的季节。
只需要最普通的鼻子
世界上的恶臭污染物有20多万种,能够成为嗅辨员,是不是鼻子比常人更加灵敏、更加特殊呢?
“其实,我们的鼻子和普通人一样,没什么区别。”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嗅辨员周健楠笑道,要想成为嗅辨员并不难,年龄在18到45岁之间,不吸烟,嗅觉器官没有疾病,经考试合格后,如无特殊情况,可连续3年承担嗅辨员工作。3年后如想继续,需要重新进行考试。目前,北京全市有嗅辨资格证的嗅辨员约300名。
嗅辨员的考试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笔试,考生需要掌握恶臭气体的测定方法和国家标准等基本知识。笔试合格后,进行嗅觉测试。测试前不能吸烟、饮酒、化妆,不能使用香水,测试内容是考生从标准液体中分辨出花香、汗臭味、甜锅巴味、粪臭味以及成熟水果味这5种气味。
“这5种气味,只要你能分辨出大类就行。比如说花香,不需要你说出是茉莉花、玫瑰花,还是其他什么花。”陈维说。
在陈维看来,像调香师,由于其工作性质,敏锐的嗅觉必不可少,但嗅辨员代表的是大多数普通人对恶臭气体的感受,如果鼻子太过灵敏,反而会影响嗅辨的结果。
“所以,我们只需要最普通的鼻子就行。当然,时间长了,有经验的嗅辨师还是可以分辨出,这个臭味是垃圾填埋场的,还是木材厂的。垃圾填埋场有生活垃圾特有的酸味、馊味,木材厂则是一种焦糊味。”
闻臭有讲究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近200项检测中,只有恶臭实验室的检测不是依靠仪器,而是依靠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难道众多的仪器还比不上一个鼻子?
“仪器分析只能辨别出臭气中的化学成分和浓度,但是,它反映不了人体对臭气的直观感受。”陈维举例说,厨余垃圾会产生一种腐败的气味,有果皮味、剩饭剩菜味等,是一种混合叠加的气味,气味让人非常反感,但在仪器检测中却没有发现氨气、二氧化硫等化学物质,如果按照仪器的检测数据,那么这个臭气就不超标。“所以,臭气检测需要以人的直观感受作为评判的依据。”
采集回来的臭气样品,放到鼻子前闻一闻,臭还是不臭,这个过程貌似简单,其实很有讲究。
周健楠告诉本刊记者,首先,每次检测需要6名嗅辨员,每人每次会得到3个气体密封袋,其中只有1个是经过稀释的臭气样本,其余2个均为洁净的空气。然后,嗅辨员打开密封袋的出气口,一边用手轻轻捏着袋体,一边将鼻子凑近出气口仔细嗅辨。当有异味的臭气样本被分辨出来后,臭气样本将被进一步稀释,用针管注入密封袋中,开始第二轮检测。最后,臭气样本经过多轮逐级稀释,直到6名嗅辨员中有5人都闻不出臭气为止。
6名嗅辨员的嗅辨结果按照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后,得出臭气浓度,将臭气浓度与国家标准进行对比,判定臭气是否超标,这种嗅辨方法通常被称作三点比较臭袋法。
如果6名嗅辨员在检测中都没有闻出样本有什么不同,那么这个臭气样本就没有超标。之所以需要6名嗅辨员同时进行,是因为人与人的嗅觉敏感度不同,单凭个人嗅觉作出的判断,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局限性。
“通常一次嗅辨需要45分钟左右,如果嗅辨没有完成,嗅辨员会休息15分钟左右,但总计不会超过两个小时,否则会换下一拨嗅辨员,以防止嗅觉疲劳。”陈维说。
无报酬的兼职工作
“尽管经过稀释,恶臭的味道仍然很不好闻。”周健楠说,3年的嗅辨经历中,最夸张的一次是恶臭样本稀释了上万倍,还是能闻到一股强烈的刺激性异味,“那是医疗垃圾焚烧后产生的恶臭。”
不少恶臭气体都含有有毒有害成分,嗅辨员经常闻臭,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在陈维看来,恶臭样品一是量少,二是经过稀释,“对身体健康基本没有太大影响。”
在生活中,嗅辨员没有太多禁忌。不过在工作期间,为了确保嗅辨准确,嗅辨员必须严格遵守诸多规定。
“通常,嗅辨任务会提前一天下达。嗅辨当天,我们不能喷香水,不能吃味道大的食品,比如大蒜、韭菜等,护肤品也必须是无味的,感冒、鼻炎发作期间也不能参加嗅辨。”陈维说。
陈维从2004年开始从事嗅辨工作,迄今已有11年,在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50多位嗅辨员中,算得上是资格最老者之一,北京各大垃圾站、填埋厂她几乎闻了个遍。
不过,让本刊记者深感意外的是,包括陈维、周健楠在内,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所有的嗅辨员都是兼职的。
陈维的本职工作是做重金属的无机监测,周健楠的本职工作是负责离子色谱的检测,其中包括PM2.5检测。“中心50多名嗅辨员,有实验室、分析室、自动室等业务科室的,也有财务科、总务科、办公室等行政科室的,几乎每个部门都有兼职嗅辨员。”周健楠说。
兼职做嗅辨员,收入会有相应的体现吗?周健楠说,“嗅辨工作是无偿的。”“既然踏入环保这个行业,大家都把嗅辨工作当成一种义务,不会因为辛苦、没有额外的补贴就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