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世俗伦理学基础”一课述评
2017-02-09王烨姝许适琳
王烨姝,许适琳
(1.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130022;2.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130032)
俄罗斯“世俗伦理学基础”一课述评
王烨姝1,许适琳2
(1.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130022;2.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130032)
“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ОРКСЭ)是2012年12月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决定在联邦主体初等普通教育阶段开设的一门德育联邦必修课程。“世俗伦理学基础”是该课程的六大选择模块之一,其教育目标在于基于了解与尊重俄罗斯多民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及行为,并与其他文化和世界观进行友好对话。本文以俄罗斯“道德的黄金法则”一课为例,详细介绍了其授课过程,分析了课堂教学特点,以进一步了解近年来俄罗斯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情况。
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俄罗斯民族精神道德文化基础;世俗伦理学基础
2009年10月6日,俄教育与科学部颁布《初等普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之联邦部分》(以下简称《国家教育标准》)。《国家教育标准》规定初等普通教育阶段,即小学阶段试行开设“俄罗斯民族精神道德文化基础”必修课(ОДКНР)。2010—2012年,俄教育与科学部在坦波夫州、特维尔州、科斯特罗马州等19个联邦主体的近一万所中小学试行开设ОДКНР。俄教育与科学部2012年官方调查结果显示,ОДКНР的开设效果得到试行联邦主体地区教育界、宗教界的广泛认可。因此,2012年12月该课程在全俄所有联邦主体小学开设,并且更名为“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ОРКСЭ)。至此,俄罗斯小学阶段联邦必修课程由先前的俄语、文学阅读、外语、数学、周围世界、造型艺术、音乐、工艺技术(劳动)、体育9门课程增加为10门。
一、“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概述
“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涵盖六个教学模块,除了“世俗伦理学基础”模块外,还包括“东正教文化基础”“伊斯兰教文化基础”“犹太教文化基础”“佛教文化基础”和“世界宗教文化基础”5个模块。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规定,学生及家长根据知情、自由、自愿三大原则任选其一进行修读。该课程在小学四年级开设,共34学时。据统计,2014—2015学年度,该课程在俄罗斯85个联邦主体的42084所学校开设,全俄1444552名四年级学生学习了该课程。[1]
“世俗伦理学基础”课程模块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基于了解与尊重俄罗斯多民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及行为,并与其他文化和世界观进行友好对话。这一总体目标体现了对“自我文化—他者文化—文化交往”的辩证认识。其具体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世俗伦理知识与概念;了解正确的伦理道德准则与价值观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能概括初等教育阶段所学习的有关精神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知识与概念,为基础教育阶段(中学)整体感悟有关俄罗斯历史文化的人文学科奠定良好的哲学基础;使学生具有在多民族、多宗教环境下为实现人类和平与社会和谐进行相互沟通的能力。[2]“世俗伦理学基础”模块与其它5个模块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模块中并没有明显涉及宗教教条与文化传统,而其它模块主要介绍各宗教文化传统与宗教伦理。“世俗伦理与宗教伦理的区别在于,它是基于世俗的方法,即经验主义的知识(科学的)和理性主义的知识(哲学的),而不是基于神秘主义的知识(宗教的、直觉的)。对于世俗伦理来说,某种宗教所渴求的不一定是合理的,而理性的、自然的渴求却是合理的。出于此,世俗伦理是客观存在的,而宗教伦理是主观的。换句话说,世俗伦理是自然的客观规律,独立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人们可以用科学和哲学的方法来认知它。”[3]俄宪法规定当代俄罗斯为世俗性国家,目前俄罗斯大部分民众属于无神论者,因此在选择“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模块时,约有45.05%的家长及学生选择了“世俗伦理学基础”模块,位居所有课程模块的第一位。
二、“道德的黄金法则”课堂教学过程叙述
本文所要介绍的一节课为“世俗伦理学基础”模块中第20课“道德的黄金法则”,该课由俄罗斯图拉州阿列克辛市市立第五小学教师潘科娃·达吉雅娜·谢尔盖耶芙娜(Панкова Татьяна Сергеевна)主讲。全校小学四年级共36名学生,有19名学生选择“世俗伦理学基础”模块,其余17名学生选择了“东正教文化基础”模块。该堂课教学时间为40分钟,教师将课堂教学其分为七个步骤完成(见表1)。
表1 “世俗伦理学基础”模块第20课“道德的黄金法则”教学设计安排表
第一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首先,教师在屏幕上给出“黄金的”这个单词,并提出第一个问题:“大家能不能用‘黄金的’组成一些词组,并讲一讲这些词组的含义?”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词组,如“金戒指”“金奖杯”“黄金般的心灵”(善良的心)“黄金般的手”(一双巧手)“黄金般的话”(金玉良言)、“黄金般的日子”(幸福的日子)。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太阳形状的图形,中心位置写上“黄金的”,周围四射的“光线”写上学生给出的词组。接着,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在俄语中,形容词‘黄金的’意味着什么?”学生给出了答案,如“金子做的”“珍贵的”“幸福的”“美好的”“善良的”。教师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并引入下一步骤:“道德的法则为什么被称为‘黄金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第二步,阅读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选取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童话故事《快乐王子》的片段,并让学生自己朗读。
第三步,根据童话故事内容与学生交流。教师提出第四个问题:“冬季即将来临,为什么小燕子反而感觉身上越来越温暖?”教师让临近的学生分为5个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并与每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后,学生给出了各自的讨论结果:“小燕子帮助了快乐王子,把宝石送给了生病小孩的母亲”;“小燕子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它心里感到温暖”;“小燕子做了好事,它感到快乐,所以很开心”。教师说:“大家回答得都很正确,是因为小燕子做了善事,帮助了别人,所以它自己也很开心,心里才会感觉到很温暖。”说完,教师在黑板上又画了一个太阳形状的图形,中心位置写上“善良”,周围画出了四射的“光线”,并提出了第五个问题:“大家想一想,善良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善良是“理解”“帮助”“友谊”“关怀”“感谢”“尊重”“喜欢”等。教师将学生给出的答案写在了四射的“光线”上,并提出了第六个问题:“大家用美好的词来解释善良,那么为什么你们都称赞善良呢?”学生回答:“因为做善良的事可以得到表扬”;“因为善良可以带给我们快乐”。教师总结道:“因为善良可以帮助我们,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温暖。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像善良一样的法则,没有这些法则我们的生活会很艰难,甚至无法生存。很久以前,人们就试图寻找到最重要的道德法则来帮助人们,下面就让我们一同了解一下人们所寻的结果吧。”
第四步,读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基本概念与中心思想。教师列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在中国古代,有个学生问孔子:“是否有那样一个道德准则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呢?”孔子回答:“礼尚往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个例子,古时候,一个犹太男孩跑来请求智者,用最简短的语言总结《妥拉》圣经的启示,以便他能轻松地掌握。智者想了想说:“不要对别人做出你不想他们对你做出的事情”。第三个例子,创世之初,耶稣传授《圣经》教义时曾说:“无论做何事,你想别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别人。”举完例子后,教师提出了第七个问题:“这些名言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教师让学生先默读这些句子,然后才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后,学生得出结果:“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教师最后总结道:“这些名言和同学们总结的‘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就是我们要学习的“道德黄金法则”,它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几千年了,它是善良人的重要处世法则”。
第五步,具体阐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道德黄金法则”。教师提出第八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善待别人呢?”学生回答:“不给同学起外号”,“说友善的话”,“微笑”,“帮父母做家务”,“不抓小鸟”,等等。然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彼此友善的话。
第六步,总结与反思。教师在屏幕上出了两个问题,请学生解答,并加以点评。
第一题:下列哪句俄罗斯谚语表达了今天我们所学习的“道德黄金法则”的含义?
A.头要冷,肚稍饿,脚下暖,身体好。
B.不喜欢别人做的事情你自己也不要去做。
C.只有一个洞的老鼠,不是好老鼠(意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D.母鸡一粒粒的啄米,但总会吃饱的(意译:小的收获也可以慢慢聚集成大收获)。
第二题:在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才能符合“道德黄金法则”?
A.爱自己。B.爱他人。C.处于他人的角度考虑自己行为的结果。D.以上答案都正确。
第七步,布置课后作业:(1)画一幅关于做好事的画,并根据这幅画写一首小诗或用简练的语言描述这幅画的内容;(2)回到家里为父母或长辈做好事,并将自己的感受记在日记里。
三、“道德的黄金法则”课堂教学特点
1.课堂教学目标精准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课堂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它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即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体现,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在某一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详细的教学目标,以便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效果。该课堂教学目标精准之一在于紧扣“世俗伦理学基础”课程目标。“世俗伦理学基础”课程模块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基于了解与尊重俄罗斯多民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及行为,并与其他文化和世界观进行友好对话。课后翻看教师的教案时发现,潘科娃·达吉雅娜·谢尔盖耶芙娜在教案中将第20课“道德的黄金法则”的课堂教学目标具化为四点: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原创性;使学生形成倾听他人与关注他人的意识;学会预测自己行为后果的初步能力,在学生进行行为选择时,促使其形成自觉的、负责任的道德行为;为发展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作准备。被教师具化的四点课堂教学目标正是按照“自我—他人—交往”这一主线设定的。精准之二在于深刻体现了德育学科在“知识与技能培养”、“过程与方法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之间的内在关系,即前两者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前提与手段,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是前两者的目的。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直接给出“什么是道德的黄金法则”“为什么人们要依照道德的黄金法则来选择自己的行为”等知识与概念,而是以这样的问题和故事引导学生体认、感悟、反思,进而达到心灵的认同。
2.课堂教学环节精心
教师通过10个问题将整个教学过程串联起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讨论并掌握了“黄金的”内涵、“善良”的内涵、“道德的黄金法则”的内涵、“生活中如何实践道德黄金法则”。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俄罗斯教育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在教材中这一课的内容只有两页,18个句子,主要介绍了有关“道德的黄金法则”的名言警句。但教师把相当多的时间用在了“阅读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和“根据童话故事内容与学生交流”方面,可见教师希望学生能更深刻体认“善良”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认同了善良的价值,便可以水到渠成地理解“道德的黄金法则”。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道德的黄金法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德育效果的缺失往往在于尽人皆知而又触手不及的道理平面化、抽象化,教师把这个问题具体化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善待别人?”这个问题要比“怎么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巧妙得多。在总结与反思环节,教师也没直接作出陈述性的归纳,而是通过问题探讨的形式开展,一个问题涉及“道德的黄金法则”的内涵,一个问题涉及“生活中如何实践道德黄金法则”。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说是很“走心”,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内涵的掌握情况,又将其应用到生活之中;既有实践上的经验认知,又有心灵上的理性升华。这样的作业不是负担,而是乐趣。
四、“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评价结果
2014年9月1日—10月25日,俄教育与科学部组织开展了ОРКСЭ课程开设情况的有关调查,调查涉及ОРКСЭ的选课机制、教师培训、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最终形成《关于2014年俄罗斯85个联邦主体ОРКСЭ课程开设情况与监测结果》报告。对已完成ОРКСЭ学习的五、六年级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约90%的家长认为该课程有助于孩子在中学阶段的学习;57%的家长认为显著地改变了孩子对道德价值观的态度;44%的家长认为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与责任感;30%的家长认为使孩子学会了与人合作、和谐相处。对已完成ОРКСЭ学习的五、六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98%的学生表示该课程很有趣,对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很有帮助;74%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使他们能够善于展现自我;68%的学生表示使他们了解了道德、宗教的准则与人类价值观;41%的学生表示学习该课程使他们具有了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39%的学生认为使他们学会了参与交谈。因此该调查报告的结尾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ОРКСЭ课程的开设效果是显著的。ОРКСЭ课程已从开设之初民众们的质疑与担忧,转变为积极参与。”[4]
[1]О результатах мониторинга и проведения координационных работ по реализации курса ОРКСЭ в 85 субъектах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 2014 году[EB/OL].(2014-11-20)[2015-8-27].http://www.orkce.org/node/396.
[2]рабочая программа по курсу Основы религиозных культур и светской этики модуль Основы светской этики начального общ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EB/OL].(2015-07-24)[2015-8-27].http://educhernysh.ucoz.ru/RUP/orkseh.pdf.
[3]Основы светской этики[EB/OL].(2015-08-09)[2015-8-27].https://ru.wikipedia.org/wiki/Основы_светской_этики .
[4]О результатах мониторинга и проведения координационных работ по реализации курса ОРКСЭ в 85 субъектах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 2014 году.[EB/OL].(2014-11-20)[2015-8-27].http://xn--80abucjiibhv9a.xn--p1ai/документы/543.
A Review of a Russian Primary School Class: Course of Secular Ethics Basis
WANG Ye-shu1, XU Shi-lin2
(1.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22, China;2.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32, China)
“Religious Culture and Secular Ethical Basics”(ОРКСЭ) is a federal compulsory moral education course, which opened in the stage of elementary normal education in all federal subjects by Russi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in December 2012. “Secular Ethics Basics”, one of the six major modules for selecting of the course, aims to enable students to form correct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and to make friendly conversation with other culture and worldview, which is based on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Russian multi-ethnic people. This paper takes the lesson of “Moral Golden Rule” 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this moral lesson’s teaching process in details,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ass teaching,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implementation of Russian primary school in recent years.
religious culture and secular ethics basics; Russian national spirit and moral culture basis; secular ethics basics
2016-098-20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研究”(GH150131)。
王烨姝(1979- ),女,副教授,硕士,从事俄罗斯基础教育、俄罗斯语言文学研究;许适琳(1979- ),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俄罗斯德育研究。
G629
A
2095-7602(2017)01-01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