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7-02-08王鑫刚

福建建筑 2017年1期
关键词:建筑构造节点建筑

王鑫刚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独立学院“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王鑫刚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文章思考辨析了建筑构造课程基础教学的两类教学方式,立足独立学院“建筑构造”课程教学现状,以不影响建筑学专业整体课程框架与教学计划为前提,探索此类院校建筑构造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

0 引言

“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的构造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与构造方法的学科。”[1]

针对建筑构造课程的学习内容,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总结并实施了具体方法。提法最多的教学方式大体有两类。一是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学生依据教材内容,并适当查阅资料,以手工制作的形式,用模拟或真实材料制作构造节点;二是提倡从“构造原理”的角度,启发式的教育教学,而不是以书本的固有节点图,教条地进行传授。况且建筑构造图集有上百本,学生单凭记忆去学习,无法掌握课程教学的实质。两类教学方式并不矛盾,甚至可以有机结合。

1 两类教学方式的思辨

1.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构造课程有专属的课程陈列空间,主要展示构造节点、建筑材料及部分学生的课程作业。节点包括不同形式的地面铺装、吊顶(有的是在学院公共空间刻意营造的未完成状态的真实形式)、隔墙龙骨、玻璃幕墙节点等;建筑材料包含了不同形式的砌块、保温材料、隔声材料等;而学生作业则有楼梯类型与结构、大跨建筑的结构布局等。每每参观,学生都会印象深刻。

大连理工大学也设置了专门的构造课程教学基地,其中陈列着精心设计的、由真实材料制成的构造教具。如瓦屋面防水构造,石材、金属类墙面及玻璃幕墙构造,顶棚构造等,是学生透彻理解构造节点的理想场所。沈阳建筑大学设有展出长廊和建筑博物馆,以供展出不同的建筑构造节点,以及其它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型。除了利用教具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外,部分院校还尝试由学生利用真实材料制作1∶1的节点模型,如内蒙古科技大学。

很多院校都对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他们结合了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构造课程所开设的学期。而且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教学,亦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实践。反观独立学院以及部分公办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现状,一般很难具备专门的教具展示场所,以及用于教具购买的专项资金投入,甚至因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可能不具备制作真实节点模型的必要因素。所以,需要考虑一种较好的替代方式来弥补。

1.2 “原理”教学的利好

北京建筑大学的樊振和先生曾出版《建筑构造原理与设计》一书,并提出从原理的角度去学习建筑构造课程的3个好处:第一,“探究”,不但知道(某类构造节点)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事半功倍(懂了一个,其他的就都懂了);第二,“内化”,对于不断出现,甚至是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上还未出现的建筑新技术,能很快地理解、接受和掌握,变成自己的东西;第三,“创作”,掌握了原理,就可以进行构造的设计和创作,甚至成为建筑技术领域的卓越人物。而建筑技术的设计毫不逊色于建筑设计。

以上3点好处可以说是建筑师学好建筑构造的3层境界:第一层境界就是要全面学好前人的经验和精华;第二层境界则是要尽快接受今人的发展和成果;第三层境界就是面向自己的未来,做一个创新型的建筑师[2]。

2 构造课程教学问题的思辨

通过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就业后,设计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建筑构造课的教学效果距当今建筑设计行业的现实要求存在一定距离,学生工作后,不能很好地运用构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空间形式与构造技术不知如何衔接,原创性的构造设计如何结合空间要求进行。反映在设计作品中,大量设计模仿和拼接,缺少技术细节。毕业生的整体设计水平长时间难以提高。这与快速发展的建筑业对高水平设计人才的需求形成了突出矛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2.1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缺乏

施工和建成使用是建筑设计的目的。早期的建筑师集艺术家、工匠于一身,近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促成了建筑领域的专业分工,使得建筑师有更多的精力思考功能、空间、形式方面的问题,同时也造成了设计者与技术实践的脱节。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没有现场参观的学时;没有现场生产实践的教学计划。学生对建筑的实施过程,施工图中的构造如何实现没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图纸和建筑实体难以进行思维转换。从长远来看,实践教学环节的缺乏也导致学生错过了日后作为设计师深入实际、亲临施工现场的兴趣培养期。

2.2 与建筑设计课程脱节

造成构造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还包括构造课与设计主干课疏离。学生大多数认为建筑构造不是设计内容,建筑构造与建筑功能、空间、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体现在设计中,学生脱离构造技术追求形式和空间。建筑构造设计对于建筑的形式、空间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与构造相关的设计元素在方案阶段就应该考虑,而不只是在施工图阶段才作为技术问题去解决[3]。

3 教学方式的思考与实践

3.1 校园及周边建筑的实例调研

抓住启蒙阶段的教育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组,并指定调研范围。让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并且每组分批汇报10min~15min。这期间,学生要将所汇报的建筑的某些细部以节点图的方式绘制并展示在PPT当中,有些需要查阅相关的构造图集。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建筑实体与建筑标准图集之间的关系,同时运用逆向思维去理解绘制建筑施工图的基本流程,以达到理论与实践较为理想的衔接。

同时,学生在调研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极具教学价值,并且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予以解答。

如学生在调研图书馆时,对图书馆的排水方式提出疑问,其疑问是有组织排水还是无组织排水,是内排水还是外排水。当然一般高校的图书馆不会采用无组织排水,原因在于其层数较高,屋顶面积较大,无组织排水会造成多方面的困扰,应向学生详细解答。而关于内排水还是外排水的问题,当建筑开间进深都较大时,一般会采用两者结合的形式。雨季来临时,图书馆室内的某些管道中会有排除雨水的声音,显然有内排水的存在。

如在调研主楼时,混淆了干挂石材、陶瓷贴面以及清水砖墙的概念。干挂石材通常单块面积较大,有时轻敲表面,会有空响;陶瓷贴面通常表面光滑(也有粗糙的面砖形式),清水砖墙则是砌块表面不加抹灰或贴面,甚至不进行勾缝。而如果单从面层难以区分贴面或清水砖时,则观察其转角处,一般清水砖是符合砌筑规律的,而贴面则不符合,或是转角位置有缝隙。

3.2 教师引入具体工程项目

引入在建项目实例(最好是校园内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尝试,笔者发现当讲授校园内部在建工程实例这一部分时,学生的听课状态是最好的,通常老师的讲课状态也较好。由于实例就在身边,学生耳濡目染,可能在上下课间就会看到,并近距离接触。授课过程中,笔者主要引入了3个实例。

第一个实例是校内于2015年春季建成的“至善亭”(钢结构为主的景观亭),如图1所示。平日用相机将施工过程加以记录,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包括从脚手架搭接开始到项目完工的每个阶段,包括景观灯具、花坛贴面的每个细节。这部分内容,除适用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外,更适用于建筑学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建筑构造课程。而且学生每天走在上学的路上,都会与这栋景观建筑相遇,所以其潜在的教学效果更加不言自明。

图1 校园景观亭建筑营造纪实

第二个实例是校内北区建成的体育场看台(以膜结构为主),如图2所示。亦是用相机记录了各个阶段和各个细节。体育场是学生户外运动的主要场所,所以对这栋建筑的印象更会尤为深刻,教学效果亦是蕴含于潜移默化之中。

图2 校园体育场看台营造纪实

第三个实例是2015年秋季装修完工的建筑学系教师办公室,其内容主要是装饰装修。包括吊顶(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隔墙(轻钢龙骨石膏板,内填岩棉用以隔声的隔墙)、地面(塑料卷材铺贴)等内容。除此之外,还从校外引入了别墅区施工现场图片,永鸿商业综合体施工过程图片,双鱼岛陆岛连接桥的基础工程图片等内容,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建筑实例。

这种校园建筑施工纪实,更大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主动去观察身边正在建造的以及建造完成的建筑。让身边的环境成为其最佳的专业导师。

3.3 构造节点模型的制作

制作节点模型,开启学生的三维视角。构造节点模型的制作安排,应结合培养计划,考虑学生各门课程的作业总量。如安排制作真实材料的节点模型,一般时间上并不允许。但这一环节通常对学生的学习又尤为重要,因此需考虑安排学生用模型材料,虚拟地进行节点制作。模型的基本要求包括清晰表达构造原理(如结构框架、防水层次、变形缝盖板等),准确绘制断面部位的填充图案(如砌块材料、钢筋混凝土梁、窗台板等)。

模型选材以雪弗板为主(亦可采用有机板材),用喷漆或马克笔涂以颜色并绘制填充图案。这样的制作过程通常周期比较短,快则1d~2d即可完工,模型比例一般在1∶1~1∶10之间,不占用较大空间,可在教室制作完成。若采用真实材料,则通常因湿作业影响制作周期,并且比例较大,材料较脏常需在户外作业,也会影响到专业主干课程等作业的顺利完成,尤其是当作业上交时间相近的时候,学生则更难以完成。

构造节点模型的制作,可以使学生更加理解。

4 结语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使得“建筑构造”课程更好地“学以致用”的关键途径。通过以上教学方式的探索,学生会自主地通过身边的实体建筑来联想自身的建筑设计。并且其思考模式不再单纯的停留在建筑的造型、空间等方面,而是结合建筑技术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在构造课程的教学中,这种探索方向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但其所能发挥的长远的作用,仍需要进一步去检验。

另外,从“构造原理”的角度去学习,显然可以使学生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进行主动思考,从而进行自主创作。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方法亦有多种形式。教师也应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可能,或搭建学生实践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去学习。

[1]李必瑜,魏宏杨,覃琳.建筑构造(上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

[2]樊振和.建筑构造原理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2.

[3]岳鹏,赵西平,杜高潮,等.技术新形势下的建筑构造课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126-130.

Independent College"building construction"Course Teaching Reform

WANG Xingang
(Xiamen University,Tan Kah Kee College,Zhangzhou 363000)

In recent year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l over the country have made a beneficial attempt to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course from the angle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Based on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building construction" coursing of independent college,the paper takes the premise of the whole curriculum framework and teaching plan as the prerequisite,and explores the way of teaching methods of building structure course in such school.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urse;Teaching Reform

TU-098.6

:A

:1004-6135(2017)01-0102-03

王鑫刚(1986.8-),男,助教。

E-mail:272707454@qq.com

2016-09-26

猜你喜欢

建筑构造节点建筑
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构造与抗震设计方法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usage distance for common users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路径探究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