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区别新老瓷器的胎体

2017-02-08

收藏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火石胎体藏家

如何区别新老瓷器的胎体

□ 叶佩兰 李昊冰

“名家格古”开栏语

“名家格古”是本刊2017年新推出的精品栏目,本栏将陆续刊登收藏鉴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介绍古器物、古书画作品鉴定、鉴赏知识的文章,供收藏爱好者参考、学习。

本栏首先推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叶佩兰谈《古陶瓷鉴定研究》的系列文章。叶佩兰自1956年供职于故宫博物院以来,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瓷器的征集、整理、保管、划级、建档等管理工作,对故宫博物院馆藏瓷器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为业内著名的瓷器专家,享誉海内外。同时在原来40多年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上,叶佩兰近10余年又多次参加全国各地的文物鉴赏活动,在如何鉴定古陶瓷方面又有了许多新的收获和感悟。为使收藏爱好者及初学者在刚接触瓷器时能掌握初步的鉴定要点,辨识新老真伪,叶佩兰以专栏连载文章的形式,向广大读者普及瓷器鉴定的基础知识,为初学者指明一条简单易行的鉴定捷径。

绪论

瓷器鉴定是断定我国从商周时起各历史时期瓷器烧制的时间、地区、窑口、窑系及辨明真伪的工作,也是博物馆工作者和收藏爱好者的一项基础工作。我国古瓷器源远流长,不仅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而且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因而具有极高的学术、经济价值。正因如此,一些不法者在疯狂盗掘、走私古瓷器的同时,还大量仿制历代名瓷,烧制伪赝品,一些高仿赝品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从当今社会的收藏状况看,绝大多数收藏爱好者不了解古陶瓷的基本常识,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文物就去投资或想捡漏,造成损失。所以为了维护藏家利益,提高藏家鉴定水平,准确地鉴别瓷器是否为仿制品、出土品、传世品,已迫在眉睫。

瓷器的鉴定方法目前社会上主要有两种:一是运用科学仪器,二是依靠传统经验。传统鉴定方法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强调“五大要素”,即瓷器的胎(包括制作工艺)、釉、造型、纹饰、款识。这五个方面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器物上都具有不同的年代特征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于从事瓷器收藏的爱好者和初学者来说,这是学习鉴定瓷器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每件瓷器断定年代时,都要通过眼睛的观察、用手抚摸的感觉,分析它的胎、釉、造型、纹饰、款识等方面的特点,才能做出判断,这便是传统的目测手试法。这种方法是几代古瓷器研究者经过长期的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也应是科学的总结,是现在国际上鉴定古陶瓷通用的方法。

上世纪以前,瓷器鉴定主要依靠眼看、手摸的传统鉴定方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科学手段加入到瓷器鉴定里面。当今瓷器界的科学鉴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元素鉴定法

元素鉴定法是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等仪器对瓷器的化学成份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再与计算机数据库中古代瓷器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后,作出真假或年代判断的一种鉴定方法。由于它属于间接比较法,要求所采集数据必须全面、准确,因此工程浩繁,时至今日也只是部分地解决了瓷器的鉴别问题,而对那些窑口众多、产地复杂的瓷器来说,目前还无能为力。

2.热释光测年法

热释光测年法是于上世纪70年代由国外引进的鉴定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测定陶质器物遭受自然界中γ射线辐射的多寡,来确定其年代。但由于热释光测定是利用陶质器物中的矿物晶体如石英、长石、方解石等受自然界放射性核素辐射量的多寡来进行测定的,只能应用于陶器及瓷器的露胎部分,对于瓷器整器则需要取样测试,要对器物造成损伤,适用面很窄。传世品与出土器物相比,出土器物由于在土壤中埋藏时间长,受自然界放射性核素辐射较大,用热释光测年法断代相对准确;传世品在空气中受辐射较小,用热释光测年法则不易测定。况且当今造假者已经找到了对付热释光鉴定的有效方法,他们将新烧仿品用钴60等放射性物质进行辐射处理后,就可以使热释光鉴定者作出错误判断。

3.老化鉴定法

瓷器表面有一层光滑、明亮、坚硬的釉面,有研究表明,釉的内部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老化”现象。这种老化现象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与瓷器表面自然形成的“包浆”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发生在釉面内部,是釉内物质自身内部结构调整的结果,较少受外界物质环境的影响;后者则主要是外部物质对陶瓷釉面侵蚀的结果,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老化鉴定法就是采用现代量子物理学检测技术来测定瓷釉的老化程度,通过测定釉的老化系数来判定古陶瓷真伪,或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分析、研究釉中的物理、化学现象,辨别新旧差别。

以上科学鉴定方法都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许多地方还有待完善和提高,要保证瓷器科学鉴定的可靠性、精确性,还需要做好大量的基础工作,比如:所收集的陶瓷标本应选自遗址或窑址明确、地层可靠的考古发掘陶瓷残片,特殊情况,也可选用档案记录准确或带有纪年的传世品;标本的化学组成数据应尽可能多地包括主量、次量和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应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标本的工艺信息,如原料来源和处理情况,烧成方法和烧成温度以及其他工艺内容;必须建立容量大、操作性和通用性强的中国古陶瓷物理、化学基础数据库等等。此领域属于独立另成体系的古陶瓷科学研究领域,非一般收藏爱好者所能了解、掌握。

即便如此,建立标本数据库,如果取样数量要求过低,势必影响鉴定的准确程度。就目前情况看,要建立起系统的完备的标本数据库,是有相当难度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年代上、窑口上,取得完整的样本十分困难;二是从现有的有限标本中所取得的数据,是否能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以上问题的解决尚需时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对于广大收藏爱好者和初学者来说,科学鉴定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得到实际应用,仅能向藏家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或藏品在物理、化学方面所表现的状况。而传统鉴定方法使用面广泛,可以对一件器物进行全面评估,判断器物是否有修补、后挂彩、后镶口、后镶底、补釉等,因此传统经验鉴定准确度高,是每一位瓷器爱好者需要牢牢掌握的基础技能。“五大要素”的特征是鉴定瓷器的依据,只有掌握好它才能搞好鉴定,而如何掌握和熟悉却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熟练地掌握好鉴定方法,需要持之以恒地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会取得较大的收获。对于广大收藏爱好者或初学者来说,没有多年的实践基础要如何运用“五大要素”鉴定古陶瓷呢?笔者在十余年参与的古陶瓷鉴定活动中,通过不断观察、学习、研究和分析,将大量的仿古瓷与传世品比较,找出“五大要素”中每个要素里最突出、最明显、藏家又最容易接受的地方总结出来,帮助藏家了解古瓷“新”与“旧”的差异,并介绍市场上出现的臆造品,以便提高收藏爱好者的收藏质量。这是笔者之愿望,望读者不吝指正。

瓷器的胎体是由瓷土经高温烧结而成的,在其外表施釉烧制后便成瓷器,胎为骨,釉为肉。观察胎体是瓷器爱好者最先接触到的鉴定方法,通过对瓷器断面、器底露胎处、修胎痕迹以及胎色的观察来区别瓷器的新老。以下分四点介绍一下区分新老胎体的方法。

1.胎质

老瓷器的胎体是先将瓷石粉碎,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而后拉坯、施釉烧制而成。其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多有杂质、渣点、气孔等瑕疵(图1)。仿古瓷由于制胎的胎泥是用炼泥机炼制,制作出来的胎密度一致,细腻、致密、光洁(图2)。全国各地有古瓷窑的地区都在烧制仿古瓷,通过与古瓷相对比,只要是现代仿品的胎都很细腻。有些藏家喜欢收藏瓷片,需要警惕的是当今市面上所见瓷片有的是将新仿品打碎后刷上含铁的料水做旧,仿出土残片误导藏家(图3),所以一定要仔细观察瓷器断面的胎质。

图1.1 元青花瓷片胎

图1.2 明万历官窑青花碗残片

图1.3 明万历官窑青花瓷片胎(显微20倍)

图1.4 清康熙珐琅彩碗残片

图1.5 清康熙珐琅彩瓷片胎(显微30倍)

图2 仿元青花、釉里红瓷片胎

2.手感

无论是鉴赏瓷器还是鉴定瓷器,上手亲自拿捏与感受都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手感不仅可以印证、补充、丰富观感和判断,甚至可以修正、矫正、否定观感结论,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瓷胎的手感主要是上手后轻重、薄厚的感觉。除大件器物外,老瓷器轻重有度,不能太重有死沉死沉的感觉,也不能轻飘飘似的没有分量。现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瓷泥是炼泥机炼制,用这样的泥制作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才有过重的感觉,制作的厚胎仿古瓷的大盘、大罐都有超重感;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所以经过多年与库藏文物接触的经验,笔者感觉到过于厚重、轻薄的器物都是值得商榷的。

当今市场上有两类新仿薄胎瓷器较为常见。一类为所谓的柴窑器(图4),此类瓷器除青釉器外,还有绿釉、粉红釉、天蓝釉、黄釉等多种釉色,有的器物釉面还绘有彩绘人物、花鸟或刻字工艺,很粗糙。器身釉面布满开片,器底一般有篆书“柴”字款、“宋”字款、“官”字款或“奉华殿”款,胎体很轻薄。自古相传柴窑为后周世宗柴荣所设御窑,明代张应文在《清秘藏》一书中记有:“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但柴窑迄今为止未发现实物及窑址,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桩迷案,现今市面上所见之物皆是根据史料描绘出的柴窑特征制作出来的伪器,全为新仿臆造之物,不值一哂。

另一类为当代景德镇烧制的薄胎白釉瓷器。市面常见的品种有白釉暗刻或微微凸起的云龙纹薄胎小杯、小碗、瓶等(图5),底部暗刻“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或“天”字款。它的特点胎体过于轻薄,有薄如纸之感,透过光照可见胎釉白中微泛些许青色,纹饰刻划精细。某些藏家仅从款识上就已被误导,有永乐款者误认为是永乐甜白器,有天字款者误认为是成化白釉器。据文献记载,薄胎瓷器有近千年的历史,至明代万历年间精制脱胎瓷以“卵幕杯”、“流霞盏”最为著名,“杯盏薄如蝉翼,极莹白可爱,一枚才重半铢,四方不惜重价求之”。目前北京故宫旧藏有明永乐甜白釉半脱胎暗龙纹小盘、明永乐甜白釉暗八宝纹盘,均有“永乐年制”四字篆款,如图6台北故宫旧藏明成化薄胎白釉暗刻云龙纹小杯,底款书“大明成化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现代制作带“永乐年制”篆款的白釉薄胎器与明代相比其特征相差甚远,但现代烧制的薄胎器制作工艺精良,做为当代艺术品观赏亦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当代景德镇多年来用灌浆的方法制作薄胎艺术瓷,除盘、碗外还有花瓶等器物,有的工艺精美,但近年来这些工艺却多用来制作带官窑年款的薄胎瓷器来误导百姓。如一种乾隆款薄胎彩瓷大海碗(图7),碗外壁彩绘龙纹、花鸟或山水纹饰。与其相似者另有一种宣德款、成化款的薄胎青花云龙纹或折枝花果纹大盘大碗,都是现代的臆造品,值得藏家注意。笔者曾参加一次现场藏品征集鉴定活动,有位藏家带来一件绘有山水纹饰的乾隆款薄胎大海碗请主办方鉴定,结果主办方定为乾隆珐琅彩,并称“极为珍贵”,估价2500万元,并告之藏家如果拍卖需要先按估价总额支付一定比例的佣金。藏家心里有些不安,又请笔者再掌一眼,经笔者告诉藏家这是现代臆造品,并告之搞收藏或拍卖要谨慎,藏家因避免了经济损失很是高兴。

瓷器胎体的薄厚、器物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我们也只有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手实践,并不断自我感知、体悟、对比、修正,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用来区分新旧好坏真假仿赝的轻重感。这里颇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实际上就是通过经常的触摸和观察,亲自体验藏品的轻重粗细特征,随时得来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就是鉴定经验。

3.观感

观感主要是通过观察瓷器露胎部位的各种痕迹来区分新老。主要有以下几种:

(1)跳刀痕、螺旋纹

跳刀痕是以刀或其它工具在修制瓷器底足时形成的放射性条状痕迹。瓷器拉好坯后在挖足、修足时如刀不锐利,或轮车的旋转之力不均匀,易导致坯体上产生放射状条纹,即是跳刀痕。跳刀痕在元、明、清民窑瓷器中多见,在官窑器中极为少见。目前有一些明清瓷器仿品,也故意在底足上仿做出跳刀痕,所以不能一看底足上有跳刀痕,就认为是老瓷器真品,对跳刀痕也需要认真辨伪。

老瓷器上的跳刀痕是从底足边向中心呈现放射状的细条纹,这种放射状的条纹宽窄、长短不等,呈不规则状,有的非常明显,也有不太明显、隐约可见的痕迹,有宽一些的,也有细密的,且大多数有跳刀痕的底部都是失釉的。老瓷器上的跳刀痕古朴自然,没有人为故意造作现象(图8)。新仿瓷器上的跳刀痕因为是刻意而为,故放射状的条纹较整齐,规规矩矩不够自然,放射状条纹或旋转纹凸起,有的如搓板状,与历史上的工艺自然形成的跳刀痕有较大差别(图9)。收藏爱好者只要熟悉了老瓷器的跳刀痕特征,就很容易辨别真伪。

图3 仿元青花瓷片做旧

图4.1 臆造品“柴窑”黄地花鸟瓶

图4.2 臆造品“柴窑”天蓝釉双耳瓶

图5.1 新仿永乐薄胎白瓷小杯

图5.2 新仿永乐薄胎白瓷小杯永乐四字篆款

图5.3 新仿永乐薄胎白瓷小杯龙纹局部

螺旋纹与跳刀痕一样,是瓷工在修胎底时留下的,多出现于元、明时期露胎器底,俗称为“脐状”、“乳突”等名。在拉坯时,瓷工削底是从外缘向底心推进的,止于底心,一刀完成,由于转台转速较慢,吃刀量大,转动不够平稳,因此造成了特别明显的螺旋状切削痕迹,纹路一般顺时针旋,也有少数逆时针旋,实为瓷工左、右手不同的操作习惯所至。老瓷器螺旋纹自然流畅(图10),而新仿器螺旋纹生硬,鼓瑟胶柱之感十足(图11)。

(2)泥鳅背

泥鳅背是指明、清官窑瓷器足背皆削得圆润,俗称泥鳅背。老瓷器底足刮釉自然,相对光润,有质感(图12)。新仿器底足边或器物的沙底表现则过于溜圆,能观察出人为磨制出的痕迹(图13)。凡器物足边或砂底过于光润者都值得怀疑。

(3)火石红

在中国古代瓷器特别是民窑瓷器的露胎处,往往有深浅不同的红色烧成物出现,深者呈桔红,浅者呈淡红,由于其酷似火山岩石中的红色,被称作“火石红”。这是古瓷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尤其在景德镇生产的明清民窑或宋元龙泉窑、青白瓷等器物上往往会见到。但并不是所有器物都存在此现象,有的藏家误认为有火石红者就是真品,其实是误解。陕西古瓷专家马广彦结合实物的表现,将火石红分为胎红、窑红、刷红、假红等类型,还是很有见地的。

图6.1 清康熙仿永乐款白釉薄胎花口碗

图6.2 清康熙仿永乐款白釉薄胎花口碗碗心刻款

图7 臆造品乾隆款薄胎云龙纹大碗

图8.1 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纹盘残片

图8.2 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纹盘底跳刀痕

图8.3 明万历青花瓷片跳刀痕万历青花刀痕

图9 仿元青花人物玉壶春瓶底跳刀痕

“胎红”主要表现在器物足边胎釉结合的地方会出现一条较浅的桔红色圈线(图14),这是器物胎体内所含铁元素在烧成过程中,以铁离子状态向器物露胎处富集,在器物冷却过程中未及逃逸而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露胎表面,多出现于盘、碗或瓶类的足边(不是每件器物都有)。而现在仿制明清官窑的小杯或碗的足边,往往呈一圈棕黄色的圈线,还泛有光泽(图15)。

近20年来市面上常出现有一种臆造品,此类臆造品从器表看地釉为淡粉红色,很轻薄,多为青花或斗彩瓷器,底部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应属“胎红”的另一种(图16)。此类器物的胎体是人为制作的红色胎体,使藏家误认为成化官窑的真品。其实明代成化传世器物的釉面白而肥润,胎体较轻薄,

图盘碗类的胎体如透过阳光照射,胎微微显稍许肉红色,这是明代早期圆器的特点之一(图17)。针对这一特点,景德镇制作的臆造品其胎体不用阳光照射,器物表面便呈现淡粉红色。这类臆造品胎体过于轻薄,纹饰绘画粗糙,常见器型除小杯外还有瓶、小罐、盘之类,与成化传世真品的风格截然不同,值得藏家注意。

“窑红”主要表现在器物内外的所有露胎处,这是瓷器在窑炉内的烧制过程中由于外因作用造成的,也就是瓷胎中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在窑内降温时二次氧化,以结晶形态融附于胎体上,形成火石红,多见于器物表面漏釉处、缩釉处或无釉处。六朝青瓷砂底部位也常出现的不规则片状火石红(支烧痕)以及“糊米底”。窑红有时在瓷器上与胎红同时出现,这种现象在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上常见而且布满整个露胎器底(图18),它可能同瓷器烧制时用含铁量高的河沙支垫器具有关。而浓重的火石红底、浓重的火石红圈足等现象在仿品中都有表现,但都是人为造成的,值得注意。最常见的做旧痕迹是一种散点式铁锈样斑(图19),此种现象常表现在景德镇仿制的各类瓷器的釉面,仿佛是器物在地下受潮湿与金属器的影响导致釉面形成的一种腐蚀现象,其实是人为做旧方法的一种。

图10 元青花小杯、元卵白釉瓷片、元钧瓷片三件器底脐状足

图11 仿元青花大盘底螺旋纹=

图12.1 清雍正官窑黄地绿龙纹碗

图12.2 清雍正官窑粉彩团蝶碗

图13 仿明青花大盘底

“刷红”主要表现在元末明初的青花或釉里红大盘的底部,在器底可以清楚地看到火石红状的刷痕(图20)。故宫博物院藏有约70件洪武大盘,底部多见有刷痕的火石红色底,并带有一定光泽。据景德镇仿古专家杨国喜介绍,洪武年间瓷器底部显出的红颜色,是因为当时大器上釉的方法是浇釉,浇好后要用刷子刷去底部沾上的釉,所以器底表面就留下了刷痕。元明早期烧大件瓷器不用匣钵,烧窑时由于胎与火直接接触,胎表面的铁质就泛出了颜色。

现在一些新仿器上的火石红不是瓷器胎内铁质高温析出经二次氧化而成,而是人们有意识制作出来的(图21)。上世纪末以前,仿古瓷器制作者还未研制出可以乱真的胎红、窑红的方法,当时新仿器的胎红是器物入窑前用毛笔蘸上含铁量高的料水刷出来的,而窑红是满窑时在器物底部放上糠灰烧出来的。自本世纪初以来,有的仿古瓷作坊在泥料和烧成气氛上钻研出新门道,无论用什么方法烧制出的仿古瓷上的火石红难以乱真,有的是大红底,有的很粗劣或又很浅淡,单纯通过火石红来鉴定是否古瓷在某些具体器物上已失去准确性。因此,火石红只能是对瓷器进行综合鉴定时诸多要素中的一种,而不是区别真假古瓷的唯一标准。当然,如果在对一件瓷器的鉴定中准确无误地判定它的火石红是假的,那么这种发现就有助于我们提高警惕,从其他要素上一一揭示器物的伪赝本质。而如果一件被鉴器物上的火石红没有疑点,那么我们还必须坚持警惕性,要从所有要素上严格把关,毫无疑点才能拍板。

图14.1 明成化斗彩高士杯

图14.2 明嘉靖青花云鹤纹大盘底足边火石红大盘底足边火石红

图15 仿明五彩大瓶底火石红

图16 臆造品成化款红色胎体人物瓶

图17 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

图18 东晋青釉碗残片支烧痕

图19 现现代代仿六朝青瓷底部支烧痕

图20 明洪武釉里红荷花菊花纹大盘(窑红缩釉)图202020明洪武釉里红荷花菊花纹大盘(窑红缩釉)

图21 仿元青花大盘红底

对火石红的检验要认真仔细。如果一件仿古瓷上的胎红和窑红是用现代仿古科技手段烧出来的,我们就要另辟蹊径进行鉴别;如果它的胎红和窑红是烧制前后人工涂抹的,那它一定会有地方违背自然形成的规律性,露出人工痕迹的破绽。例如有的仿古瓷上的胎红也是越接近胎釉分界线越浓重,越远则越浅淡,但细看胎釉接合线,有的露胎处并无火石红,而是一圈棕黄色的圈线还有光泽的,应为现代仿制品;有的窑红在器底呈片状分布,但细看会有涂刷的笔痕。总之,要坚持综合鉴定分析的原则,切忌一叶障目、管中窥豹的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

图22 明成化青花花果盘(糊米底)

图23 仿霁蓝釉执壶底(清初老底大明成化年制款)

图24 仿素三彩瓶底(万历老底大明年造款)

4.糊米底

此现象在明代传世品中主要表现在宣德、成化两朝青花或黄地青花盘的盘底(图22)。这两朝较大的盘子一般多为白色或灰白色的胎,经烧制为无釉砂底。而“糊米底”作为砂底的一种,其盘底为糊米状。这是因为窑炉中的垫砂含有铁质,在窑炉的烧制过程中,受窑温和空气中氧的影响,盘底与垫砂中的铁质发生化学反应,使得露胎处出现了褐色的铁斑点,分布在盘的底部。这种铁斑点也有晕散现象,抚摸时手感比较平整。现代仿古瓷有意仿烧的糊米底呈黑糊米状,还有凸起的铁斑,分布得很均匀,用手抚摸不平整,与真品相比差别较大。

5.声音

通过敲击瓷器听声辨析新老也是鉴定的辅助依据之一。老瓷器胎体是人工制成,密度不甚均匀,加之年代久远,敲击声音略显沉闷音短。新仿器胎泥由机器淘制,烧成后的胎骨致密紧实,敲击声音脆而悠长。

6.接底现象

我们鉴定器物时往往先看器底,通过器底的款识和烧制痕迹来区别新老。当今文物市场在仿古瓷的琢器和圆器中常常见到有后镶底(俗称接底)器物:它的底部是明代碗足或明清时的罐底、瓶底,而器身却是现代胎釉表现,这就是所谓的接底现象(图23、图24)。这是仿古商家利用了藏家优先看底的鉴定习惯,用此手法做仿古瓷来误导藏家,值得注意。凡此类器物在鉴定时尤其要注意底部是否有接痕,足边部位上下釉色是否一致,其次在造型上分析器物结构是否合理,最后再下结论。

(责任编辑:田红玉)

猜你喜欢

火石胎体藏家
驭蜂少年(11)
一种缺气可继续行驶充气轮胎
藏家之友
白火石汆汤
——“石烹”界的活化石
藏家之友
大爱
超细CeO2粉末对铁基合金工具胎体组织性能的影响
WC添加对热压铁基预合金粉末胎体性能的影响
基于混料设计的WC基复合胎体性能研究
藏家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