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炳荣雕瓷文房用具一瞥
2017-02-08
清代王炳荣雕瓷文房用具一瞥
□ 徐仁雨 周长源
多年前,在扬州一藏友家中,欣赏到一件王炳荣作黄釉雕梅兰竹菊图水盂,色、纹高雅,雕瓷精良,至今印象深刻,长久难忘。
此盂高5、口径3.5、外底径5、内底径4.2厘米。近似圆形状,小口,矮颈,溜肩,斜腹呈上窄下宽,离底近1厘米处,腹部向内折收,形成假底。宽圈足。底部刻“王炳荣作”二行四字篆书阳文款。侧观显“哈蜊光”。肩与近底部位分别刻连续回纹带和阳弦纹各一圈。在上下回纹和弦纹之间的腹部夹饰主纹。主纹由左向右旋转分别雕饰梅、兰、竹、菊。此四种花竹纹均为减地浮雕。通体内外满施黄釉,黄釉微微泛绿。梅兰竹菊是指梅花、兰花、竹和菊花。它们分别有傲、幽、坚、淡之品质,是文物中常见的传统题材,已成为文人雅士感物喻志的象征。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被人称之为“四君”。它们各有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作者以此为题材来推崇、标榜和赞颂君子的清高品质和人格象征(图1)。
图1 黄釉雕梅兰竹菊图水盂
王炳荣,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景德镇瓷雕名家。在扬州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王炳荣作品—绿釉雕云龙图笔筒。此笔筒高14.7、口径12.8、底径12.8厘米。圆柱形,方唇,直壁,圈足,径口沿处胎体略厚,笔筒外壁整体运用高浮雕、透雕技法雕刻海水云龙纹图案。三条苍龙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穿梭于云气之中戏弄火珠,神情各异、非常生动。龙的眼珠以黑色釉点缀,更显精神。底部中心刻“王炳荣作”二行四字篆书阳文款。笔筒内外壁及底部均施青绿色釉。足端露胎,胎质细腻洁白。主纹龙头、身与尾出没在云气中,呈现一龙三现,动感极强。龙与火珠、云气、海水纹组成一副完美的图案。雕瓷精细入微、有塞有透、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立体感强,釉色鲜亮如新,保存完整无损(图2)。
王炳荣的作品,除水盂、笔筒外,另外还有印盒,江苏泰州博物馆藏有王炳荣作绿釉雕龙图印盒即是一例。此盒高4.5,口径7.6、底径4.8厘米。盒为圆形、盖面呈圆拱形。盒与盖子母口相接。浅腹。圈足底。底部刻“王炳荣作”二行四字篆书阳文款。外壁施豆瓣绿釉,内壁施湖蓝色釉。盖面雕双龙戏珠图案。双龙相对行走,龙的眼珠以黑色釉点缀,突出雕龙点睛,显示出目光炯炯有神。龙身鳞片呈珠粒状突起,排列规矩、美观。五爪刚劲有力度。龙头之间饰有一颗火珠。双龙张牙舞爪、气势磅礴、栩栩如生。合身雕饰三层海水纹,现惊涛骇浪之势,与盖面双龙戏珠纹上下呼应,构成完整一幅气势雄浑的海水龙纹图画(图3)。
以上三件雕瓷不同品种,皆为文房用具,都为一人所作。在钱振宗主编的《清代瓷器赏鉴》书中查到有王炳荣作湖绿釉雕松鹤长寿图印盒和黄釉雕山水双马图笔筒图录。从以上实物作品和图录中可以看出,王炳荣作品花纹“深入显出”。所谓“深入”,即为减地;所谓“显出”,即为浮雕,我们俗称雕瓷。其题材有云龙、松鹤、山水、双马和梅兰竹菊等。其中双马图笔筒为仿竹刻作品,除此之外,文献记载还有形象逼真的瓷器仿木、仿象牙作品,更显尤佳。王炳荣作品施单色釉,其中以黄釉和绿釉为主,也有双色釉兼备,如上述湖绿釉雕双鹤长寿图印盒,即是绿釉和黑釉并用的一例。其釉色醒目、或娇嫩、或高贵。其品种常见笔筒、水盂和印盒等小件文房用具。像这些文人文房用品多数被国内博物馆收藏,少数被私人收藏。从小件文房用品中,能表现出一种文化高品味,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清雅精湛的技艺,倍受文人雅士所喜爱和追捧。
水盂出现时代较早,起初水盂是砚中的水池。安徽太和县汉墓出土的石砚中间为长方形砚池,稍稍凸起,砚池的两边有两个椭圆形的小水池,这是汉代砚带有水池的实证。水盂在三国、西晋时期逐步兴盛,西晋时的一种水盂式样,口部有四系,腹部以上遍饰压印斜方格纹,下附矮圈足。盖钮为一对扑翅雏鸟,天真可爱,是一件精巧的艺术品。西晋中期以后,水盂多以蛙形出现,栩栩如生,背部装一个圆筒形口,用以灌水。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陶瓷兴盛,水盂种类繁多。水盂窑口有越窑、邢窑、巩县窑、湘阴窑、寿州窑和长沙窑等,其形状除多数是匾圆形外,还有梅瓣形、葵瓣形、石榴形、圆筒形、长方形等形状,其釉彩亦十分丰富。水盂的产量和瓷质在宋代都得到了提高。元、明、清时期,特别在清代,水盂造型增多、釉彩复杂、用途广泛,已发展到了高峰,出现了许多新品种、新式样、新工艺。如清康熙时期的釉里红、天蓝釉和青花釉里红等。如同马蹄形的水盂,俗称马蹄尊,比马蹄尊的口更小而颈部细瘦的康熙官窑豇豆红水盂,形似罩鸡之笼,俗称“鸡罩尊”,又俗称太白尊。还有一种形似苹果的苹果尊等,都是特殊品种和时代典型器物,堪称名品。雕瓷是乾隆时期景德镇兴盛的一种工艺手法,至同治、光绪时出现了雕瓷名家。其作品别有新意,令人赏心悦目。至于笔筒、印盒出现的时代比水盂晚,兴盛于清代。
图2 绿釉雕云龙图笔筒
图3 绿釉雕云龙图印盒
关于雕瓷,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记载:“雕瓷盛于乾隆,所雕之花尤为深入显出,市人即名是为雕瓷,彼宋之雕法则用暗花刻花等名以别之。”可见雕瓷这项工艺手法兴盛于清乾隆时期,至清中晚期,正处于我国陶瓷业日渐衰落之时,而雕瓷却有了新的成就,在继承瓷器印花、刻花、堆贴、绘花和镂雕等传统装饰技法上,雕瓷技术又有了发展,产品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是我国陶瓷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出现了以咸丰年间陈国治、同光年间王炳荣等为代表的著名雕瓷艺人。正如《饮流斋说瓷》中记载所述:“雕瓷之巧者,有陈国治、王炳荣诸人,所作品精细中饶有画意,其仿木仿竹仿象牙之制,尤极神似。故谓此等釉为仿竹木象牙之釉也。至于仿漆之器,精雕花纹,所涂之釉,又极似漆,或谓竞有髹以漆者。”对他们技艺之精湛,颇为赞赏。又云“所雕花以竹林七贤、东坡赤壁、垂杨条马之类为多,良工陈国治、王炳荣颇善斯制”。记载中常将王炳荣和早年的陈国治并称。清同治、光绪间瓷雕名家,以王炳荣最著名。其作品以山水,人物为题材,而以梅兰竹菊为一题材,目前扬州发现为数极少。由于王炳荣名气很大,作品精美,所见后仿者甚多,但仿者多为生瓷雕瓷,神韵不佳,即有釉器,色亦不匀不雅。黄釉器极少,其原因是黄釉雕瓷难仿。仿者之底款多为易刻阴文,而真品之底款均为阳文,且刚劲有力,十分难仿。观此王炳荣作黄釉雕梅兰竹菊图水盂和黄釉雕云龙图笔筒、绿釉雕龙图印合,器形虽小,但观纹饰图案饱满、疏密得当、主次分明、立体感强。尤其娴熟技法令人称赞。瓷雕花卉一茎、一朵和一花;瓷雕竹一杆、一枝和一叶;瓷雕双龙、火珠和海水,或动物、人物都形准逼真,既有画意,又有神韵,两者俱佳。底款一点、一横和一竖刚劲有力,颇见功夫。雕瓷艺人王炳荣以不同于常规瓷绘、或模印技法,而以另一种特色的瓷雕技法来装饰瓷器,即以刀代笔,得心应手,采用阴刻、浅浮雕、高浮雕和镂雕相结合的方法,致使作品纹饰突出、精细入微、生动逼真,出现的雕瓷仿竹、仿木、仿象牙作品尤佳,自成一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实物可证明他不愧被誉为晚清雕瓷名家。
这些造型秀逸、呈色柔雅、釉面亮丽和纹饰优美、别具一格的瓷雕作品,摆放于书案上,既是文人雅士的上等文房实用品,又是一种艺术欣赏佳品,实为珍贵。
(责任编辑: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