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图门古城调查简报

2017-02-08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草原文物 2017年2期
关键词:瓮城城址城门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5年初,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图门嘎查牧民向苏尼特右旗文物保护管理局反映,他们在当地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长方形土堆状建筑遗址。同年3月,苏尼特右旗文物保护管理局对该遗址进行了实地勘察,确认是一座古城址,但此城在之前的历次文物普查和长城调查工作中从未被发现。新发现古城经媒体报道后,引来大量不明身份的人围观。当地文物保护管理部门为防止古城遭到破坏,及时在古城周围搭建网围栏进行保护,并向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汇报了相关情况。为进一步了解古城的结构及文化内涵,制定更加合理的保护措施,受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委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业务人员于2017年3月对古城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介绍如下。

图一 图门古城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地理位置

图门古城位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图门嘎查向西约14公里,东南距旗政府所在地赛罕塔拉镇约64公里,北距二连浩特市约90公里(图一)。地理坐标为北纬42°50′12.18″,东经111°50′58.68″,海拔1097米。古城坐落于阴山之北、锡林郭勒大草原之西,该地区为草原与戈壁荒漠之间的过渡地带。城址周围为牧场,地势平坦,视野十分开阔,地表上生长着低矮稀疏的禾草。

二、城址结构

古城整体轮廓较为清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70米、南北宽约480米。可见城墙、壕堑、城门、瓮城、马面、角台等防御设施(图二)。一条季节性河流南北向穿越古城中央,并在古城东北6公里处形成季节性积水塘。城中央可见大面积的水流冲刷痕迹,冲刷区域两端的城墙已消失,地表上散落着大量小砾石。城内无明显的建筑遗迹,遗物极为稀少。

图二 图门古城平面图

古城以南北城门之间的南北向轴线为界,东西两侧墙体存在明显差别。南城门和北城门以东的墙体为夯土墙,具体包括南北城门以东的北墙东半段、南墙东半段以及东墙全段。城墙外侧可见突出于墙面的马面及角台,且隐约可见壕堑。南北城门以西则不见夯土墙,只是发现了与城墙走向一致但未经夯筑的土垄墙,其范围包括城址南北城门以西的两个半段及西部的整段土垄。土垄墙虽与东段夯土墙走向一致,但位置更加靠外,基本与夯土墙外侧的壕堑位于一线。土垄墙内侧不见夯土墙痕迹,初步推断土垄墙可能是挖城墙基槽时将土堆放在外侧形成的,因某种原因城墙没有继续修建,导致土垄墙存留至今。至于城墙基槽则早已被风沙填埋,如今地表上已无痕迹。土垄墙保留了角台、马面、瓮城的外轮廓,但角台轮廓和马面轮廓的内部是空心的,说明这些城防设施尚未完工。根据土垄墙的范围及外观结构,能够还原未完工城墙及角台、马面、瓮城的位置和形制,结合已开工建造的古城东半部分,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古城最初的整体设计规划。

1.夯土墙及壕堑

夯土墙即南北城门以东的城墙部分。墙体以土砂混合夯筑,已坍塌成低矮的土垄,土质非常坚硬,表面不见植被。墙外侧隐约可见一条与城墙走向一致的壕堑,壕内填满沙土,长有芨芨草。东城墙全长478、宽约10、残高约0.5米,外侧壕堑宽约5米,最深处约0.2米。南城墙东半段长240、墙体宽约11米、残高约0.5米,外侧壕堑不明显。北城墙东段长220、宽约11、残高0.5~1米。根据夯土墙的坍塌堆积及现存高度分析,夯土墙仅完成了基础部分,并未竣工。

2.土垄墙

南北城门以西的墙体为未经夯筑的土垄墙,墙土为细沙土质,较疏松,表面长满芨芨草。南土垄墙长305、宽约6、残高约1米。北土垄长约330米,近北城门处的土垄消失约70、墙宽约6、残高约1米。西土垄长483米,其中北半段土垄断续消失约50米,墙宽约6米、残高1~2米。

3.城门与瓮城

古城四面墙体上各设一城门,城门外侧建有瓮城。东城墙中间偏北处、东北角台向南205米处有一宽约20米的豁口,应是东城门位置。豁口外侧较为平坦,不见高出地表的瓮城墙体,推测原应有瓮城,后被破坏。其余城门和瓮城皆未建成,城门外侧有土垄墙围成的瓮城轮廓,城门的宽度和进深尺寸不详。南瓮城位于南城墙中间偏东处,东距东南角台约240米,西距西南角台约305米。从土垄墙的形状看,南瓮城的原规划是在瓮城东墙上设瓮城门。南瓮城为长方形,土垄墙东西长33、南北宽23、墙宽4、残高0.3米。根据土垄墙内的空间推测,瓮城的实际范围可能为南北长25、东西宽22米。北瓮城位于北城墙中间偏东处,与南瓮城位置相对,东距东北角台约220米、西距西北角台约330米。北瓮城平面为长方形,其瓮城门也位于瓮城东墙上,土垄墙东西长约33、南北宽约25、墙宽约6、残高0.5米。根据土垄墙内的空间推测,北瓮城的实际范围为南北长约24、东西宽约22米。西瓮城位于西土垄墙中部偏北处,北距西北角台约210米,南距西南角台约245米。西瓮城土垄墙南北长约33、东西宽约25米,土垄宽约6、残高约1.5米。根据土垄墙内的空间推测,西瓮城的实际范围为东西长约25、南北宽约22米。西瓮城的南土垄墙上有一宽约6米的豁口,据此可知西瓮城的城门应位于瓮城南墙上。西瓮城为东瓮城的形制及瓮城门朝向提供了参照。

4.马面

该城址共设马面16座,南、北城墙上各5座,东、西城墙上各3座,南城墙与北城墙、东城墙与西城墙上的马面位置对称分布。实际修筑过的实心马面有7座,其中1座已被毁消失。土垄墙勾勒出轮廓的空心马面有9座,其中1座亦被毁。马面之间、马面与瓮城、马面与角台之间的间距为60~70米。夯筑马面均位于夯筑过的城墙外部,其中南、北城墙东段各2座,东城墙3座,其中位置偏北的1座已消失。夯筑马面略高于墙体,呈半圆形土堆状,直径12~15米、残高0.6~1米,部分夯筑马面外侧仍残留有土垄堆积。从现存高度分析,夯筑马面同样没有完工。未夯筑但有轮廓的马面均位于未夯筑的土垄墙体上,南土垄墙上3座,西土垄墙上3座,北土垄墙上3座,其中北城门西侧的1座已消失。这些空心马面平面为长方形,沿土垄墙向外突出,马面的轮廓长约19-22米,突出墙面约8-9米,残高0.5~1米。根据轮廓内的空间推测,马面的实际范围长约12米,突出墙面约8米。

5.角台

古城四角各设一角台,其中东北、东南角台为夯筑过的实心角台,西北、西南角台仅见土垄围成的轮廓。东北角台现已坍塌成半圆形土堆,土堆顶部略高于两侧的城墙,角台直径约20米,残高约1.5米,沿城墙向外突出约7米。东南角台形状与东北角台相近,但较为低矮,直径约20米,残高约0.5米。从现存高度看,东北角台和东南角台也没有完工。西南、西北角的角台轮廓平面呈方形,西北角台的土垄轮廓边长24米,向外突出于墙面8米,土垄宽约5米,残高1米。从轮廓内的空间推测,西北角台实际边长约14米,向外突出于墙面约7米。西南角台的土垄轮廓边长约23米,由墙体向外突出约8米,土垄宽约5米,残高0.5米。从轮廓内的空间推测,西南角台的实际边长约12米,向外突出于墙面约7米。

三、采集遗物

历次调查共计采集遗物42件,主要为陶瓷器碎片。

陶器残片3件。其中2件为夹砂灰陶,素面,可辨器型的有1件陶壶口沿;1件为泥质灰陶,表面饰有篦点纹(图三,1)。

图三 采集遗物

碎瓷片39件。瓷片的釉色主要有白釉、黑釉、酱釉、茶叶末釉。白釉瓷片可辨器型的有瓶、碗、盆、罐,胎土灰白,釉下施化妆土,盆内底可见粘有细沙的椭圆形垫饼痕(图三,2)。黑釉和酱釉瓷片的数量略多于茶叶末釉。黑釉、酱釉、茶叶末釉瓷片可辨器型的有盆、罐、瓶等,胎土为灰白色或浅黄色,质地较粗(图三,3、4)。

四、初步认识

图门古城地表采集的陶瓷碎片中,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主要为篦点纹陶片和白釉瓷盆碎片。篦点纹是辽代陶器非常流行的纹饰,随着辽朝势力的扩张,这种纹饰几乎遍及其辖境内的所有地区。白釉瓷盆的内底残存椭圆形垫饼痕,并粘有细沙,这也是辽代瓷器常见的工艺特点。辽代缸瓦窑、冮官屯窑的白釉瓷器经常能看到垫饼粘连的现象①,由于垫饼含细沙,将垫饼去掉之后,往往在碗内留下了粘沙疤痕。另外,黑釉、酱釉类瓷片中,有一些可能是鸡腿瓶的残片,这种器物在辽代也较为常见。因此,初步推断图门古城为辽代城址。

从城址墙体的保存现状看,图门古城应是一座尚未竣工的废弃城址。关于废弃原因,目前已不得而知,但必定是在修建过程中受到了不可抗拒因素的制约,导致被迫放弃。据当地牧民介绍,二十多年前城址所处区域经常出现积水现象,近些年由于草原环境退化,积水现象已经消失。古城如今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季节性河流南北向穿越古城中央,这条季节性河流可能在辽代就已经存在。营建城址时如遇雨季,城址周边区域积水,河水冲刷城址中央,势必会对施工造成干扰,同时也会使营建者意识到城址所处位置并非是理想的居住场所,这很可能是古城废弃的主要原因。营建古城时,工匠们遗留了少量遗物,古城停建之后,彻底荒芜,因此城内基本不见遗迹和遗物。

图门古城位于阴山以北、戈壁以南的草原地带,当时在该区域生活着很多游牧部族,其中隶属于西南面招讨司的有10多个部族。据《辽史·营卫志》记载,西南面招讨司所辖部族主要有涅剌部(戍黑山北)、迭剌迭达部(戍黑山北)、品达鲁虢部(戍黑山北)、乌古涅剌部(戍黑山北)、斡突盌乌古部(戍黑山北)、涅剌越兀部、梅古悉部、颉的部、匿讫唐古部、鹤剌唐古部等②。有学者认为“黑山”在大兴安岭南侧,说明西南路招讨司的管辖范围,已达到大兴安岭南侧③。樊文礼认为大兴安岭南侧一带在辽代的确称为“黑山”,但涅剌等部所戍的是另一处“黑山”,位于包头市西北部④,如其所说无误,这些部族应当活动在阴山以北至戈壁荒漠之间的草原上。辽朝非常重视其西南疆和西北疆的经营管理,分别设立西南面招讨司和西北路招讨司作为这两个地区的最高权力机构。西南面招讨司所辖的州级行政机构全部位于阴山以南,这些州与宋、西夏的领土距离较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阴山以南地区发现的辽代城址较多。辽朝在西北路招讨司的辖境内除了沿用回纥城址之外,也兴建了很多城址,其中图拉河和鄂尔浑河流域至少有15座城址在该时期曾被使用过⑤。西北路招讨司和西南面招讨司之间虽有戈壁荒漠作为天堑,但戈壁南北两侧仍有广袤的草原。阴山以北发现的辽代城址只有零星数座,多位于阴山的边缘地带,而距阴山略远的草原腹地,除了图门古城,则不见其它辽代城址。因此,涅剌等部就成了草原地区的主要戍守力量。从图门古城的地理位置和城址结构看,辽朝也试图以建城驻军的方式,加强对西疆草原地区的管理和防卫。图门古城西北可防阻卜,西南可御西夏,同时也能更有效地管理西南面招讨司所辖的一些游牧部族。因此,图门古城的修建,既反映出辽朝对西疆草原地区的重视,又体现出辽朝治理游牧部族的策略。

附记:参加此次调查工作的人员有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国栋、曹鹏、丹达尔、孙文钢,苏尼特右旗文物保护管理局呼日勒、杨丽、那日苏、阿拉达日图、旭仁花。

执 笔:宋国栋、曹鹏、丹达尔、柏嘎力、那日苏

绘 图:马 婧

注 释

① 路菁:《辽代陶瓷》,辽宁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22、47-47页。

② 脱脱等:《辽史》卷三十三《营卫志下》,中华书局,1974年,第386-391页。

③ 何天明:《辽代西南面招讨司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④ 樊文礼:《辽代的丰州、天德军和西南面招讨司》,《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⑤ 宋国栋:《辽代镇州城地理位置考辨》,《内蒙古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猜你喜欢

瓮城城址城门
古城池中瓮城的起源、作用与历史发展
论明代北京皇城的瓮城结构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鉴析南京明代古城墙之中华门
北宋东京开封外城的历史演革
“失踪”的南纪门重现
北城门的记忆
扬州城的城门考古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