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楼兰地区新发现的“斗量封”小考

2017-02-08田小红

草原文物 2017年2期
关键词:检校楼兰西域

田小红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组织,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新疆考古研究所以及吉林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的罗布泊楼兰地区综合考察在楼兰地区新发现一件铜器。这件铜器发现后备受瞩目,因其在楼兰地区是首次发现,对其性质和用途也是众说纷纭,发现者在《楼兰地区新发现斗检封及其周边地貌环境的指示意义》一文中,从环境意义和文化意义两方面对该器物作了透彻分析和理解,“倾向于认为该铜器为斗检封的可能性更大”。斗检封是古代在文书传递过程中,为了防止文书被私拆,便在文字写成后,上覆以检木,亦称斗检封。鉴于该遗物珍贵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解析其文化内涵,并初步判定它应是一件斗量封,是标准量器上合格的标志。斗检封和斗量封都类似于器物上印信的特质,是国家及地方政权机关行使权力的象征,也是人们从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的历史见证,但具体职能则是有区别的。为此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楼兰地区新发现的“斗量封"

这件斗量封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磊先生首次发现,据他介绍,此遗物是在楼兰古城南部一条古河道南岸的雅丹沟槽中被发现,东北距楼兰古城 7.5公里,南距 LK 古城约 44公里。器物保存完整。已锈蚀。红铜质。平面呈方形,剖面呈梯形,背部中空。中部对称有一圆孔。器体表面以田字格的形式划分出四个方格,每个方格内阳刻一个汉字,从右至左直读为“官律所平”。字形扁阔、笔划匀称,整体端正整齐,方拙质朴。边长2.3厘米,通高0.6厘米;孔径0.4厘米(图一)。时代当属两汉时期。斗量封上阳文“官律所平”四字,其中官,“谓朝廷治事之处也”①;律,是法则、规章、纪律的意思;平,“正也”②,指官府指定的标准量值。“官律所平”从字面理解就是官方检定量值合乎标准之意。

图一 “官律所平”度量封正、反面

二、新发现“斗量封”的性质及功用分析

“中国自古就有计量标准,从西周开始就用黄钟为律,实以子谷秬黍之中者为准,制定了寸、尺、丈、引的长度标准量,合、升、斗、斛的容积标准量,两、斤、钧、石的重度标准量,从而有了成系统的精确量词。”③据《周礼》记载,西周春秋时期已专设管理度量衡的官员,《考工记》中详细记述了齐国标准量器栗氏量的技术条件。秦统一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延至汉代,度量衡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包括标准的建立、单位的制定及器具的制造,制定了新的国家法定度量衡标准,度量衡器具也已定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度量衡体系。“两汉时期,建立了一套进位合理的单位制度,五度(分、寸、尺、丈、引)、五量(龠、合、升、斗、斛)、五权(铢、两、斤、钩、石)制的单位体系已完全成熟,并影响后世中国近两千年。”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商品交易正常流通和公平合理关系极大。 《汉书·律历志》中首次明确规定度量衡以黄钟为标准,以及度量衡三者单位名称、进位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标准器的制造等。单位名称中长度单位包括:分、寸、尺、丈、引,以十为进位;容量单位包括:龠、合、升、斗、斛,其中除二龠为一合外,其他均为十进制;权衡单位包括:铢、两、斤、钧、石,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标准器的制造由专属官吏负责,且在选材上也十分重视。《汉书·律历志》载:“凡律度量衡用铜者…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因此历代度量衡器,凡确定为标准器者,几乎皆为青铜质,可见青铜是当时制器的上等材料。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度量衡器的出土地点,除了河南、陕西等中原地区以外,还远及甘肃、广西、辽宁、内蒙等地,由此可见当时度量衡制度在全国的大力推行。”⑤

伴随着度量衡制度的建立和规范,检校制度也随之应运而生,经历了从起源、发展、成熟和演变的过程。在使用标准器具衡量器物的同时,对标准器具的检测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度量衡要定期检核。并且,检定度量衡器十分重视时令的变化,气温冷热适中,使检测数据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如《礼记·月令》中就记载了检测度量衡的时间,“仲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仲秋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平权衡,正钧石,角斗甬。”就是说在每年春分、秋分气温变化较小时,国家统一对度量衡器具进行检校,可见度量衡检校制度的严格和规范。“如果说在夏商周(西周)时期,度量衡主要是统治阶级手中的剥削工具,他们所掌握的度量衡器便是唯一的标准,那么,到了春秋战国已将度量衡检定,管理制度刻在器物上,成为大家都看得见,人人都必须遵守的成文法了。”⑥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度量衡检校制度。著名的秦国商鞅铜方升,就是商鞅变法时铸造的标准器,方升三面及底部均刻有铭文,左侧刻“十八年,齐□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⑦汉代检校制度更是日臻完善,度量衡检校作为制度已在全国普及。因此相较古代统治阶级对度量衡制度的标准制定,检校制度更是要求慎重和严谨。2016年新发现的这件铜器,器体表面阳文“官律所平”四字,意思是官方检校合格,这件铜器应是合格的标准器物上的标记,称谓为斗量封。在南京博物院馆藏有一件“永平大司农铜合”⑧,器体柄部背面有一个凸起的方框,内置量封,正面印文“官律所平”,背面铸“鼓铸为职”。永平是东汉明帝的年号,“大司农”是秦汉时期掌管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后逐渐演变为专管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之官。“永平大司农铜合”是由东汉大司农监制校量后的一件标准量器。铜合上的量封印文“官律所平”即表示由官方检校认可。

三、新发现“斗量封”的意义

楼兰这个名字最早出现是在《史记·匈奴传》中,在西汉孝文帝时冒顿单于致信汉朝,信中称“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这是楼兰这个西域小国首次出现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汉武帝时,雄才大略开疆拓土,张骞奉旨出使西域,正式开启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官方交通,“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⑨,楼兰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汉通西域的孔道。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降汉后,汉政府解决了通往西域的障碍,打通河西走廊,并置河西四郡,“河西四郡的设立使西汉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和西域连在一起,不仅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提供了后方基地,同时也保证了交通道路的畅通。”⑩。在汉军进一步西进的征途中,楼兰国的政治取向十分关键。由于楼兰国”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⑪,引起汉武帝极大不满,于是在公元前110年,汉军虏楼兰王,汉军的进攻路线又向前推进一步,“酒泉列亭障至玉门”。公元前104年李广利伐宛之后,汉帝国声势大增,“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⑫盐泽也就是今天的罗布泊,此时中原王朝的触角已深入西域。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因楼兰国不睦于汉,遣傅介子刺杀楼兰王,楼兰国更名为鄯善,迁都扜泥城。东汉时,鄯善国兼并且末、精绝、小宛等绿洲小国,一跃成为西域大国之一,魏晋前凉时期在楼兰置西域长史继续管辖,公元5世纪时被北魏所灭,名噪一时的楼兰国湮没在尘封的记忆中。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和交通枢纽,楼兰国的历史地位显而易见。自公元前59年,汉王朝在轮台(今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后,西域正式纳入汉帝国的政治版图,帝国的政令通行于西域。为保证丝路畅通,汉政府在丝路沿线各商道上修建城堡,列亭障烽燧,驻扎军队,执行军事任务并稽查行旅,保障了东西交通运输的安全,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在西域交流碰撞,贸易往来也是十分活跃,中原王朝的丝绸、玉器、漆器及汉式铜镜源源不断的途经西域流向中亚、西亚、北非及欧洲等国,“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明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⑬。除了贸易关系外,屯田也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重要战略手段,据文献记载其中较著名的有轮台、渠犁、伊循、伊吾和车师前、后部屯田,“1959年在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司禾府印”就是汉代管理屯田机构的印章”。⑭屯田包括军屯和民屯,军屯既保证了军需开支,又减轻了财政压力,军队战时打仗,闲时耕种。汉文帝接受晁错的建议“徙民实边”,迁徙民众到边疆去,一边生产一边防守,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传入西域,发展了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不仅如此,汉王朝的典章制度、行政律法、礼制仪轨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西域各国,其政治制度、经济策略也被西域国家所效仿,其中“井渠及农作法、陶器及漆木器、钱币、丝织品以及兵器,是汉文化影响西域较大的五个方面。例如内地丝织品之输入,则服御之制,必随之变更;钱币及田作法之输入,而影响其权衡度量;兵器之改进,而影响其战争之法,攻守之具;此皆可比推而知也”。⑮西域龟兹国王绛宾仰慕汉文化,史载他“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如汉家仪”⑯。这就是说,他尽力在西域传播汉朝的先进文化和典章。汉元帝时莎车王延以莎车质子的身份在京师留住,非常仰慕中原文化,回到莎车当上了莎车王后,也参照汉朝的典章制度与法规治理本国,并且常告诫自己的儿子康“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此外“关于西域少数民族学习和使用汉语文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⑰在考古发掘出土的木简中,有相当部分的汉简,其中“尼雅汉简与楼兰和于阗汉简构成一组‘西域汉简’。这些汉文木简的出土表明西域诸国最初使用汉文作为官方文字,塔里木盆地古代居民使用汉字的历史至少要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初。尤为珍贵的是,西域汉简包括一批古书残简,如楼兰汉简的《论语·公治长篇》、《史记·匈奴列传》、尼雅汉简的《苍颉篇》等。”⑱20世纪初,斯文·赫定在罗布淖尔废墟里发现许多古纸,包括公文、公牍和私人贸易的函件,反映出汉文化对西域土著的影响颇深。2016年在楼兰新发现的“官律所平”斗量封是汉地检校器物尺寸、重量或容积是否合格的一个标志物,如果合格,则该器物即成为衡量尺度的标准器物,以此来评定其他器物的度量衡是否准确。度量衡制度是汉王朝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是关乎整个国家经济命脉及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在《汉书·律历志》中首次明确规定了度量衡三者单位名称、进位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标准器的制造等。这件斗量封在楼兰被发现,既表明了两汉时期汉王朝已对西域实施了有效治理和管辖,同时也不排除楼兰深受汉文化浸润,模仿汉朝规制衡定度量衡,平抑本国的经济和贸易。

四、结 语

新疆古称西域,西汉朝汉武帝时开始经营西域,最终设置西域都护府,将西域正式纳入汉帝国的政治版图,为了在西域实施有效管理,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了以西域都护为主的一整套管理机构,同时在关隘要塞之处设亭障烽燧,遥相呼应,对于稳定边疆、巩固边防建设、加强西域与内地的联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西域各地也是“思乐事汉”。楼兰地处丝绸之路南北道的交汇点,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汉帝国经略西域的桥头堡和战略要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斯文赫定、斯坦因、橘瑞超等多位外国探险家相继来到楼兰,不仅发现了古城、佛寺、烽燧、墓葬等遗迹,也发现了许多汉文、佉卢文文书及简牍、五铢钱、丝毛织品、生活用具等精美的遗物,加上2016年新发现的“官律所平”斗量封,都反映出中原内地与西域往来的频繁,也从侧面例证出早在西汉时西域诸国就处在汉帝国的统一治理和管辖下,新发现的这件斗量封是两汉时期中原王朝管辖西域的实物例证之一,为研究汉代度量衡制度提供了实物佐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注 释

① 《礼记·王藻》,中华书局,2015年。

② 《淮南子·本经》,中华书局,2009年。

③ 王宁:《汉语的模糊量词及其意义容量》,《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

④ 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⑤ 姜波:《秦汉度量衡制度的考古学研究》,《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年第4期。

⑥ 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⑦ 赵晓军:《从考古材料看战国时期度量衡的检校制度》,《四川文物》2006年第6期。

⑧ 国家计量总局等主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⑨ 《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2000年。

⑩ 李大龙:《都护制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⑪⑫《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2000年。

⑬ 《后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2000年。

⑭ 贾应逸:《新疆尼雅遗址出土“司禾府印”》,《文物》1984年第9期。

⑮ 黄烈:《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⑯ 《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2000年。

⑰ 安作璋:《两汉与西域关系史》,齐鲁出版社,1979年。

⑱ 青海省湟源县博物馆:《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

⑲ 林梅村:《尼雅汉简与汉文化在西域的初传-兼论悬泉汉简中的相关史料》,《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猜你喜欢

检校楼兰西域
张骞探西域
楼兰一直在沉默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相机畸变的混合模型迭代检校法
基于场景模型的双目相机动态检校方法
无人机非量测相机检校方法研究
班超出使西域
相机检校的迭代处理方法
楼兰(外三章)
西域散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