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创作形式之思辨

2017-02-07

关键词:跨界艺术设计形式

徐 倩

21世纪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期,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极速飞跃的势头。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更新了我们的生活理念,也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去年6月8日在上海举行的主题为“创造崭新世界”首届全球虚拟现实大会(GVRC)来判断,作为以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与融合为导向的信息时代已经正式到来。众多机构预测,在未来十至十五年中,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3D技术、无人机技术等新兴科技浪潮将主导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并带来非常可观的产值回报,进一步推动社会跃进的步伐。这也将意味着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信息时代产生的标志,也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科技被人们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中。而具有创新与跨界融合特点的数字媒体技术对当下艺术创作和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条件,使其在形式与内涵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统观艺术发展历程,科技的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艺术设计的创作样式和表达媒介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可以说,现代艺术创作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产物。

一、思维方法的多元化重组引发艺术创作灵感的喷涌

从现当代艺术发展史中,我们了解到艺术经历了传统到反传统、写实到抽象、继承到反叛、模仿到表现、手工制作到机械复制等充满着矛盾的变迁。基于这种矛盾权衡状态下,艺术体现着一种动态的、实验性的,并赋予生命的进程姿态存在于社会的发展中,艺术形态在改变,艺术设计目的也在改变。

看小孔成像到摄影技术的发展,再看如今被影像覆盖的虚拟现实空间的呈现,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渗透到各个领域,艺术家们进行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变得空前壮大。传统意义上的国、油、版、雕和书法等艺术专业也都开始踏上求新的道路。多数人往往注重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当反过来思考这个议题的时候,却发觉现代技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会带来更为宽阔的思路。正如西方现代主义后期中的波普艺术、偶发艺术、行为艺术、环境艺术那样不仅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康德和尼采哲学的影响,还深受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萨特的存在主义等的熏陶,同时更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研究领域的思维碰撞摩擦出纷繁的灵感火花,突破了原有创作思维的界限与标准,引领了艺术设计新风潮,亦开启了艺术形式全新的思路。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实验性、探索性的思维方式正在逐步消除艺术与生活之间、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严格界限,重新定位了艺术创作的样式,更是对传统艺术陈规的挑战。早在2007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中,艺术创作就呈现出将科学、艺术融为一体的主题内涵。体验者从众多的设计作品中感受到了科技取之于艺术的创意,也领略到了从艺术反映出科技的灵感,这种跨界的、带有创新意识的设计无疑为我们的生活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

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在他的名为《Parallel Head》的作品中,结合自然景观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影像创建了一个新的混合空间,利用声音引导参与的观众穿梭在每个人自己构建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这件作品中,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边界被完全模糊化。漆黑的空间、沉浸式的环绕体验,以及艺术家对于图像声音的联觉处理,使观众完全融入作品之中。另一位日本艺术家藤幡正树在构思他的作品《Beyond The Pages》时,并没有用通常沉浸式的创作思路强制性地将作品呈现给观众,而是通过营造日常真实的阅读环境,来让参与者体验虚拟内容与真实环境间的空间幻觉。诸如此类从声音到视觉、从计算机程序到生活场景等跨界体验的创作越来越多,这些作品的灵感均来自于社会环境中任何可以利用的素材,将原本并无直接关联的事物形成关联,并制造出“1+1>2”的多维度时空效果。德国现代舞大师Sasha Waltz在她众多的艺术作品中试图呈现她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对话。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是她舞蹈作品的创作基础,加上她采用了完全不同的音乐形式,不仅展现了舞蹈表演的仪式感,也体现出舞蹈中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尤其在作品《Kreatur》中,她更是与其他三位跨越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合作,完成了一次跨越艺术和学术领域的交流。她不仅寻求一种将戏剧、音乐、歌剧等形式融入舞蹈创作的新表演艺术形式,更探索了一种将时尚艺术、传统工艺、数字技术融合于一体的肢体动作与建筑空间之间的行为艺术。

二、创作模式的科技性解构造就艺术个性表达的优势

提到科学与艺术,人们通常会用割裂的态度来看待这两个领域。科学强调逻辑性,需要严谨的理性思维;艺术提倡感性认识,要的是无限的形象思维。然而科学与艺术融合由来已久。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前,科学和艺术都属于哲学。钱学森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有过研究,他一贯强调,人一方面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另一方面又要有科学技术知识。他说:“人的智慧是两大部分:量智和性智。缺一不成智慧!此为‘大成智慧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正如和马克思一样极负盛名的爱因斯坦,他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又如枯燥乏味、生涩复杂的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可以通过有趣的记忆游戏变得生动形象,从而让人加深记忆。

纵观艺术与科学的发展历史,有相当多的艺术创作都从科学发现中获得了灵感,反观众多的科学发现也是从艺术中得到启示,两者相互渗透并促进,这种跨界、融合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生命力。艺术要发展,科技要推进,他们从同一点出发,看似彼此分离颇远,但两者并不是绝对的平行关系,而是时常交汇融合。从设计艺术的实质来看,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有利于设计艺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美国学者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Simon)在1969年首次提出设计科学这一学科门类的概念,这里提到设计科学指的就是设计艺术学。当然设计艺术学从此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体系。可以说艺术设计与现代知识紧密合体,艺术与科技互相成为各自的基因,互相扶持。美国在一份关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政府文件中将设计列入了美国国家关键技术。文件中共列入22项国家级的关键技术,其中17项指出产品设计与制造工艺的重要性,并指出美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在于根本改变美国工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方式,特别要创造新产品和新工艺。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科技工作者开始倡导联合创作,用两者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互为补充,从表达方式上呈现出更为优秀的设计。

在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时,一批科学家、艺术家聚集一堂,共同围绕主题“艺术与科学”进行研讨。这次研讨会上吸引了来自各国的二百多篇论文。从这些文章中,各界学者们共同认为: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科学家、艺术家的传统概念正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异,艺术和科学的整合已成为新世纪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亦成为当下乃至以后高校教育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信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积累速度异常迅猛,其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社会要求用更为敏锐的洞察力、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及艺术的创造性。因此,将科技和艺术更好地融合运用,为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商品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发展态势的多维度推演形成艺术内涵延伸的资本

图1、《炫》作品现场图一

面对科技和艺术设计全面交融的新时代,跨门类联合创作的全新模式正在以“创造崭新世界”的图景规划朝我们大踏步走来。数字化技术从诞生到发展已经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主要创新手段,使艺术作品不论从表现形式上还是内容风格上都更加多样化。在当下高热度的新媒体传播视野下,艺术作品所传达给大众的感官体验也在不断升级。科研成果的不断应用转化使得社会生产力蓬勃前进,人们衡量产品的使用功能与精神内涵相互统一的尺度也推动了跨界合作的发展。因此,如何在信息时代下创造出形式与内涵兼有、又符合时代需要的艺术,是人类探讨的永久话题。

随着社会人才竞争的日益加剧,教育部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逐渐向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进行转变。科技研发型的理工科院校与艺术设计类院校正在面临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事态。然而现状并不乐观,艺术类的很多学生缺乏数学、物理等工科知识,因此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往往经不起推敲,无法通过实践的检验。而搞高科技研究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又缺乏优秀的审美情趣,研发的产品只注重功能使用,忽视其艺术品质。因此,多渠道、多领域的产学研教育模式日益流行,其优势非常明显。很多高等院校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科技与艺术跨界融合的重要性,各教育机构也都纷纷开设交叉学科共建课程。

学院派跨界原创舞蹈作品《炫》就是对当下表演艺术形式进行的实验研究。作品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依托,重新建构舞蹈艺术语汇,呈现出影像诗剧的创新舞台效果,从而阐述科技给表演艺术形式带来的新能源,探究科技与艺术形式之间融合发展的图景。同时,拓展了传统舞蹈艺术的表现及舞台空间呈现方式,突破了舞蹈艺术传统的空间及视觉表现边界,具体表现为作品的视觉奇观化震撼及受众观看的沉浸性感受体验。在艺术性、观赏性、技术性及实验性四个方面体现了跨专业融合的独特优势。具体内容借由最新媒介技术呈现出舞蹈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关系,围绕该主题,把江南文化和水墨情怀用虚拟现实的沉浸式效果来展现其艺术特色,以现实主义的题材、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进行巧妙融合,展示一种新奇美妙的视觉盛宴。(图1、2)

图2、《炫》作品现场图二

作为一次传统舞蹈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跨界合作,强调了新兴科技与舞蹈、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互动,打破受众对于传统艺术的观赏认知,带来沉浸式观赏体验,创造了艺术的新的审美形式。其次,舞美的创新和视觉的创意,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融合。着眼于新媒体发展的迅猛趋势,以人为本,试将未来人机互动的交互运用作为数字舞美的潜在动力,探讨数字舞美在全球生态理念下的发展蓝图,对数字舞美领域如何实现高效、低碳的应用价值具有现实意义。该项目突破了两种独立艺术门类的专业定式,寻求两种艺术样式的完美融合,实现了艺术表现的全新可能。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对如何重新构建舞台艺术及跨专业融合方面的专业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最新的数字技术应用到表演艺术形式中,表演艺术家从中参悟数字科技带来的全新感官上的突变而创新表演规则,摸索出区别于传统表演艺术形式的新形式,也由此体现出当下一种崭新的整合全领域资源的艺术形式的魅力。

猜你喜欢

跨界艺术设计形式
跨界
跨界
《星.云.海》
《花月夜》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