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根·传艺·创新
——“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2017-02-07李国兵
李国兵
一、“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为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的精神,贯彻落实刘延东副总理“应把非遗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结合,对口培养,使非遗的传承、研究、管理有人才保障”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非遗传统技艺的高职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基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入手,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百工录”建设目标是:“为民族传艺、为文化存根、为大师立传、为百工留名”。借助职业教育信息化,立足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为民族传承技艺,为文化保留根基,为大师(传承人)撰写传记,为百工青史留名,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开拓路径。
二、“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非遗技艺散落民间,资料收录困难,教学资源匮乏。
传统工艺后继乏人的状况已成为制约工艺美术发展的重大难题,传统工艺美术非遗人才培养尤为突出。据2016年底公布的调查显示,在我国764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约有一半的技艺无人传承。由于传统非遗技艺人才培养方式的限制,受众面与普及面较小,资源相对分散,且资源载体为活态传承的非遗人群,在口手传授的过程中,教学标准、教学方式、授课内容缺乏整体性,收录、整理、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难度较高,现有的教学资源示范性不足。许多身怀绝技的艺人大多已步入老年,当优秀传统技艺的载体——“艺师”去世之后,“人亡艺绝”已成为无情的现实。
“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通过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整理与归纳,以丛书、素材库、在线课程、微课、交互软件等多媒体方式呈现(图1),发挥多种载体的优势,开展“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的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更大限度地突破时空界限,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开拓路径,拓展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受众面,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素质与技能提升的要求,缓解传统工艺美术“人亡艺绝”的困境。
(二)传承教学方式单一,信息化程度不高,受教面窄。
无论是作坊式还是课堂教育式,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还在采用师徒传承、口口相授的方式,这在信息化教学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已经不能适应新型传承人的培养,且无法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快速增长的需求。由于非遗传承人学习过程、实践环境、教学方式的差异性较大,且传承学习的条件艰苦,过程枯燥,在实施非遗传统技艺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遗忘速度较为明显,且在后期的工艺训练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的示范指导,更难得纠正。
“百工录”根据专业学生、教师、社会学习者、中小学生等不同人群对资源学习的认知规律,构建“纸媒+数字”的立体教学资源。“纸媒”——以《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记录丛书》方式,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概述性介绍,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呈现非遗文化,复合传统教学的需要;“数字”——以素材库、在线课程、微课以及交互软件等动态资源为载体方式,不同用户可以根据个性化需要,制订符合学习认知规律与知识应用习惯的个性化菜单,并按照需要“点播”“回放”“反复学习”传统工艺美术的知识与技能,交叉印证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图1、“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建设方案策略示意图
(三)师资以学院派为主,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的作用不显著。
工艺美术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形态,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基本都只是一些作坊或作坊型小企业,采取的是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发展方式,彼此间交集较少,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师承门派”的观念突出,教学师资的“权威性”常常受到诟病。而作为院校传承的实施方式,需要学校组建教师与传承人共同负责的教学团队。目前,教师与传承人的教学团队基本成型,分工明确,但合作不足。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突出,但技能示范性不够;非遗传承人技艺精湛,但教学业务能力不足以使其成为主角,教学效益无法达到最大化。
“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通过“七库一坊两中心”的素材建设架构(图2),利用专业教学的理论指导,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教学示范与讲解,传授传统工艺美术(非遗)的技法与技艺,条分缕析地讲述技法的渊源、流派、传承,以及相关工具、材料、流程、特色、代表作、工艺现状与思考等,突出传统工艺的实践性特点。通过明确教学团队成员的主要作用,使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与非遗传承人的技能特长实现异质互补,国家级非遗传人、工艺大师的示范教学内容具有权威性,符合人才培养的实践性需要,更以“大国工匠精神”感染学生。
三、“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的创新点
(一)理念创新——“技艺主线”的理念完善非遗保护理论
国内非遗文化保护更重文化研究,对技艺本身和技艺载体(传承人)研究不足。通过主持教育部司局课题“工艺美术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研究,提出了新的理念:须以传统工艺的技法为主体,以非遗传承人为主角,以与技艺相关的工具、材料、图案和文化为重要补充,实现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目标。该理念从非遗保护的主体、途径、内容等对非遗文化保护重新定义,是对国内非遗保护理论的重要补充,得到苏州大学张朋川教授等专家学者的认可,也得到了广大的非遗传承人的认同与拥护。
(二)模式创新——传统技艺保护模式,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筑模建范
“百工录”以丛书、素材库、在线课程、微课、交互软件等多种媒体形式,以“七库一坊两中心”涵盖非遗技艺与文化,以传承人与工艺美术大师为主角,一体化架构非遗传统工艺与民间美术的专业学习资源,形成了传统技艺保护的新范式,为其他品类的非遗传承与保护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也将对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形成强大助力。南京艺术学院李立新教授如此评价:“以不厌其精、不厌其详的考究态度,完整表述传统技艺的一招一式,展示一钉一铆,汇集各家各范。这是一个由点及面、又化整为零的做法,与工艺美术行业而言,是摸清家底;于文化产业而言,是丰富成果;于院校而言,是传承文明。”
(三)路径创新——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区域文创产业与职教协调发展
“百工录”遴选了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41个非遗项目,其中藏族非遗技艺2项,苗族非遗技艺4项。19所中高职院校参与项目建设,其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6所,少数民族院校3所。立体资源成果纳入了文化部、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课程体系,向贵州彝族、侗族、水族、海南黎族等少数民族进行推广、交流和应用,对民族地区非遗传承与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文化交融与技艺的保护传承。
四、“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广泛应用于非遗人才培养领域和传统文化传播领域
1.面向学生,促进信息化学习能力提升
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信息化水平较低,在立体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通过素材库、在线课程以及系列微课等教学资源进行了自主学习,并根据教师示范进行线下的实践演练,形成了“线上自学+线下实践”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拓展了传统教学受教学资源制约而产生的教学瓶颈,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拓展。目前,参与“线上自学+线下实践”混合式教学的学员达到10000人以上。
2.面向教师,在工艺美术教师中推广
通过全国轻工行指委、高教研究会等全国性平台,将“百工录”作为优秀资源进行推介。共计参加了各级各类交流活动28场次,向国内的近2000名工艺美术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推广,目前累计有37所中高职院校使用立体教学资源。同时,立体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专兼结合的建设团队促进了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与专业教师的优势互补,促进学院与传承人(大师)及其工坊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在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形成了“大师现代传承式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3.面向传承人,推进非遗人群培养培训
“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的16门在线课程纳入了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课程体系,在近两年的12期共计483人次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群培训”项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传承人的好评。文化部、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研培计划,增强了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意识,提高了传承人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探索了新型传承人培养的路径。
4.面向文化传承者,让未来向传统致敬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纲要》提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要区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分头推进传统文化的教育。根据中小学民族文化与传统技艺的教育特点,“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在苏州市实验小学等7所中小学共举办16场次非遗宣传展示和8个班级的传统工艺体验课程,让800多学生接受了传统工艺美术的熏陶,推动中小学民族文化与传统技艺的教育普及。
5.面向艺术设计专业,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交融发展
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中,推荐“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中的21项作为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公共选修课;推荐23项作为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推荐12项作为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保护、挖掘、学习、应用传统文化与工艺,构建“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知识与技能、技艺与素质等”多元融合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推进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专业的协同发展。
6.面向国际,给世界讲中国故事
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构筑着我们的民族特性,如今又成为连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纽带。只要掌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规律,找准中外民众的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能被国外民众所认识和理解。“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通过学术交流、成果展示、技艺展演等方式,共向法国、英国、加拿大等12个国家,67个批次近万人进行了展示交流,传播了中国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优秀案例。
(二)培养了一批“学院派”非遗传承人
传统工艺美术家庭式、作坊式的传承方式是制约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通过“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按照学院系统的人才培养,在玉雕、桃花坞木刻年画、宜兴紫砂陶制技艺等非遗项目上,培养了一批既精通技艺,又通晓理论,能开拓创新的“学院派”。桃花坞木版年画第五期学员乔兰蓉同学经过学院系统培养,毕业后在中国大陆第一家台湾诚品书店——“苏州诚品”中创立“乔麦”桃花坞品牌,发展创新传统工艺美术非遗,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成为非遗保护学界人才培养的经典案例。
(三)提供了工艺美术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资源
图2、“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七库一坊两中心”素材架构图
图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房志达(82岁)亲自视频授课
随着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工艺美术行业出现了复苏现象,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全国工艺美术相关专业的新一轮课程体系调整全面启动。本成果近十年的开发与应用,引领全国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标准,收集、整理的传统工艺美术非遗资源成了对工艺美术相关专业的标杆,开放共享的立体教学资源成为兄弟院校学习交流的主要内容。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泉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项目建设后期,申请加入项目建设。全国136所中高职院校工艺美术相关专业的师生来校交流学习建设经验。
(四)成为民族文化保护与创新类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样板
以“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为基础的“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于2014年7月成功获得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作为民族文化保护与创新子库,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文化部、教育部的支持,采集了近300位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的素材转化为教学资源,这样由高职院校牵头,大规模、系统性地进行教学资源转化在国内尚属首例。“百工录”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架构、建设标准、建设路径等,成为2015年后申报非遗类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借鉴材料。
(五)助推工艺美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
以建设“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为抓手,服务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目标,在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团队、实训基地、资源库建设、教材开发、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百工录”立体教学资源支撑的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获得省部级奖励及立项建设项目(课题)6项、市厅级奖励及立项建设项目(课题)128项,对传统工艺美术非遗人才培养及创新起到重要的提升作用。
五、结语
为实现“为民族传艺、为文化存根、为大师立传、为百工留名”目标,本着当代工艺美术教育从业人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立体教学资源还需继续争取多方支持与帮助,继续拓展传统技艺类国家非遗项目,并系统化地整理现有的技艺类示范教学视频资源,组织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人员,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存根·传艺·创新”之路还须勠力同心,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