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言词更有效
——思维如何创造意义的新科学》评介

2017-02-07

英语知识 2017年1期
关键词:隐喻意义语言

祝 敏

(浙江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比言词更有效
——思维如何创造意义的新科学》评介

祝 敏

(浙江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本文是对认知语言学新书《比言词更有效——思维如何创造意义的新科学》内容的介绍和评价。该书作者Bergen运用巧妙设计的相互关联的实验,提纲挈领地描述了一种新兴的语言认知理论——体验模拟论,这是对传统意义理论的挑战和质疑。该书的问世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还对语言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认知;思维;意义;体验模拟

1.引言

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在课堂上接触到了一本汇聚认知语言学最新研究成果的专著《比言词更有效——思维如何创造意义的新科学》(Louder Than Words: The NewScience of Howthe Mind Makes Meaning)(2012)。这部著作由认知科学家Benjamin K.Bergen撰写,一经问世,好评如潮。George Lakoff为该书做了序,并在序言的最后如是评价道:“《比言词更有效》是对意义的新科学的极为出色的综合分析。”下面笔者向国内学界介绍一下这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著作。

2.内容概要及评价

在书中,Bergen阐述了我们人类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我们在思维中看、听、触摸和行事,这就是Bergen所说的“体验模拟”(embodied simulation),也是《比言词更有效》中阐述的理解意义的关键。全书共分十一章,各章的具体内容和评价如下:

在第一章中,Bergen首先向读者介绍了意义的传统理论,即思维语言假设(language of thought hypothesis):任何真实语言的词汇和句子的意义都是以另一种思维语言(心理语)(Mentalese)的方式在人们的思维中表达的。传统的思维语言假设无法解释心理语是如何创造意义的,人们又是如何通过心理语来理解意义的。而体验模拟假设(embodied simulation hypothesis)则消除了人们心中的这些疑问,其基本观点如下:也许我们通过在思维中模拟体验用语言描述的事物会是什么样的来理解语言。这一章介绍了思维如何创造意义的新科学的诞生背景,是全书的导言。在质疑传统意义理论的基础上,Bergen提出了意义理解的全新理论,并对本书后几章的内容做了简要介绍。

第二章探索了体验模拟与真实体验以及记忆之间的关系。Bergen首先向读者介绍了有关Perky效应的一系列研究。Perky效应是以美国认知心理学家C.W.Perky的名字命名的,它体现了视觉意象与视觉感知之间的互动。该研究发现,视觉的体验模拟在一定条件下会干扰视觉的真实感知。接着,Bergen比较了大脑在声音及运动模拟和真实的声音及运动感知时所处的状态,总结出与声音及运动模拟有关的大脑机制以及它们与真实的声音及运动感知机制的异同。体验模拟对大脑的记忆也有促进作用。轨迹记忆法(method of loci)正是利用形象化来组织信息和回忆信息,从而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的。而形象化,即思维意象,恰恰就是体验模拟。在第二章中,Bergen列举了体验模拟存在于人的思维活动中的各种证据,从体验模拟所涉及的大脑机制到它与真实的视觉、声音及运动感知、记忆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对体验模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接下来的几章是对各种体验模拟的深入探讨。

第三章是有关视觉模拟的。Bergen提出以下视觉模拟的假设:当你遇到关于可视事物的句子时,你会运用大脑的视觉系统对句子所描述的事件展开体验模拟。接下来描述了一系列阅读实验:锤打钉子的方向、老鹰翅膀的形态、牛排的颜色、故事叙述的方向性等,表明人们在视觉模拟时,会根据所提示的信息在大脑中构建有关物体的方向、形状、颜色、位置及位移等内容的思维表征。在这一章的最后一小节,Bergen介绍了人们在进行视觉模拟时所使用的视角,即沉浸的体验者视角(immersed experiencer view)。当人们理解语言的时候,他们模拟体验的是被描述的场景,他们将自己投射于思维模拟体验的场景中,并从真正的体验者的视角来模拟所听到或看到的物体。这一章对视觉模拟的深入分析,对视觉模拟具体步骤的实验求证,逐渐揭开了意义理解过程的神秘面纱。

第四章是有关肌肉运动模拟的。Bergen重点阐述了动作-句子兼容效应(action-sentence compatibility effect),这是由Arthur Glenberg和Michael Kaschak(2002)的研究所发现的。他们所设计的实验要求被试者阅读有关传递事物的句子,同时做出上臂靠近或远离身体的动作。结果发现,被试者判断反应的方向与句子描述的方向一致时比判断反应的方向与句子描述的方向不一致时做出反应的速度要快。这就意味着人们在理解有关动作的句子时,也对这些相同的动作展开了体验模拟。第三、四章以视觉模拟和肌肉运动模拟为例,阐释了体验模拟在语言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人们在解义时具体的思维过程,而不是像传统的意义理论那样,将理解意义简单地概括为“想到一个概念”(戴炜栋 何兆熊,2010:64)。

第五章阐述了语法对体验模拟所起的作用。把所有词汇碎片在恰当的结构中拼合起来,这是语法对模拟所做的贡献之一。此外,语法结构本身也可以传达意义。双宾语构型(ditransitive construction)传达的意义是所有物的转交,如“You are sliding Sally the cafeteria tray”;被引发的移动构型(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描述了某个实体引起另一个实体沿着某一轨迹移动的场景,如“You are sliding the cafeteria tray to Sally”。可见,不同的语法结构也会造成体验模拟的不同。语法所做的第三个贡献是提供了有关如何模拟的信息。具体地说,语法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设定了模拟的视角(参与者的视角,观察者的视角等)。而语法的体可以调节模拟的焦点,如带有进行体的句子可以产生更多有关被描述事件的过程或核心的体验模拟;而完成体的突出动作结束状态的功能则会增加与被描述事件的结束状态直接相关的模拟的强度。在这一章中,Bergen探讨的是语法对体验模拟的内容、视角及焦点所产生的影响,这都是从空间维度对体验模拟展开的探究,而在接下来的第六章中,体验模拟的研究视角从空间维度转换至时间维度。

第六章是关于体验模拟的起始时间和步骤的问题。首先,人们渐进地激活模拟,他们并不是等到句子结束才开始模拟,而是早在话语的中间就已开始。他们在模拟时,对语境极为敏感,换言之,只有当一个词在某一特定语境下暗示了可模拟的某事物,体验模拟才会出现。其次,体验模拟也是“机会主义”的,只要读者一获得模拟的可靠信息,他们就开始模拟,而不管附着在其最后的词是动词、副词或是别的什么词。最后,体验模拟也是短暂的。当一个句子转换至可被模拟的另一个不同内容时,此刻正在进行的模拟迅速消失。故体验模拟也被称为渐进模拟(incremental simulation)。渐进模拟是理解句子的第一个阶段,理解句子的第二个阶段是结尾模拟(wrap-up simulation),也就是对已被模拟的内容进行再次模拟,渐进模拟中的关键部分会再次展现,以确保句子理解的可靠性。这一章解析了句子模拟的步骤和意义理解的动态过程,并附之以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令人信服地展示了大脑理解句子意义的具体步骤,把体验模拟从词和短语的层面上升到了句子的层面。

第七章探讨了经验和认知风格对体验模拟所起的作用。基于句子-图片匹配法而设计的有关曲棍球运动的实验结果显示,特定领域的经验会在大脑对运动区的激活上产生作用,从而对描述曲棍球场景的匹配图片做出更快的反应。而接下来的分组实验(两组心理学本科生分别接受不同类型的体验,他们的不同体验导致他们对语言的理解的不同),进一步证实了经验对塑造模拟和理解所起的作用。认知风格也会影响体验模拟。两种常见的认知风格视觉想像(visualiza-tion)和言语表现(verbalization)在体验模拟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它们在不同的形态(视觉与运动肌、听觉)中模拟了不同的事物(视觉对象与词语)。可见,由于个体之间经验和认知风格的迥异,体验模拟也会存在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人们的交际能力。相似的经验和认知风格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反之,不同的经验和认知风格可能会导致交际的失败。尽管这只是Bergen提出的假设,还有待研究者们对它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但这足以体现体验模拟这一关于意义的新科学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八章阐述了文化与体验模拟之间的关系。我们在理解语言时所构建的体验模拟取决于我们个人所拥有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在不同文化中有着系统的差异,故在原则上,同样的词汇在不同人群中可以引发不同的体验模拟。Bergen进一步提出假设:跨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意义的系统差异。接着他以书写方向为例说明文化因素对意义的影响。书写方向可能会直接影响人们如何在思维中理解运动,但描述运动的文化惯例也可能调整这种影响。在接下来的部分,Bergen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人们如何定位空间里的事物和颜色感知来说明语言如何导致人的思维差异。这一章从文化与体验模拟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跨文化和跨语言交流障碍产生的原因,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带来了新的启示,这必将推动第二语言及外语教学的革新及发展。

第九章是有关隐喻模拟假设(metaphorical simulation hypothesis)的:当人们使用隐喻时,他们用具体事物来描述抽象概念,那么,很有可能人们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模拟来理解抽象概念的。加州大学圣克鲁什分校的心理学家们所做的实验表明完成一个行为甚至仅仅是想像一个行为,如抓握动作,可以加速理解接着出现的与之匹配的隐喻短语,如“掌握概念”,故理解一个像“掌握概念”这样的与隐喻行为有关的短语激活了负责完成同样行为的肌肉运动器官,即在思维上模拟了该隐喻行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像时间、道德和感情这样的抽象概念通过隐喻的方式来描述它们的具体事物——距离、清洁和温暖紧密相联,甚至在没有出现隐喻语言的时候也是如此。这一章的内容与“概念隐喻理论”的观点总体上是一致的,它为“概念隐喻理论”提供了来自实证研究的有力证据,向读者解析了隐喻思维或抽象思维的过程,这种体验模拟的观点进一步深化了“概念隐喻理论”,也无疑会推动隐喻研究的跨学科发展。

第十章是关于体验模拟的作用的。Bergen首先通过苏塞克斯大学Shane Lindsay以及佛罗里达州立大学Michael Kaschak的行为干扰实验来论证体验模拟在语言理解的过程中是起作用的,因为当人们无法进行详细的体验模拟时,语言理解的速度会放缓。接着,他又解析了部分大脑神经系统在体验模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Bergen还发现虽然体验模拟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起作用,但是它并非语言理解的必要条件,有些语言直接触发行动而无须模拟,如“闪开”;它也不是充分条件,对抽象或隐喻语言的理解,除了体验模拟之外,还需要知道如何在某一体验模拟中获得推论,并将它们应用于另一个不同的认知域,如高度的变化应用于价值的变化。在这一章的最后,Bergen归纳了体验模拟的具体功能:辨认词汇;识别词义;表征意义;创造关于理解的主观体验;推理;做好行动的准备。这一章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脑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向读者阐释了体验模拟的具体功能,使体验模拟论这一关于意义的新科学更具客观性和可信度。

第十一章是对这种意义研究的新科学的总结和展望。Bergen指出,21世纪是迈向意义新时代的起点。认知科学向意义研究的转向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意义赋予我们人类独一无二的认知能力。体验模拟不仅可以用在对语言的理解上,还可用于其他方面如数学解题,这值得认知科学家们做进一步的研究。最后,Bergen从体验模拟的角度重新诠释了交际的过程,所谓“成功的交际”是言者的意图和听者的理解(涉及体验模拟)之间在足够程度上的匹配。意义的体验模拟假设有着广泛的研究前景,它是对Lakoff 和Johnson (1980,1999)的概念隐喻理论和体验哲学的补充和完善,在实证研究成果的支撑下,它揭示了人类大脑思维的具体过程,大大推动了认知科学和其他学科,特别是语言学的跨学科融合发展,不愧为新时代下的意义研究的新科学。

总之,Bergen在《比言词更有效》一书中,运用巧妙设计的相互关联的实验,提纲挈领地描述了一种新兴的语言认知理论——体验模拟论。他探索了人类在交际时是否展开了虚拟的体验,而不是仅仅在大脑中涌现了抽象的思维符号,这是对传统意义理论的挑战和质疑。体验模拟论解释了传统意义理论无法解释的复杂的思维过程,提供了传统意义理论无法提供的客观依据。Bergen的研究团队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语言与认知实验室中,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测量法并结合脑电图,对反应次数、眼睛注视时间及手的运动等进行记录,以此观察人脑的思维过程。他的实验结果是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反复论证而获取的,这些实验分别提供了有关体验模拟某一具体方面的数据,如视觉模拟、肌肉运动模拟等。运用这些数据,Bergen从局部到整体对人脑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剖析,并较为清楚地表明了模拟在人类的神经结构中何时以及如何发生。

3.结语

《比言词更有效》是对意义理解的模拟假设进行充分有力的阐释和论证,其中所涉及的实验超过200个,这些实验不仅有力支撑了模拟假设的观点,还对未来体验模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研方法和思路。整本书科学性强,语言表达朴实、严谨,所举例子生动、有趣,适合于从事语言学、认知科学研究的学者、语言教师阅读。该书的问世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还对语言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了解语言学习者理解意义的思维过程,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延伸出一系列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及课堂教学改革。当然,这部专著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Bergen认为体验模拟在理解意义时起作用,同时,他也承认体验模拟并非总是起作用,但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起作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起作用,Bergen并没有给出明确而详尽的解释。人类的思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体验模拟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ergen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体验模拟和其他的思维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它们在人们理解意义的过程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的?Bergen也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总之,体验模拟还只是科学家们对意义理解的设想,还需要设计更多的实验,收集更多的数据来解决“体验模拟”与意义理解之间关系的许多细节问题,显然,这也为认知语言学未来的研究方向打开了新思路,开辟了新途径。

[1]Glenberg, A.&M.Kaschak.2002.Grounding language in action[J].Psychonomic Bulletin &Review, (3): 558-565.

[2] Lakoff, G.&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Lakoff,G.&M.Johnson.1999.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York: Basic Books.

[4] 戴炜栋 何兆熊.2010.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第2版)[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A Reviewon Louder Than Words: The NewScience of Howthe Mind Makes Meaning

This paper is a book reviewonLouder Than Words: The NewScience of Howthe Mind Makes Meaning,a newbook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Bergen,the author of the book,makes use of cleverly-designed and relevant experiments to outline an emerging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Embodied Simulation,which questions and challenges traditional semantic theories.The book not only promot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n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science,but also guides language teaching to some extent.

cognition;mind;meaning;Embodied Simulation

H0

A

2095-4891(2017)01-0091-04

本文系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课题“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在语篇分析中的融贯性研究”(项目编号:Z16JC051)的研究成果。

祝敏,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篇分析、认知语言学

通讯地址:310023 浙江杭州 浙江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隐喻意义语言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是刀
生之意义
《活的隐喻》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诗里有你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