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视阈下茶文化诗歌英译中的音形美再现

2017-02-07李圣轩滑彦立

福建茶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英译中音律译者

李圣轩,滑彦立

(1.河北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2.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132)

关联理论视阈下茶文化诗歌英译中的音形美再现

李圣轩1,滑彦立2

(1.河北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2.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132)

本文首先就关联理论的定义以及现代诗歌翻译的现状进行简要说明,并对茶文化诗歌的基础特征进行具体分析,接着从关联理论出发对茶文化诗歌英译中的音形美再现提出几点建议。

关联理论;茶文化诗歌;英译;音形美再现

我国茶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茶香飘过千载,留给世人无尽的精神慰藉。在古代,“茶”一度成为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他们寄情于山水,放浪形骸,与世无争。文字成为他们情感宣泄的出口,他们将茶写进诗词之中,将内心世界存置于茶汤之中。茶诗是我国茶文化发展到较高程度的一种产物,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茶的热爱、茶文化发展的脉络等。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加剧,我国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人们对“文化软实力”的关注也与日俱增。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虽然是茶叶大国,但我国茶文化的知名度却并不如英国下午茶文化、日本茶道文化等国外茶文化范式。茶文化诗歌承载着我国茶文化,将茶文化诗歌翻译成英语可以帮助我国茶文化实现“文化输出”,使我国茶文化真正被世界认可和接纳。

1 关联理论与诗歌翻译

1.1 关联理论的定义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两位外国语言学家所提出的观点,他们尝试运用该理论解释思维认知领域的相关现象。在他们看来,语言交际过程事实上涉及到认知推理。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人们尝试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等领域中。1991年,国外学者Ernst-August Gutt尝试将关联理论与翻译领域联系起来。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Verbal communication behavior)。要想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译者应对原文进行认知上的“推理”,借助推理过程理解原文。从这点来看,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译者不用受到翻译形式主义的影响,而通常只需要考虑内容的通达和完善。

1.2 诗歌翻译现状

诗歌是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一种体裁,人们在阅读诗歌时往往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别有的韵味(如意境和神韵),而诗歌的韵味往往深植于特定的文化语言背景之中,这就意味着原诗的读者更能够充分完整地体味和欣赏诗歌。事实上,国内外译者均发表过“诗不可译”的言论,他们认为翻译出来的诗歌译文破坏了原诗的意境和美学特征,并进而会对读者的阅读效果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虽然“诗不可译”一度成为人们探讨的话题,诗歌翻译也被视作文学翻译中最为困难的领域,但是相关学者仍旧从语言层面出发对诗歌的翻译策略作出系统解读,他们认为诗歌翻译需要译者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并希望译者可以从音律、词汇和形式等方面保留诗歌本身的美学特征。

1.3 关联理论与诗歌翻译

诗歌是兼具音律美和形式美的文学,但是不同语言之间的音律和形式也往往不同,所以这就导致诗歌翻译容易出现困难之处。通常来讲,译者保留诗歌形式就不能传递音律,保留音律就不能呈现形式,二者难以两全,翻译出来的诗歌也因此“变味”。在关联理论视阈下,翻译也被视作一种认知推理过程,认知推理受到语境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译诗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原诗的美学效果,这就需要译者从语境效果本身入手进行分析,使译文与原文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最佳关联”。

2 茶文化诗歌的基本特点

茶文化诗歌是我国诗歌艺术中的一个分支,很多茶诗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流传千古。为了真正传递出茶诗的意境和美感,译者在翻译之前还需要从语言、音律以及形式的角度对茶文化诗歌的特点进行分析。

2.1 语言方面

我国茶文化诗歌的语言特点主要包括这样几点:用词考究、形象生动、平实质朴。首先,我国古人十分讲究“炼字”,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句中的每个字都是诗人深思熟虑的产物。比如说,“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明代浦瑾)中的“茶烟”表示煮茶过程中产生的烟气,而这句诗的精彩之处在于“闻”字。“闻”有听闻的意思,也有用鼻子搜寻气味的意思,诗人似是在闻“茶烟”,但实际却是在闻“草堂幽事”。其次,茶诗语言形象生动,读者仿佛可以透过文字看到诗中描述的情景和画面。比如,“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明代潘允哲)中的“冷然一啜”就表现了诗人饮茶时的细节,让人眼前一亮。最后,茶诗的语言也有着平实质朴的特点,丝毫不矫揉造作。比如,“小桥小店沽酒,初火新烟煮茶”(明代杨基)中的“沽酒”、“煮茶”、“小桥”、“小店”都是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化语言,给人一种朴实之美。

2.2 音律方面

茶文化诗歌的音律特点主要为尾韵式和自由式。首先,“自由式”表示茶诗的韵律十分随意,甚至没有什么韵律可循。比如“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不飣栗与梨,犹能烹鸭脚”(南宋陆游《听雪为客置茶果》)中的“户”、“落”、“梨”和“脚”没有押韵。其次,尾韵式主要包括“aaba”、“abab”、“abcb”几类,诗句末尾的字在发音上相近,诗歌的音律性也因此增强。举例来讲,“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就是典型的“aaba”尾韵形式,其中的“来”、“开”和“栽”均押[ai]的读音。再比如,“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宋代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则是“abcb”的押韵形式。在古语中,“永”和“猛”都是后鼻音,在读音上是相近的,因而也被诗人视为押韵。

2.3 形式方面

茶文化诗歌的形式主要是五言绝句和七言诗,但也不乏其他形式。比如,唐代元稹写过一篇较为经典的《一字至七字诗·茶》,其中以“茶”开头,每两句增加诗句字数,如“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这给整首诗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当然,除了这种形式比较新颖的茶诗外,最为大家常见的主要还是五言诗和七言诗。就五言诗来看,诗句更短,诗歌的节奏更为明快。比如,“藕折莲芽脆,茶挑茗眼鲜。还将欧冶剑,更淬若耶泉”(唐代章孝标《思越州山水寄朱庆馀》)就是典型的五言诗;“一碗洗心茗,一瓣劫前香”(元代姬翼《水调歌头》)亦是如此。其次,就七言诗来讲,诗歌的句子相应变长,诗句的内容也因此变得更为丰满。比如,“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宋代苏轼《试院煎茶》)就寄托了作者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思想。

3 关联理论视阈下茶文化诗歌英译中的音形美再现

从上述分析来看,我们了解到茶文化诗歌在语言、音律和形式上存在着诸多美感。要想在译文中再现这些美感是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所在。关联理论在现代文学翻译领域的应用得到了相关认可。茶文化的音形美事实上是一种基于人体视听的感受,二者对诗歌语境的生成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尝试着从关联理论出发对茶文化诗歌进行翻译。为了更好地展现茶文化诗歌的音形美,本文给出如下建议。

3.1 音律美再现

“音律美”是诗歌的声韵美,具有音韵美的诗歌可以给读者的听觉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对于读者而言,那么具有音律美的诗歌往往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再现原诗的音律美,译者可以尝试从声韵入手进行翻译。英语的押韵形式更为灵活,“abba”这种形式在英语诗歌中通常也是被接受的。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灵活选择押韵形式。比如“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宋代文同《谢人寄蒙顶新茶诗》)表示四川茶在国内数一数二,蒙山茶的味道则更为珍稀。译者不妨进行进行翻译:“Sichuan tea is the best,while Mengshan tea has unique taste”其中,“称圣”也就是“最好”的意思,翻译为“the best”也无不妥之处;“味独珍”表示味道独特,可以翻译为“has unique taste”,其中“best”和“taste”的读音都包含[st],这样翻译可以使诗歌的音律得以保留。

3.2 形式美再现

“形式美”主要是诗歌的视觉之美。茶文化诗歌讲究对称,上下句基本采用同样的字数,这样可以使诗歌更为整齐和谐。汉语诗歌通常按照字数的多寡来保留形式上的对称和完整;相比之下,英语诗歌则通过音节的多与少确保形式上的对应。英语中音节的划分主要通过元音进行判断。比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莎士比亚)这句诗中的前后两句分别为10个音节,属于形式上的对称。以“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陆游)这句诗为例,该句诗的意思是“光线青荧的油灯照亮了窗户,独自饮茶听窗外雪落的声音”。在翻译这句诗时,译者需要对英语音节加以注意。本文建议将其译为“The window is lit up by a night light,and I hear snow falling while drinking tea”,前后两句分别为10个音节,诗句相互对应,形式美得以再现。

[1]刘晓凤.古诗英译中"音韵美"的再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2):75-77.

[2]安玲.“三美”标准观照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审美再现问题初探[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

[3]Gutt E A,Linguistics S I O,Societies U B.Relevance theory:a guid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in translation[M].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Inc,United Bible Societies,1992.

[4]杨惠莹,刘蔚馨.从翻译的审美体验角度谈诗歌翻译中文化形象的转换——兼评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文[J].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6(12):10-11.

[5]Gutt E A.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Relevance Theory[J].Encyclopedia of Language&Linguistics,2006:416-420.

李圣轩(1985-),女,河北保定人,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文学翻译。

滑彦立(1981-),女,河北邢台人,语言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典籍英译与文学翻译。

猜你喜欢

英译中音律译者
听美之音律,奏人生华章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Professionalism中文译法刍议
中日两国谚语音律的比较
英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把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钥匙
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