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画交融视域下陈老莲《品茶图》研究

2017-02-07史晓丹

福建茶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诗画品茶交融

史晓丹,邱 硕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诗画交融视域下陈老莲《品茶图》研究

史晓丹,邱 硕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从孔子到陆机,对诗与画的关联始终在发掘,到了北宋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绘画一律”的提出,更是将诗画交融提到了理论的高度。陈老莲作为明末著名的画家,不仅画技精湛,还具有丰富的文学修养。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有绘制精美的人物画,同时也有底蕴丰厚的茶画。《品茶图》作为他茶画艺术上的代表作,不仅体现出茶文化所蕴含的清净平和,同时也代表了陈老莲追求的气象和意韵。陈老莲的《品茶图》不仅具有诗画交融的特点,而且还有表意传情的功效,同时又不失生动传神的艺术魅力,因此是诗画交融的名篇。

诗画交融;《品茶图》;陈老莲

自古以来中国的诗歌都是中国文学的正统,因此它也是中国艺术最具特色的代表。所以,在中国诗歌盛行的年代,中国画的地位相对较弱。然而,在我国的历史上画与诗并未始终没有交集,成为不能交流的鸿沟。事实上,在中国的传统中,诗歌和绘画存在交流和借鉴,并在互相渗透中形成了一条独属于中国的诗画交融之路。

1 诗与画关联性概况

西方理论家莱辛曾指出诗歌与绘画属于不同的门类,尽管都属于人类的艺术,但是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在莱辛的理论中,似乎绘画和诗歌属于对立,甚至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范畴。然而,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史里,诗画有着明显的关联性。因为这种关联使得诗歌和绘画互相融合、互相借鉴,成为独属于中国的诗画理论。

我国最早提出是诗画相关理论的是孔子。《论语》记载子夏读《诗经》,与老师孔子讨论庄姜的外貌时,引出了诗和画的关联。在《论语》中,孔子并未将诗歌和绘画作详细的比较,但是却是我国历史上有史料可查的最早地将诗歌和绘画联系起来的记述。到了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也曾提到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但由于王充的论证是为了反对虚假,因此他认为用绘画表现人物没有诗歌到位,显然是低估了绘画的价值。到了西晋,文学开始实现自觉,诗画的关系也得到了客观的评价。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认为诗歌是表现事物,而绘画则是留存影像。由此可见,陆机在面对绘画和诗歌时,秉承着平等的观念,将绘画和诗歌提到了相同重要的地位。到了北宋,我国形成了真正的诗画交融的理论。开创这一理论的是苏轼。苏轼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全才,不仅是豪放的大诗人,行云流水的书法家,还是重要的理论家。苏轼关于诗画交融最著名的莫过于评价王摩诘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无疑是诗画交融思想最著名的阐述。他认为王摩诘的诗之所以阅读起来赏心悦目,是因为王摩诘的诗中有众多的景色描写,这样的处理给人以非凡的想象和视觉的遐想。同样,苏轼又指出王摩诘的绘画给人以意境之感,这便与诗歌的美感相连通。因此,王摩诘的诗歌和绘画互相连通,成为诗画并举的大艺术家。苏轼关于诗歌和绘画的联系,不仅有举例王摩诘的诗画艺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诗歌和绘画的共同性。他认为,诗歌和绘画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它们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两种互不相干的领域。恰恰相反,绘画和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为无论是创作手法和美学意蕴,二者都如出一辙,这便是苏轼关于诗画交融的“诗画一律”理论。

2 陈老莲的《品茶图》

茶,作为传统的饮品,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从神农氏发现并使用茶,到如今意蕴丰富的茶文化,茶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辉煌。因此,茶文化是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代表着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当然,茶文化也有很多分支,不论是意蕴深广的茶文学,还是水墨丹青的茶画,都是我国艺术领域不可多得的题材。当然,茶作为冲淡平和的象征,也受到了无数文人的青睐。文人饮茶讲求的是趣味和乐趣,因此,文人在饮茶之后便会有相应的茶诗和茶画。陈洪绶,号老莲,又称陈老莲,明朝末年著名的画家。当然他也写过不少诗作,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有《梁湖见归舟》、《寄何大》、《过夏镇》、《山居》等,这些诗作充分显示出陈老莲的文化修养和文学造诣。当然,陈老莲能够名垂千古,其主要贡献还在于他的绘画领域。陈老莲的版画最为出名,这不仅与他的个人造诣有关,同时也与当时时代盛行话本(小说的雏形)息息相联。他的版画作品有《水浒叶子》、《屈子行吟图》和《九歌图》,这些版画细腻精致,使得陈老莲在当时名满天下,成为明朝末年首屈一指的大画家。当然,正如诗画交融理论的观念所说,绘画和诗歌在创作技巧和美学意蕴上有着众多相通之处,因此陈老莲也有众多的诗画交融的作品。茶文化属于中国文人参与的文艺形式,可以说,没有中国士大夫的浅吟低回便没有中国茶文化冲淡平和的艺术特质。所以陈老莲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同样有众多描绘茶的绘画,此类绘画体现的不仅是目中之色,更是象外之象,传达出与诗同源的意境和雅致。陈老莲与茶事相关的绘画作品有《画隐十六观》、《品茶图》、《玉川图》,其中最出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品茶图》。《品茶图》还有另外的名字叫《停琴啜茗图》,可见画中既有琴,又有茶,是典型的文人画。绘画中有两个人物,此二人者一为沏茶人,一为饮茶人。沏茶人端坐于芭蕉叶上,豁达自然,超脱外物。身旁则是茶具和茶炉,茶炉的火通通燃烧,茶壶中的茶清香四溢,似乎透过宣纸已经蔓延到了观众的面前。饮茶人身着长衫,眼神惺忪,沉浸在唇齿的茶香之中。他的面前安放一架古琴,虽无琴声,但却似乎耳际若有琴音。琴的旁边则是莲花,花开不多,但却各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若有遗世独立之感。“整幅画给人宁静冲淡的审美体验,让观画者深深地被画中之象和画外之境所深深吸引,这也是陈老莲茶画意境独特的魅力。”[1]全画虽不着诗词,但是却有着诗词满满的意境和优雅,体现出强烈的诗画交融的特色。

3 诗画交融视域下的《品茶图》

陈老莲作为中国传统的文人,其画作势必体现中国士大夫的文人气质和审美追求。因此,纵使《品茶图》中并未出现与之匹配的诗作,但是正由于画家有诗人的气质和修养,《品茶图》中仍然体现出诗画交融的审美趣味和美学追求,这不仅由陈老莲高超绝伦的画技造就的,同时也是诗与画完美结合的结果。

3.1 诗画相容

诗歌与绘画之所以密切相关,既与它们的创作技巧有关,同时也与二者的内涵相连。陈老莲《品茶图》描绘的是两个人在弹琴喝茶的景象,这与中国田园诗派的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宋代诗人张舜民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有形诗’,同代的孔武仲有‘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之论,西方也有‘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说法。”[2]由此可见,诗画交融,并不一定是画作中出现诗歌,或者诗歌中穿插绘画,这种认识都是浅显低端层面的认知。诗画的交融,其实是二者内部的共通和融合,这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本质和精髓。在陈老莲的《品茶图》中,画作所体现出的意境和审美,都是浸淫在中国文学后的结果,是中国文学在绘画上的体现。所以从《品茶图》可以看出,陈老莲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因此才可以绘制出意境悠扬的画作。这不仅是诗画交融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艺术最神秘的特质。

3.2 生动传神

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都是可以激发读者和观众的想象。中国的诗歌有许多类型,黄沙漫漫的边塞诗给人铁骨铮铮的英雄之气;小桥流水的田园诗给人以宁静致远的隐逸之味,这些不同的诗歌便涤荡出不同的记忆和幻想,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中国的绘画以水墨为主,墨在宣纸上铺展开来,或是一株亭亭独立的水莲花,或是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花。尽管是相同的笔墨,但却给观者不同的印象和感知,这便是绘画将世间的物象抽离成本质化图像的结果。这种影像另观者身心愉悦,达到了审美的崇高境界。因此,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其目的都是为了生动传神,这一点在陈老莲的画作《品茶图》中体现的格外明显。画中两个人物,一为饮茶,一为煮茶。饮茶者闭目养神,其精神状态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煮茶者正襟危坐,目视前方,其眼神睥睨四方,若有所想若有所思。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可以看到人物内心的世界。陈老莲正是通过绘制二者的体态和眼神,将人物复现在画纸上,使其生动传神。

3.3 表意传情

我国的诗歌和绘画之所以能够交融,正是二者都具有表意性。“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故凡可以入诗者,皆可以入画。”[3]所以,陈老莲的《品茶图》带有表意传情的效果,通过欣赏其画作可以明白作者的心路历程。画中的人物身着长衫,飘逸潇洒,有魏晋之风。二人虬髯长须,不修边幅,甚是自由。《品茶图》中的魏晋遗风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带有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样,茶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象征,代表着隐逸和平和,这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对茶情有独钟的缘由。在山水之间,泡上一壶清香淡雅的茶,有芭蕉,有荷花,有琴弦,有知音,便可忘却周身的烦恼,在一盏茶间梦回闲适,重返自由。所以,虽然画家陈老莲在《品茶图》中未曾提及隐逸,未曾说起归隐,但是其一笔一画,无不传达出与世无争的情感诉求。联系陈老莲的生平,画家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少年聪颖,然终不得志。乡试不中,只能到朝廷做内廷供奉(外班京剧演员)。然而国家危亡,不能安命,只能入寺为僧。后又还俗,终生卖画。因此,正是这样的坎坷际遇和身世使得陈老莲倾心归隐,这是诗人的情怀,亦是画家的悲哀。所以过去的不平和心事都在凝聚在笔尖,伴随着茶香四溢,绘制出了人生的“品茶图”。尽管陈老莲未曾在《品茶图》中写一句田园的诗歌,但是从他细腻精致的运笔中,何曾不在传达“归去来兮”?

陈老莲的《品茶图》带有中国文人特有的气质和表达,这不仅是茶文化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同时也是诗画交融下的结晶。《品茶图》中虽未出现诗词歌赋,但是其画作所传达出的幽远的意境和平和的气象,却是观者心中的诗。诗的魅力不在于满纸的抒发情感,而在于于无声处震慑心魂,从这个角度说,陈老莲不仅是出色的水墨画家,更是精神高洁的诗人。

[1]李震.从陈老莲《品茶图》论茶画的意境[J].福建茶叶,2017(1):355-356.

[2]高娃.简述苏轼诗画交融理论[J].语文学刊;2011(5):21-22.

[3]沈宗骞.芥学画编[A].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C].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387.

《诗画交融视域下“诗意画”整理与发展史研究》项目编号HB17ZW013

史晓丹(1983-),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邱 硕(1982-),女,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猜你喜欢

诗画品茶交融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真美
冬品茶梅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品茶香 知茶趣
叙品茶事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诗画
交融的独特优雅
诗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