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译茶文化的美学内涵和审美意蕴

2017-02-07马娟娟

福建茶叶 2017年11期
关键词:意蕴英译茶文化

马娟娟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焦作 454000)

英译茶文化的美学内涵和审美意蕴

马娟娟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焦作 454000)

中国茶文化是内涵丰富的文化形式,由于其博大精深、意蕴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英语翻译时便会产生诸多困难。但是经过我国无数翻译家和茶文化研究者的努力,不但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翻译得准确、无误,还在此基础之上完成了美学建构和文化重组,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茶文化呈现出精妙绝伦的文化内涵。英译茶文化的美学内涵和审美意蕴体现的是中国茶文化的艺术感知和文化向度,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所以无论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还是对翻译策略的开拓都具有常识性和创新性,对二者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茶文化;翻译;美学;审美

茶文化作为全球共享的文化形态,在各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国的茶文化相对比较发达,有着悠久而漫长的发展史。英美茶文化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对艺术的追求不高。所以尽管各国都有茶文化,但是其意义却千差万别。但由于各国之间都有茶文化,所以茶文化可以作为各国沟通交流的文化形式进行传播。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对外交流和传播中便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茶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让各国人民了解了中国茶文化,还在翻译的过程中注重审美和内涵,呈现出了独一无二的美学内涵和审美意蕴。

1 茶文化的历史与内涵

翻译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依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之间的真正沟通与交流。因为茶文化所具备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所以它在翻译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因为茶文化不只是中国的专属文化,西方世界同样具有,所以无形之中便对茶文化的翻译提供了纽带和桥梁,有利于中国茶文化的更好传播。

1.1 茶文化的历史

茶最早由神农氏发现并使用,迄今已经超过四千年历史。中国的茶文化在神农氏的发现之上经历了不断的变化,最终成为凝结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文化形态。茶最早是作为饮品出现,随后进入先秦《诗经》的吟诵,到两晋茶又开始象征廉洁和节俭,还有了中国文人的艺术追求。“文人饮茶是一种雅趣,只有雅士才懂得饮茶。”[1]随着中国文人的参与,中国的茶文化开始呈现出了意蕴宏大的文化内涵。中国茶文化不但有《诗经》中的茶诗歌,还有茶词、茶曲、茶歌、茶舞……这些不同门类、不同领域的茶文化使得中国茶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茶文化的英语翻译对当代中国具有重大影响。

十七世纪初,茶开始传入英国,但当时的茶是作为一种名贵药材使用,所以只是贵族的专享。到了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到英国,茶在英国得以普及和发展。英国茶开始从贵族专享普及到寻常百姓,茶文化也开始在英国发展。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由于英国的殖民掠夺,茶叶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到英国,茶也开始真正地得以普及。英国的“下午茶”传统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形成的,并成为英国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比对中西方茶文化会发现,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在中国,所以需要将最纯正的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处,使得不同的国家了都解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1.2 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的茶文化庞杂繁多,有着特殊的性质和属性。它既有儒家思想的中正平和,以儒家思想规范中国士大夫的德行;它也有道家思想的“无欲无求”、“道法自然”,可以在推杯换盏之间体味中国茶的安宁惬意,忘却周身的痛苦与烦恼;它还可以是佛家禅师达摩祖师所说“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的参禅和顿悟,在一盏茶之中体悟人生的苦难和浮沉。茶文化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凝结着中国智慧和华夏文明,所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然而,正由于其博大精深、意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英语翻译时便会产生众多困难。但是由于我国无数翻译家和茶文化翻译者的努力,不但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翻译得准确无误,还在此基础之上完成了美学建构和文化重组,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茶文化呈现出精妙绝伦的文化内涵。

2 茶文化的美学内涵和审美意蕴

在对茶文化进行翻译时,有着特定的美学意蕴和审美追求,“翻译美学认为,翻译过程表面上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实质上是译者对原文进行美学分析,从而将原文的美再现于译文之中的一种动态的艺术审美创造过程。”[2]所以茶文化之中所体现出的美学内涵,有着翻译家和茶文化研究者对中国茶文化的独特理解,是中国茶文化与翻译过程的共同结果。

2.1 古拙朴素

在中国传统美学的认知中,朴素本身便是一种美。道家讲求的道法自然,阴阳协调正是朴素的美学观。所以在中国茶文化的翻译之中同样具有古拙朴素的美学体现。古拙不是贬义的称谓,而是体现着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观,体现出的是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茶名的命名方式有很多种的,其命名方式应当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当地茶文化的内涵深意。”[3]中国茶名的选取,大都源自产地、颜色或者品种,对于这些茶叶名称的选取不需要追求翻译的优美、典雅,而应该注重茶叶名称的直接表达。因此对于茶叶名称的翻译和选取应该注重直译、音译,以最简单的方式解决茶名翻译问题。中国茶名的选取大都是言简意赅,体现出便于识记的特点。如果译者为了增强茶名的文化色彩和历史底蕴,而过多地进行解释和过度翻译,不仅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不良反应。所以在对具有指代性的茶名进行翻译时便可采取直译,如中国白茶品种中的白牡丹便可以翻译成“White Peony”;茉莉银针则翻译成“Jasmine tea”等,这些茶名的翻译都极具极简主义风格,但是在翻译中依然透漏出美感。因为真正的美是适合人类的思维习惯,对于茶名的翻译便是符合人类思维逻辑的翻译策略。

在中国的茶文化中,不仅茶名五彩缤纷,多种多样,中国文人对茶具、茶器格外青睐。中国的茶具有盏、杯和殴,但在英语之中都与cup差不多。这种翻译上一刀切的策略并不是武断的翻译之举,而是在寻求两种文化之间的共同之处。况且,在英语之中并没有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所以只能将cup与之进行简单的对等。然而,英译茶文化的美学底蕴又让翻译者注重对翻译之中前缀的把握和修饰,所以中国茶具在英语之中便出现了内核相同、前缀多样的艺术特点。当然,除了茶杯之外,还有泡茶的茶壶。如明代的紫砂壶便被翻译成了“purple clay pot”。这种翻译体现出了紫砂壶的外部颜色,并点明了器物的功能是pot。由此可见对于泡茶的器皿并没有太多的附加语言,但显示出的是古拙朴素的审美意蕴。

2.2 文化气韵

面对庞杂多样的茶名称,不单单是直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比如中国的茶名“雀舌”、“麦粒”、“灵草”等。这些生动形象的茶名称大多是从中国的古典诗歌演化而来,所以带有极强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对这些诗意化的茶名进行翻译时,应该动用一定的翻译策略,使其生动形象,呈现出不一样的审美情趣。比如对绿茶的翻译,便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要考虑茶文化翻译之后阅读者对茶名的理解,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茶文化产生的文化背景。因此绿茶不能单纯的翻译成“Green Tea”,这样的翻译虽然可以传达出茶自身的颜色和属性,但是过于简单。对于绿茶的翻译应该是“green tea pickled before Grain Rain”,这样的翻译既体现出茶叶的属性(green tea),同时也点明了茶的时节是谷雨(Grain Rain),因此绿茶的翻译策略便显示出翻译之中的灵动形象,不是单纯为了介绍茶名称。同时由于出现二十四节气的谷雨,便将茶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呈现出来,使得茶文化不是作为单一的点呈现,而是作为茶文化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出现在翻译之中,这样就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文化气韵。

2.3 意境优美

面对茶文化的茶叶名字,显示出的还是古朴和文化底蕴,这是对单个词语的英译策略。对于中国的茶诗茶词则需要更加精准、高超的翻译方法。中国茶文学,从《诗经》开始,经历从单纯的茶叶植物,到精神象征的转变。从唐诗的体量宏大,到宋词注重开拓内心,实现了从物质层面到精神世界的巨大飞跃。中国茶文学到了明清则成为象征,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茶文化已经内化在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之中。尽管中国人面对中国茶诗词已经不存在理解的困难,可是在对中国茶诗词进行翻译时却应该在注重语言完整的同时,注重对茶文学的意境营造。如北宋范仲淹有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有诗句:“溪边奇茗冠天下”便可翻译成“Known to all is the marvelous tea by the creek”。在翻译之中便使用了倒装句式,使得语言具有力量感,并且成呈现出破解语言层面之后的英译之美。中国茶诗词在翻译之中,大都会呈现出意境优美的审美趣味,这不仅是翻译者的经营和努力,更是中国茶诗词自身的属性。让西方世界领略茶文化的意境之美,会使得中国茶诗词的意境更好地传播和发展,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发展和继承。

中国茶文化多种多样,不论是对茶名、茶具或直白或充满文化气韵的翻译,还是对茶诗词意境的营造和经营,都是对文化的尊重和认同。茶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形态之一,在各国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类型,因此将中国茶文化输出国外便可以实现文化的差别化认同。在认识和学习中求同存异,进而实现茶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同时,英译茶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茶文化,而是带有翻译者独特审美追求和美学底蕴,所以在未来的茶文化传播中,更应该注重对茶文化翻译者的专门培养和特殊关注。只有将中国优秀的茶文化翻译出去,才能使茶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英译茶文化的美学内涵和审美意蕴,体现的是中国茶文化的艺术感知和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因此需要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注重各国文化的差异,找到文化交流的切合点,从而实现茶文化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1]陶宗仪.说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252.

[2]佘艺玲,杨秋娜.闽茶文化英译的美学意蕴[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5(2):42-46.

[3]包桂影.浅谈茶文化英译的美学意蕴与策略[J].福建茶叶,2016(4):349-350.

马娟娟(1981-),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意蕴英译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摘要英译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