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及其英译策略
2017-02-07张小皎
张小皎,谢 芸
(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200)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及其英译策略
张小皎,谢 芸
(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200)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源泉,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是对茶文化的集中体现与情感升华。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文化走出去对于打造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而古典诗词英译则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内涵及其英译情况,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为我国的翻译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实现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古典诗词;茶文化;英译;问题;策略
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是诸多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源泉。纵观古今,在历朝历代的文学与艺术作品中随处可见茶文化的身影,特别是那些优美雅致的古典诗词,更是集中体现了茶文化的魅力与精髓。如今,随着诗词研究的推广与盛行,中国古典诗词受到了国内外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喜爱,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茶学内涵,也因其深邃的美感与深刻的哲理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那么,在这样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显著差异的现实条件下,如何找到科学的翻译方法,把握正确的翻译原则,准确翻译这些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内涵并维系原作的整体意境与思想情感,就成为当前文学领域与翻译领域亟需协同合作去理清的一大要务。
1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茶诗、茶词等作品是茶文化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对茶文化的总结与发展,令茶文化中包罗万象的内容在方寸之间得到了凝聚与升华。晋代《茶赋》是我国文学历史上第一部茶诗作品,生动再现了茶人采摘新茶嫩叶的场景。发展到唐代,饮茶之风在全国各地兴起,茶文化也得到了极大发展,茶被人们视为高雅、纯净的象征,饮茶也渐渐地成为了文人墨客文学创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板块。众所周知,唐代以诗词歌赋数量之多、质量之优而闻名于世,唐代诗人十分推崇诗歌这种文学艺术载体,也非常认可饮茶对于陶冶身心的功效,所以,这个阶段产出的茶诗、茶词大为可观,比如有“诗圣”之美誉的诗人杜甫就以茶为载体,写下“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将不得志也无所求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茶感怀,发人深思。宋代,宋词兴起,并以其独特的韵律之美收获了大批文人的青睐,成为了当时最主要的文学形式。饮茶之风继续普及,大街小巷都设有茶舍、茶楼等,饮茶真正成为寻常百姓必不可少的生活日常,待人接物都要以茶相敬,茶文化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之相关的习俗、仪式等都逐步成型,凡有人居之所,必有茶饮之处,茶文化与茶词的碰撞与融合也是情理之中的必然结果。此时,很多词人都写下了与茶文化相关的作品,既反映出茶与人们的息息相关,也折射出茶文化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黄庭坚在《品令》一词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人们“碾茶”与“煮茶”的场景,茶道艺术的完善与精纯、茶文化的开拓与升华以及种种与茶文化相关的发展和进步,都跃然纸上,让人们透过笔墨,仿佛能嗅到淡淡的茶香。在元代与清代,文人志士进一步借茶抒怀,表达爱国爱民之感、忧国忧民之思,茶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例如,张可久在其元曲创作中写道“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游仙梦成莺唤起”,作者寒凉而凄苦的内心情感一目了然。又如,《红楼梦》是我国伟大的古典文学巨著,其中对茶的知识、功用、情趣等的介绍占据了很大篇幅,细节精微、蕴意深远、文采斑斓,正所谓“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在第二十三回的《四时即事诗》四首中,有三首写到品茶,如“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把茶道艺术融会贯通于看似简单的几个字之中,趣味盎然,功力独到,是对中华民族茶文化的艺术彰显。
古代文人大都讲究“天人合一”的境界,因而在饮茶过程中往往都要突出自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许多文人墨客在饮茶之时都要选择在贴近自然的环境之中进行,即便不能真的身处高山流水行云松柏之畔,饮用山涧清泉活水,感受习习清风,也要为饮茶之事单独辟出一块清净、明亮、幽雅之地,饮茶之前沐浴更衣,身着宽松长袍,没有外力束缚,感受自己身处自然山林之中,静静品茶,感受那份闲适与恬淡。许多文人墨客以茶言志、借茶抒情,通过饮茶获得的不仅是生理上的解渴、解乏,更是心灵上的净化与慰藉。中国茶道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人们在饮茶之时不会整杯囫囵下咽,而是要悉心观察茶叶泡开之后的形态,感受人生百态,观看茶汤所呈现的色泽,体会茶与杯的色彩搭配之美,学习如何与外物和谐共存,轻嗅茶叶与生自来的清香,提醒自己勿忘本我、勿忘初心,品味茶汤带给味蕾的淡雅与甘甜,学会独善其身、先苦后甜的道理。此外,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的茶文化与佛教的修身之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家僧侣每日必修的一个项目为“禅茶”,他们会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到固定的地点进行整套的茶道练习,用以平心静气,沉下心来参禅悟道。很多诗人、词人由此更是看到了茶对于人们身心的净化作用,基于现实题材,借助艺术手法,谱写出一部又一部或淡雅、或绚丽、或热情、或悲凉的诗词作品,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中不可替代的瑰宝。
2 当前古典诗词中茶文化英译的普遍问题
在打造“文化强国”的策略方针的指导下,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把包括茶文化诗词等在内的文学艺术作品翻译成为当前国际通用的英语是必要也是必然之举。把古典诗词作品翻译成英文,可以让世界各地的读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和理解我国的茶文化,进而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许多译者缺乏跨文化交际的经验,对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把握不准,加之对于中外古典文学和相关文化缺乏应有的修养与积淀,导致很多诗词译作文化漏洞百出,可读性较低,不仅不会加强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甚至会由于用词不当让国外读者产生误解,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总结而言,当前古典诗词中茶文化英译的普遍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
2.1 字字对译,生搬硬套,可读性较低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词汇数量都是有限的,都存在“一词多义”以及“近义词”的语言现象,倘若译者无法准确把握两种语言中相应词汇的准确意义,那么就会造成误译的情况,削弱原文的逻辑和美感。比如,在翻译“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这句时,应当特别注意对于“啜”这个字的把握,“啜”是小口喝的意思,在英文中的对应词汇是“sip”,但是有些译者并不能体会“sip”与“drink”的区别,把“啜茗”翻译成为“drink the tea”,给人一种大口咽下的感觉,完全背离了茶道艺术对于饮茶的要求,丧失了原文的美感,对完全不懂中国文化的人形成误解,也令那些有一定文化积淀的国外读者困惑不已。
2.2 过度异化,意境缺失
在以往的翻译事业中,曾经有过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的理论,认为译者应当以强势语言所在的文化框架为依据进行翻译,把弱势语言中所蕴含的难以为强势语言群体所理解的内容完全异化,比如把“佛教”翻译成为“基督教”,把“观音菩萨”、“如来佛祖”等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神灵翻译为西方社会普遍崇拜的“上帝”,等等,使作品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后来,随着平等与和平理念在国际社会深入人心,翻译领域也不再有对强弱语言的强调,译者作为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应当尽可能地把原汁原味的东西展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实现两种文化的对等交流,也更利于各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顺利传播。不过,有些译者过度突出英语读者的阅读需求,不顾两种表达之间的差异,一味地把中文词汇转化为英文俚语,把中国的儒释道文化蒙上了西方基督文化的韵味,丧失了作品原有的文化意蕴。比如,在“茶起禅空香自在”这句诗中,“禅”与佛相关,可由此联想到禅茶、清净、静谧、修身、养性等,倘若硬生生地把“禅”译为“基督”,就会扭曲或者丧失整首诗的意境,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2.3 研究考量不足,缺乏韵律美感
我国古典诗词大都是按照严格的韵律编写而成,对诗句的长短、押韵等都有极高要求。其实,英文诗歌也是如此,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十四行诗,就是严格按照“AB-BAABBA-CDC-DCD”或者“ABBA-ABBA-CDC-EDE”的韵律形式编写而成的,每一句诗歌都有且仅有十一个音节构成,韵律十足,美感强烈。但是研究证明,想要按照原有的音律把诗词翻译为目的语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诗歌不仅仅讲求押韵,还要求用词的精准和意境的美感,若要逐一对应词汇意义,就会破坏音律美,而要维系原有的音律美,则要调整相关词汇,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原文的内涵与意境。因此,译者应当悉心研究中西诗词在韵律、情感和意义上的表达与运用,实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自由切换,在不影响原作内涵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维持原文的韵律美感。
3 中国古典诗词中茶文化的英译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用以指导和规范中国古典诗词中茶文化的英译工作。
3.1 应当找到异化与归化的平衡点,所使用的词汇既能够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又不会扭曲或弱化原文的意蕴和内涵
其实,异化与归化长久以来都是翻译领域争论最多的话题,异化就是要目的语读者无限接近原文作者,最大限度地维持原作的语言风格和内涵意义,原汁原味地把原作以另一种语言形式呈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归化则是要让原文作者去无限地接近目的语读者,把原文中文化色彩较强的表达“改头换面”,使用为目的语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使阅读更加便利,更有利于目的语读者接受和认可该文化作品。然而,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绝对的,译者应当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以原文的内涵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目的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把原文的文化色彩、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展现出来,实现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的双赢。比如,《红楼梦》中有诗云,“扫将新雪及时烹”,这个“烹”字的翻译就难倒了许多人。若是把“烹”与英语字字对应翻译为“cook”或“boil”,有“炒熟”或“煮沸”之意,从意义上或是美感上来说都差原文十万八千里。仔细斟酌,原文是指用新的雪水来煮茶、泡茶、沏茶,而英文中“brew”除了可以翻译为“酿酒”之外,也正有此意,所以,把“烹”翻译成为“brew the tea”,既考虑了原文的含义和美感,又符合西方惯用的表达形式,可谓精准。
3.2 应当注重对意境的把握,加强对于文化审美意境的传达
诗词作品言简意赅、意味深远,所看重的就是用简单的意象去营造出幽深的意境。缺乏意境的诗词就如流水账一般,不会获得人们的共鸣和青睐。所以,译者在翻译诗词时,应当加强对意象的把握,体会意象背后所蕴藏的情境,使意象清晰化、具体化,用寥寥数字勾勒出一片广阔的天空,让读者透过字句能够读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及处世哲学,能够看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普遍的生活状态,由一延伸出百、千、万,让译文生动而唯美。比如,在翻译《过山农家》中“莫嗔焙茶烟暗”这句诗时,首先应当明确“茶”这一意象的具体指代,唐朝有“焙茶”的茶俗,而使用炭火焙茶时会有袅袅烟雾产生,译者只需把这个意象译出即可:“Don’t hate the cloudy smoke from the baked tea”,原文的意思更加清晰明了,可读性极强,原本的审美意境也没有打折扣。
3.3 应当注重对韵律和音节的整体把握,在保持原作内涵的同时,尽可能地提升译文的韵律美
相当一部分译者在翻译古典诗词时,都只是简单地把原作的意思翻译出来,过于直白,尽管目的语读者能够读懂译者所表达的意思,但这种没有韵律美感的诗词是难以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国诗词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播都有可能因此而受挫。所以,译者应当仔细研读中外古今诗词在韵律方面的用法和规则,掌握更多常用的韵脚词汇,对诗词的翻译不单纯停留在对意思的表达上,而是要争取从内容美、意境美到形式美,都与原文相差无几,甚至可以胜于原文。比如,唐代茶诗《一字至七字茶诗》分别以“茶”、“芽”、“家”、“纱”、“花”、“霞”、“夸”为结尾,也就是说,其韵脚为“a”,在英译时,在传达意义的基础上,很难找到全部为“a”的韵脚,赵彦春教授则在前三句以“i:”为韵脚,中间三句以“ai:t”为韵脚,增强了整首诗的韵律美感,令读者过目难忘,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总而言之,在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进行英译时,应当掌握科学策略,从既有问题出发,找到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平衡点,让原作中的意境清晰化、具体化,并要注重对于整体韵律的营造,使译作在内容美、意境美、形式美上皆能与原作相提并论,增强译作的可读性及其文化审美价值,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
[1]吴亚萍.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之我见[J].福建茶叶,2016(8):303-304.
[2]施叶.中国诗词中的茶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3(32):35-35.
张小皎(1975-),河北邯郸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谢 芸(1966-),河北辛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