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角下的茶树在乡村旅游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2017-10-19杜培明

福建茶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茶树茶园营造

杜培明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互联网+”视角下的茶树在乡村旅游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杜培明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通过茶树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中植入互联网技术,总结出依靠互联网技术将茶树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中应用的各内容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创造出优美智慧的乡村旅游景观。在提升美丽乡村地位、打造乡村旅游形象的过程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茶树;乡村旅游;景观建设

1 引言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tze.)系山茶科山茶属的多年生常绿乔木或灌木,是一种以采摘幼嫩芽叶为目的的重要的叶用经济作物。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具有观赏和经济价值的茶树进行科学的、艺术的组合,充分发挥茶树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以满足不同乡村绿地建设的功能和审美要求,创造出生机盎然的具有乡村意境和优美质朴的智慧化植物景观。

2 “互联网+”茶树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茶树作为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勾起居民对儿时回忆的重要元素之一,茶树景观建设越来越注重满足人们放松、沉思和静心等基本要求。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紧,乡村农业智慧化发展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互联网+”茶树种植就是将普通的农业生产活动过渡到智慧化农业景观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互联网+茶树种植能解决部分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优化产品服务,促进休闲观光农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3 “互联网+”茶树的景观营造的内容

3.1 “互联网+”茶树的科学营造——乡村旅游景观营造的核心

茶树的选择必须符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然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当地的环境条件整合出理想状态,即将温度、水分、光照、土壤及空气等环境因子先通过互联网模拟出植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最佳协调关系,保证茶树的生命活力及所需景观的形成。茶树作为具有地域性的山茶科植物,其对环境的适用能力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在不考虑其生态习性的前提下而是一味盲目的引种到其他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这样不仅不能到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往往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如图1,茶树景观属于经济型和观光型植物景观,在满足生物学特征的条件下,将适应本地区的不同茶树品种有机的配置在一起,遵循生态互补原则,科学地进行种植,形成典型的茶树植物群落,体现当地茶树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3.2 “互联网+”茶树的艺术营造——乡村旅游景观营造的关键

在满足茶树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统一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处理进行艺术构图,巧妙而充分地利用构景要素,即茶树的形体、色彩、线条、质地、肌理进行构图,体现出茶树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使其成为多角度的三维动态画面,从而创造“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通过借鉴田园风光,通过三维技术,对山川的不同视角的天际线进行测评,测算出视点天际线景观良好适合做观景点的位置如图2。将传统的农业景观转化为旅游景观,在园林植物配置上进行艺术化设计,借用周边景物达到景观艺术的最大化。

3.3 “互联网+”茶树的技术营造——乡村旅游景观营造的重要保证

茶树在乡村旅游景观的营建和发展中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在实际操作中按照不同区域茶树的生长特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要求,采用当下比较先进的智能化栽培技术,在满足茶叶采摘的前提下,打造最佳的景观效果,以此来适应不同游客游赏的需求。在灭虫方面利用太阳能进行灭虫,采用先进的灯光诱虫技术。区域内设置的太阳能灭虫灯可以根据生物的趋光特性诱集并光源外配置高压击杀网,害虫触电后落在专用的收集袋内,清洁环保,诱杀范围大,剿杀效率高,使用范围广,实现了景区节能环保、生态平衡如图3。

3.4 “互联网+”茶树的经济营造——乡村旅游景观营造的衡量指标

经过网络科学计算,争取茶树景观建造在施工养护管理上的经济性和简便性,尽可能地以最少量的资金投入、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考虑茶园本身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从而取得最佳的效益值。借助新材料、新能源进行日常养护,在计算一定规模茶园需水量后,利用压力原理,将水通过管道输送到茶园,在管道的衔接处安置自动控制的喷头,水经过喷头,在压力作用下喷射到空中,化做水滴或雾,均匀而有序地落到茶园,达到灌溉的目的,达到茶园灌溉机械化、自动化,节约化。

3.5 “互联网+”茶树的时间营造——乡村旅游景观营造的生命体现

茶树造景随时间的不断推进而形成不同的三维空间、自身生命周期以及个体外形的持续不断变化,另外还有因变迁中所呈现的各类空间美。利用三维GIS系统可实现对茶树景点源进行详细的建模,构建起虚拟化的茶树景观三维可视化平台。游客只需要在电脑或者便携式移动终端前点击鼠标,就可以看到茶园的实际风光。实际上,就是可以让游客在网上以虚拟的形式进行的体验,在这个过程当中,根据自己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还可以在线与其它游客进行交流和探讨。这种虚拟游览的形式可以提高游客对茶园的兴趣,通过丰富的画面向游客展现乡村的独特风貌,这种方式相比于传统的文字性宣传,对提高乡村景观的知名度更有效。

3.6 “互联网+”茶树的文化营造——乡村旅游景观营造的内涵所在

茶树景观营造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教育水平、社会的历史发展有关以及设计师情感息息相关。缺乏文化性的茶园是空洞无味的,缺乏生命力的。茶园景观营造的文化性是渗透着茶树“性格”和个人文化认知及情感的植物景观序列,是文化情结的共鸣。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获得游客感兴趣的关于茶树的应用信息包括基本介绍、应用、以及文化内涵和非同一般的“人性化”比拟如图4,表达了茶树和人们长期和谐共处,具有很好的应用性。

3.7 “互联网+”茶树的空间营造——乡村旅游景观营造的必然要求

茶树以自身结构特征和群体组合形成多样的空间结构及空间的转折与过度,从而构成各类型的茶树的空间序列。对特定自然环境的重视与回应是茶园设计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大概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景观如何结合基地的有形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等),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有形环境中;二是如何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等无形环境为景观所用,以达到节能并再塑舒适宜人的人工环境。形成完善的地表空间中的相关地理分布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图1 地域不适需要人工设施辅助

图2 茶园的艺术构造

图3 太阳能灭虫灯

图4 茶园与文化的融合

4 “互联网+”茶树对乡村旅游景观营造的启发与实践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与进步,乡村茶园景观营造的可持续性也在改变,随着工程学、美学、生态学、经济学及空间构成理论的植物配置必然要求在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基础上,兼顾空间性、文化性、经济性、技术性、时间性,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茶园资源和周边环境进行智能化管理和实施,尽可能地减少对整个环境的破坏,提升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从而进一步实现智能美丽乡村和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而形成全域旅游的美丽智慧乡村新目标。

[1]李时睿,王治海,杨再强等.江南茶区茶叶生产现状和气候资源特征分析[J].干旱气象,2014(6):1007-1014.

[2]李娴.乡士景观元素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D].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

[3]芦建国,徐新洲.论园林植物造景的“七性”[J].风景园林,2012(5):60-63.

[4]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等,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385-388.

[5]芦建国,郑国栋.论园林植物造景的“七性”[C].中国公园协会2009年论文集,2009:88-90.

[6]徐新洲.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

[7]杜培明.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220-224.

[8]华国梅,李翠霞 .生态旅游在茶旅游开发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7(1):141-142.

[9]方昌敢.茶叶主产地茶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梧州为例[J].民族论坛,2016(5):22-24.

杜培明(1980-),男,山东临沂人,硕士,南京林业大学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造景、生态旅游。

猜你喜欢

茶树茶园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茶树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