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茶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解析与文化增殖研究

2017-02-07张莉洲

福建茶叶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互文互文性典籍

张莉洲

(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九江 332005)

关于茶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解析与文化增殖研究

张莉洲

(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九江 332005)

多种民族文化共存,相互沟通交流,促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而翻译是跨语言文化交流的桥梁。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可以得到传承和延伸,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文化可以进行增值。在异域性环境下翻译茶典籍的原语,会使读者有一种文化体验的新鲜感,同时也使文化的多元性得以丰富。但翻译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困难,本文致力于研究茶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扫清翻译障碍,以助目标语读者的理解欣赏,从而更有效地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茶文化。

茶典籍;翻译;互文性;文化增值

茶起源于中国,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流入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语言中,“茶”的发音大多是从中国直接音译过去的。如今,中华茗茶已香溢五洲,但是因为很多历史原因和文化鸿沟使得世界上真正了解中国茶文化的人并不多。在茶典籍中,凝聚了古往今来中华茶文化的精髓,这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神州大地的骄傲,也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独一无二的姿态,原本应该被发扬光大,可是事实却大相径庭。比如著作《续茶经》到如今都没有人进行翻译,虽然另一著作《茶经》已经被译,但是它们都是由他国译者完成的,这些译者很难有深厚的茶文化背景,并没有充分体现出东方茶文化的精髓以及美感。所以至今为止,我国的茶典籍对外翻译情况还不容乐观,障碍重重。

1 茶典籍他语译介概况

日本是受中国茶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在很早的时候已经复制翻译传播了我国的《茶经》,郑思刊本的版本是影响力和流传最广的一部。随着历史运转到70年代(18世纪时),日本研究《茶经》的人不在少数,包括日本著名的的大典禅师,他便专心将《茶经》用日本平假名与我国的汉字结合来解释介绍《茶经》,《茶经详说》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了。诸冈存是近代日本比较著名的茶典研究者,他的代表作有《陆羽与茶经》、《茶经评译》、《茶圣陆羽传》以及《茶经评释外编》。而布目潮则是当代茶典领域的大师,他对《茶经》进行了精确的校对,还收录并刊行《茶经》。八种《茶经》文本被刊载在布目潮的《中国茶书全集》中,在这之中还有比较少见珍贵的稀有版本。《茶经》在韩国流传的历史也有十几年了。1973年崔凡述将《茶经》的几个章节收录到《韩国之茶道》;1981年,金云学首次将《茶经》整本书译作韩文,著成《韩国之茶文化》,在这本书中,附录的位置使用的是中文版郑思所编写的版本,中华茶文化借此机会让韩国人民更加了解到它的魅力。《茶经》也有翻译成其他文字的版本,1977年,由Vianney和Soeur Jean-Marie翻译的法文版《茶经》;1990年,Leonardo、Marco Ceresa将《茶经》翻译成意大利语言等,中国茶文化因此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并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茶典籍翻译的互文特性分析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典籍跟着产生了,中国古代的学者创作了茶著,主要是讲关于茶学文化的内容,此外,还涉及到哲学,美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等。对于现代的读者来说,大多数人不具备充实的古代汉语知识,至于受了一般教育的英美人士,更会觉得面临好大的困难。而且,中国茶典籍有着强烈的互文性,即文本之间的派生、暗示、包含的关系,无论是在短语,短句,分句还是文本,话语这些层次,互文性都可以出现。此外,文本间的互文性也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类似的语类关系,相似的话题关系,形式与结构的默契关系,还有功能性关系最重要。这也就表明,其实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存在宏微观的区别。宏观的互文性比较注重文本整体之间的联系,比如选题立意,写作手法之类。微观互文性的作用对象有限制和范围。文本的结构由宏观的互文性所制约,而微观互文性则把握文本的特征。

3 茶典籍互文指涉翻译难点实例分析

3.1 茶典籍中的固定用语表达

互文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一个语篇从之前的语篇中引用词语,谚语,名言警句等,而这个过程,就是固定表达。在最初的语篇中,作者对其进行编码,使得宿主可以理解和接纳这些合理,实用,时尚,权威的语篇,同化反应随即发生,于是他们记住了这些表达方式。经过长时间的仿拟以及重复套用之后,这些表达方式形成来了其自身框架,经过一阵流传和应用而完善了其固定形式,所以每当后来运用这些表达方法的时候,所写的语篇和初始语篇之间即为互文性的关系,读者要根据初始语篇中的表达方式理解以后语篇中所表达的意义。固定的表达不是单一平面的互文关系,在语篇中可以产生多层次的联系,比如音系,形态,句法,语义,语用,话语,语类层面都可以有互文关系的存在。在茶文化领域,虽然很多专业名词的写法一样,但是却有着不同的特定含义,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考虑多重互文关系,不能只凭自己的理解,望文生义。如果词语之间的互文紧密地与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结构知识相联系,译者则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去分析。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很悠久的历史,在互文的过程中,很多词语都被赋有了独特的意义。

3.2 茶典籍中的时态人称搭配

茶典籍中,会出现很多时态的穿插和人称的颠倒情况,这是它区别于其他语篇问题的地方。“广征博引”是互文性语篇的一个特色,在写作茶典籍时,主要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应用例子的真实性、故事性、权威性,而语法等会被较晚考虑到。当引用茶典籍作品的过程中,思路、感情、时间、人称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给英语译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为他们平时所接触的英语都是有具体时态语态,主谓宾固定搭配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达符号,通过语言,可以将文化的地域性表现出来。汉语是分析形的语言,没有一些复杂的变化,没有阴阳性主宾格,单复数的形式,无法从词性看出该词的词性。汉语它讲究意境,注重简约,而英语则注重形合与复合。从这两种语言中,也可看出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心态都有着很大的的差别,中国人注重内敛含蓄的体会,而西方人注重简约直接的表达。比如,《六羡歌》中:“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从人称方面看,谓语“羡”有对象确定的宾语,但却缺乏主语,羡的人是谁?陆羽?陆羽的老师?还是他们两个人呢?似乎翻译成“You”“I”“We”都说得过去。如果从时态方面来看,是表示过去时还是现在时?抑或表示对现在有影响的完成时?这都是比较模糊的,而恰恰处理这种模糊的信息,就变成了译者能否准确有效表达原文内涵的关键,这是茶典籍翻译中又一个难题。茶典籍翻译不仅面临着跨地域文化的挑战,也面临着跨时空鸿沟的挑战,不但需要用外国的语言重现本国的传统文化,而且需要使译入语读者感受到异国文化的色彩斑斓。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得时时刻刻仔细认真地注意原语和译语之间的差别,这正是茶典籍翻译的第二个障碍点。

4 茶典籍翻译中的文化增殖

人类社会中,不同文化的传播是十分重要的,而翻译则是重要的纽带。有了文化的传播,就会出现文化的增殖。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人们会在自己经验、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观念的基础上,再次对文化的价值做出判断与界定。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除了确定文化的价值,还会得到新的文化含义,也会获得文化增殖。茶典籍的翻译过程中,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会得到传承和延伸,希望中国茶文化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推进,提升,从而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5 结语

总而言之,译者在进行茶典籍翻译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障碍,比如文学底蕴,历史知识,转换中英文的能力、茶学知识,同时还要受到异语的约束和异语读者的限制。想要让译文语句优美,文法正确,修辞得当,能够表达出原著的韵味,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茶典籍翻译的道路上障碍多多,这就要求译者要加强自身文化内涵,增强双语交流能力,注重互文性的运用,增强茶典籍翻译水平,从而更有效地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茶文化。

[1]何琼.《茶经》文化内涵翻译的“得”与“失”——以Francis Ross Carpenter英译本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2]杨文静.《茶谱》中的互文性特征与英译解决方案[J]福建茶叶报,2015年第6期.

[3]姜怡,姜欣.异质文体互文交叉与茶典籍译文风格调整[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4]周小琴.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燕山大学学报[J],2015年第3期.

[5]王钰;姜怡.《茶经》的美学价值及其在翻译中的美学重构[J]外语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

张莉洲(1982-),男,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育学。

猜你喜欢

互文互文性典籍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再议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