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客家采茶戏:《睄妹子》音乐表演形态分析

2017-02-07

福建茶叶 2017年11期
关键词:采茶戏曲牌赣南

张 静

(邯郸广播电视大学,河北邯郸 056004)

赣南客家采茶戏:《睄妹子》音乐表演形态分析

张 静

(邯郸广播电视大学,河北邯郸 056004)

赣南客家采茶戏是赣南客家先民们在长期茶事劳动中逐渐形成的地方戏曲形式,集戏、歌、舞等于一身极具地域性、文化性、表演性、娱乐性等特征。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选择了赣南客家采茶戏的经典曲目《睄妹子》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睄妹子》源起、故事情节以及主题情感,其次重点分析了《睄妹子》音乐形态与舞蹈形态,并突出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茶文化内涵以及抨击封建落后礼教文化,追求自由恋爱。通过本文的分析,帮助欣赏者理解其歌舞中主题与内涵,扩大其受众群,培育采茶戏在当代生存的土壤。

赣南客家采茶戏;《睄妹子》;音乐表演形态;茶文化内涵分析

时至今日,赣南客家采茶戏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但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整理、研究,短短几十年学者们梳理出赣南客家采茶戏艺术特征,近些年吸引大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分析其音乐文化内涵,出现了优秀的专著如曾泽昌、曾庆池的《赣南客家采茶戏剧作艺术概论》以及王敏的《江西赣南采茶戏歌舞艺术》等等,整理上介绍上赣南客家采茶戏戏剧、歌舞的特点。随着多元化文化视角的发展,不少学者探索赣南客家采茶戏的创新,如苏子裕的《论赣南采茶戏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革新》,蒋燮的《赣南客家采茶戏路腔曲牌〈对花Ⅱ〉的音乐形态研究》以及冯光钰的《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与变异》等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赣南客家采茶戏的发展、流变以及在当代创新。可以说,当前对赣南客家采茶戏整体性研究尤其是对音乐形态、曲式结构等研究已经相当完备了,基于此,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选择了赣南客家采茶戏的经典曲目《睄妹子》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睄妹子》源起、故事情节以及主题情感,其次重点分析了《睄妹子》音乐形态与舞蹈形态,并突出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茶文化内涵及抨击封建落后礼教文化。通过本文的分析,帮助欣赏者理解其歌舞中主题与内涵,扩大其受众群,培育采茶戏在当代生存的土壤。

1 赣南客家采茶戏:《睄妹子》简介

据学者们的研究,采茶戏源自于产茶区流传的采茶歌、茶灯彩、民间小戏,因此其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戏曲特征[1],赣南客家采茶戏便是在“茶蓝灯”的基础上,在地方小戏、山歌的影响之下形成了赣南采茶戏剧种,该剧种中有不少传统、经典的小戏,《睄妹子》就是其中之一,其喜闻乐见的艺术特征深受大众喜欢,不仅在赣南地区流行,还在粤北、湖南、广西等地大受欢迎,客观上促进了采茶戏文化的地区融合,也进一步促进了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睄妹子》将歌、舞、戏等多种艺术形态集于一身,讲述了青年那男女欢度元宵节的幸福、美满的爱情故事,朴实真挚而又诙谐幽默。这首曲目故事情节非常之简单,剧目也比较短,但当了解当时社会现状后,我们不禁为民间艺人敢于追求自由恋爱而欢歌。那时我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每个人婚姻都是家长包办,不允许男女自由恋爱,这一行为不仅仅是压制了爱情,更是扼杀人性,也不符合茶文化中“自然天成”思想。民间艺人通过采茶戏的形式,刻画男女青年表达爱慕之情,即使是对客家人真实生活场景刻画,更是通过茶文化思想与封建思想的强烈对比,突出人们向往自由、美好的爱情。再加之该曲调优美流畅,易于传唱,因此,深得老百姓的喜爱被称之为“四小金刚”,一直流传至今。而且未受到文革戏改浪潮的影响,保留原生态的音乐内容与地方特色,原滋原味地体现出赣南客家采茶的独特审美风格与地域文化特色[2]。

2 《睄妹子》音乐形态分析

《睄妹子》作为赣南采茶戏的经典曲目之一,体现了客家人在艰苦的生产劳动中,积极、平和面对生活,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勇于开拓,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爱情向往与追求。本文探索的音乐形态主要是从曲牌、唱腔、乐器、音乐行为结构三方面进行论述。《睄妹子》采用的是“曲牌联缀体”结构,这也是赣南客家采茶戏基本曲牌结构,曲牌又分为专用与共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大体有“三腔一调”即“茶腔”、“灯腔”、“路腔”与“杂调”。每个曲牌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情,进而连接成一个音乐唱腔,《睄妹子》采用的是专属曲牌,主要运用“路腔”,如〔喂是喂〕、〔对花〕等六种曲牌,可见该部采茶戏的个性特点十分明显,运用这一形态利于表现明快、欢乐且朗朗上口,适合人们在采茶劳动中放声歌唱。曲牌唱腔衬词是必不可少的,《睄妹子》运用了“呀衣哟”、“隆呀隆的古呀古的”,这些衬词由强到弱的音量变化,体现出欢乐、愉悦的心情,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节奏感与旋律感。

采茶戏是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其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大众化、娱乐化,因此乐器的使用必须契合采茶戏情感表现的特征。在《睄妹子》五件打击乐器大锣、小锣、皮鼓、梆子、和双拨,均由一人演奏和一件拉弦乐器二胡,体现出艺人精湛的技艺。在对其器乐形态深入分析中,为配合演员的本白,完善剧情的发展,需要弹奏者即兴插入的本白锣鼓打击乐,这一形式不仅需要弹奏者过人的技术,还需要其灵活性以及与高度表演者配合。

音乐行为是通过特定行为方式体现、表达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的文化感知,并彰显出特殊的结构性特征[3]。这里相关人员包括表演者、欣赏者,共同组成了音乐行为。《睄妹子》音乐行为首先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行为,这与王国维所言的“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意思相近。其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相互爱慕之情,他们或许在采茶劳作之间用歌唱传情,再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创新,将采茶动作融于其中,形成了歌唱、舞蹈的表演动作,并赋予表演者不同的角色特征与主题内涵。其次,我国采茶戏均源自于民间采茶劳动,要求表演者要做到歌舞之间动态平衡,做到歌、舞、戏、乐、人诸元素的融合共生,才能呈现出《睄妹子》内在的情感与主题,下文将详细介绍舞蹈动作以及蕴藏的文化内涵。第三,来源自采茶劳动的艺术形式,其天生与观众联系紧密,易于观者歌唱、表演,甚至观者可以自由地参与采茶戏的歌舞表演。当代有学者研究认为,《睄妹子》该剧的音乐行为结构具有明显“召唤”式结构特征,欣赏者在观看过程中的参与和欣赏行为是该音乐结构的组成部分[4]。

3 《睄妹子》舞蹈形态分析

古代先民们在种茶、采茶、制茶等茶事劳作中总结、提炼出“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等基本动作,成为赣南采茶戏舞蹈的主要元素。“矮子步”与采茶有直接的关系,因茶树较为矮,采茶要半蹲着;此外将茶叶倒入另一个人背篓时,背背篓的人也要半蹲,因此,半蹲姿势逐渐演变成“矮子步”。而后经过民间艺人的发展根据膝盖弯曲程度,分为高桩、中桩、矮桩三种形态,又不断地创新出滑步、惊步、矮步、高步等不同的动作特征。无论哪一种形态都需要表演者,屈膝、直腰、抬头。矮子步通常是男性丑角的姿势,正是因为其夸张、滑稽,增加了采茶戏的娱乐性、大众性特征,也体现在当地人们风趣、开朗、幽默的性格特点[5]。女性脚步舞姿主要体现出优、美、俏、摇等特点,主要有俏俏步、颤步、碎踩步、摇摆步、风骚步等。

扇子花是《睄妹子》舞蹈的重要道具,源自于茶民们采茶、制茶中的扇风的动作。在采茶中,茶民用来给茶篮扇风,以防止高温藏熟导致茶叶失去本来清新口感,在制茶中用的更多。扇子花分为双扇花、单扇花,共有近40多种的花式,这些花式在《睄妹子》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式,艺人们可以自由根据环境、心情等自由变化,具有极强的自由性与随意性。

单袖筒,源自于人们在采茶劳动中经常会用左手遮阳、擦汗,加之受到戏曲艺术水袖动作的影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采茶戏独特的单袖筒动作。虽然不同于戏曲双手水袖,但采茶戏的单袖筒动作也是丰富多彩,通过摇、摆、挥、飘、扬、甩等不同的动作,配合不同的力度呈现出抖袖、搭袖、绕肩袖、抓袖等不同的动作。这些动作像戏曲艺术程式化的动作,其没有固定的要求,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与随意性,只要根据扇子、身段、舞步、袖筒等配合表演即可。

本文主要围绕《睄妹子》中基本音乐舞蹈形态,而这些仅仅是采茶戏中冰山一角,据学者们整理统计采茶戏的舞蹈动作有近500多种,每个动作都源自于茶事劳动、模仿自然界动植物的姿势而来,并将茶文化与封建礼教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极具娱乐性与生活性的歌舞表演中,表达人们内心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抨击。

4 总结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睄妹子》音乐与舞蹈形态已经逐渐地艺术化,但其每一个唱词,每一个动作都是采茶劳动生活的提炼与总结,都体现了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并在这一思想中融入了追求自由浪漫的爱情,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当前社会已经实现了自由恋爱,抛弃违背人性的礼教,而且大众文化发展,带给我们更多娱乐、休闲方式,使得采茶戏渐渐失去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尽管我国于2006年将赣南采茶戏现已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也无法改变这一现实情况。作为民间传统文化形式的采茶戏,仅仅依靠政府的保护与提倡无法摆脱边缘化的境地,必须要使其符合当前大众的审美需求。这就需要艺术家们在保留采茶戏传统文化意蕴的基础上,创新其音乐、舞蹈等形式,才能使其走出尴尬的境地,走进大众视野之中。

[1]胡波.采茶戏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研究 [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2.:11.

[2]杨阳.赣南客家传统采茶戏《睄妹子》的音乐形态分析[J].福建茶叶,2015(6):220-221.

[3]王婷,徐灵.赣南采茶戏的艺术风格与传承创新[J].农业考古,2009(3):181-183.

[4]杨阳.赣南客家传统采茶戏《睄妹子》的音乐形态分析[J].福建茶叶,2015(6):220-221.

[5]贾丹妮.采茶戏中的舞蹈与音乐元素内涵分析[J].福建茶叶,2016(1):222-223.

[6]许乐乐.客家茶文化对赣南采茶戏风格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12):302-303.

张 静(1979-),女,河北邯郸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采茶戏曲牌赣南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曲牌园地】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