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文化传播视角下的茶名英译

2017-02-07

福建茶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译语英译译者

李 燚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中国茶文化传播视角下的茶名英译

李 燚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在我国的对外交流中,茶文化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近年来,各个领域对于茶文化的传播都逐步重视了起来,特别是对外翻译的宣传领域尤其重视,我国茶文化传播视角下的茶名英译更应得到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茶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翻译历史、现状与战略地位;随后又阐述了我国茶文化传播视角下的英译茶名所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最后又着重分析了如何改善中国茶文化传播视角下的茶名英译,从准确传达茶名内涵,使用灵活的翻译方法;译者需要准确把握东西方文化差异,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促进文化外宣,规范翻译术语,创建专业团队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在相关领域做出自身的理论贡献。

茶文化;传播;英译;文化差异

1 茶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翻译历史、现状与战略地位

1.1 历史与现状

在我国,茶文化历史久远,茶文化在我国诸多生产茶叶的地区都非常著名,然而,也有一些地区的茶文化没有得到开发,例如陕西的茶文化,欧亚诸多国家对其知之甚少,陕西处在茶马古道起点,尴尬现实和辉煌历史之间是有巨大的差距。陕西茶叶源于商周,到达秦汉时期开始逐步兴盛,唐宋两朝盛名于全国,顶峰是在明清时期,然而陕西茶文化不被人熟知,使得陕茶文化对外传播与翻译的不利局面。为了受到中亚多国和美国、荷兰、俄罗斯等国民众欢迎,可以将茶叶广告投放至国外媒体上,可以成为大型会议或者赛事的指定茶叶品牌,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以及茶博会、茶园会、电商大会等一系列宣传活动的进行,我国的茶叶对外宣传和发展将迎来一个再创辉煌的新时期。

品牌名称的英译可以展示不同文明的文化底蕴、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实现了语言转换,是中国文化对外宣传基石,然而我国英译的质量令人堪忧,在推介宣传广告牌、茶博会展资料、对外宣传图册和对外宣传报道的翻译中都存在一定问题,会贬损我国各地的形象,无法对外推广茶文化、宣传茶叶,呈现翻译误译、漏译、错译的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系统梳理、研究和规范,找出茶文化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1.2 战略地位

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和茶文化交相辉映,丝绸之路为茶文化注入生命活力,茶叶借丝路起点而名扬欧亚,成就了汉唐茶史的辉煌,是一部茶叶外交史。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家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等政策,促进成立了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发展区域,同时为了给茶产业再次迎来新的春天,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政府开始出资发展茶产业。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中,能够影响形象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传播效果、翻译策略、外宣英译的文本质量等,茶文化在对外推广过程中,会推广民俗特征、民族特征、区域特征和社会特征息息相关的特点,茶文化又包括了思想文化、情感、信仰的总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也包括了加工茶叶、制造生产过程,茶文化就是茶叶为载体的总和。推广茶文化不仅仅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独特风采,还通过开展与欧亚各国的茶文化交流与茶产业合作,推介茶文化历史资源。茶文化的英译是一个不断更新变化的动态体系会直接影响茶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形象。

2 中国茶文化传播视角下的茶名英译存在的问题

2.1 语言性翻译的错误

语言性翻译的错误会对茶文化形象的对外传播极为不利,其结果容易被译语读者当作笑话四处传扬,例如绿茶翻译成“green teas”,红茶直接翻译为“red teas”是因为单复数乱用,十佳企业译为“Tea Top Ten Enterprises”是逐字翻译,忽视英文定语放置顺序,还有就是给译语读者造成干扰,直接写出拼音,根本没有翻译,会出现一些单词拼写和语法错误出现在茶名等茶叶外宣文本中。

2.2 翻译的文化性失误

茶名和茶文化的翻译时应当巧妙地在文字翻译中实现文化背景转换,对外宣传推广时需找到不同文化的交汇处和共融处,存在差异性是因为茶文化根植于不同地理区域和风俗习惯。茶名英译失去了对外宣传的意义,大多数情况是因为缺少了知识和信息的可靠性,译语读者反而会认为不切实际、语言夸张,翻译者总喜欢采用与原文篇章结构和表现方式相当或对等的翻译,追求文学表达的意境,只是照字面语言翻译,流于辞藻华丽。

2.3 语用性翻译失误

有的是涉及茶叶及茶文化专用名词的翻译不统一,有的是对国内政治与政策报导解读方面的误译。直接影响了各地茶叶的对外营销,译语读者无法明白该部门职能以及业务范围,相应机关部门名称及职位翻译与源语国家称谓不对应;让译语读者质疑报导内容的新鲜感、现实感和直接感,新闻标题常用过去时。

2.4 主观认识的失误

以肉桂为例,翻译为cinnamon tea,并不能给人传递出这是一种形似肉桂的名丛而非直接使用的肉桂,使人感觉这种茶品是一种茶中泡着肉桂,并不能够传递出这是一种著名的武夷山名丛。因此翻译茶名称是不能只是将表面上的丰富表现了出来,需要将茶本身的内涵挖掘出,并且表现出茶的魅力和特色,深入了解文化内涵便进行翻译,避免其翻译出来的效果就受到损失,不能够仅仅是根据自身的主观想象进行翻译。

3 中国茶文化传播视角下的茶名英译政策选择

3.1 准确传达茶名内涵,使用灵活的翻译方法

翻译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意译法、音译法和直译法,不同翻译方法的选择需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茶名翻译的方式多种多样,也应当综合使用三种方法进行翻译。例如意译法,可以进行增删、改写的方法进行翻译,译者应当变通翻译手段,为了实现交际目的,运用于认知环境、民族心理、文化背景等存在较大差异的茶名翻译。意译法中,红茶中文名称之所以为红茶,是因为冲泡以后茶汤色泽赤红光泽,中国人的关注点,而中西方的关注重点不同,红茶可以翻译为“Black Tea”,是因为红茶本身暗红偏黑,西方人关注茶叶本身的颜色。当翻译内容为在国际上拥有较大知名度、文化内涵丰富的茶名英译可以运用音译法,不仅不会对国外消费者的理解造成阻碍,还可以保留了原文的发音形式与文化特色,通常是运用“音译+Tea”的形式进行翻译,例如“Pu’er Tea”、“Biluochun Tea”、“Longjing Tea”可以用来翻译普洱、碧螺春、龙井茶。当出现已有自然对应物的茶名英译、在英文中意义相同或相近、文化特色内容较少的情况下,通常是运用直译法,例如Green Tea,、White Tea、Yellow Tea是在采用字字对应的方式下从绿茶、白茶和黄茶三个名称翻译过来。

3.2 译者需要准确把握东西方文化差异,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首先,为了促进东西方交流的有序开展以及跨文化互动的顺利进行,译者应当是翻译的名称降低理解难度,对那些仅靠名称翻译无法澄清的概念应当加以注释说明,使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译者应当站在国外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翻译。译者翻译与读者理解的难点在于文化负载词,很多中国文化中常见的意象和表达都无法在英语中找到自然对应物,东西方在历史文化、语言表达上各不相同,因此译者应当明确汉英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成为两种语言的专家,应当强化对两种语言体系的把握。其次,译者需要借助权威翻译术语库确认英译的可行性,避免望文生“译”或断章取“译”,准确理解各项以后再着手翻译工作,了解该茶品与之相关的人名、地名、典故以及形成的历史等,查找名称的来历,对任何无法确认其内在文化意义的茶名都应当进行多方考证,对该领域中意义术语的来源及原理和所有概念了然于胸,努力成为茶文化领域的专家,加强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同时,为了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播,通过能够为西方消费者所接受的语言表达形式予以传达,理解茶名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加强对东西方文化的研究,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译者应当努力扩充自身的知识范围,避免译者翻译能力欠缺、译者专业素养不高的现象,避免很多茶名的英文翻译都存在不准确乃至错误的问题。加强对文化外宣从业人员、媒体的培训和译德建设,实现对外宣传的目的,使译语受众产生文化共鸣,将不同文化的共性通过翻译巧妙沟通起来,译者也必须熟悉译语文化,否则就会削弱茶文化之于各地的推介力和号召力。为了准确地将茶文化及其蕴含的文化理念、思想价值传递给译语,还需了解新时期茶经济文化建设政策中的政治性要求,还需要准确把握茶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需要充分了解译语受众文化背景传统。

3.3 促进文化外宣,规范翻译术语,创建专业团队

为了促进茶叶市场的有序化发展,逐步统一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翻译形式,做到与时俱进,应当定期更新茶文化术语库,及时补充与茶相关的新术语与新现象,同时密切关注我国茶文化的最新动向,对各类茶名给出权威译本,编撰茶文化术语词典,制定茶名英译的规范标准,共同研讨茶文化相关术语的译本,由茶学专家和翻译专家通力合作,我国外宣部门及相关行业应当组建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翻译团队。由于我国当前的茶名英译呈现一定的问题,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直接导致我国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缺损和扭曲,后续翻译工作往往会直接选用那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译本而不加以辨别。同时也不利于消费者的理解,其中有很多都是不准确的或是错误的,译者根据自身翻译风格、翻译水平与个人理解的不同呈现出五花八门的译本,不同的译者面对同一个文化负载词时,会因为很多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并没有自然的对应物,和汉语言 体系也与英语体系有着显著差异等原因产生一系列不同的错误。

为了有效推介茶文化,能够有效化解各种因不同的逻辑思维和审美观念等方面所带来的理解困难和信任困难,更了解文化外宣受众的社会背景及群体心理特征,更进一步接触不同文化的时间和经历,非官方组织、非营利组织灵活机动的优势。加强对外宣译文质量的监督,增强全社会的传统文化外宣英译意识,鼓励更多非营利组织、非官方组织的文化界、学术界参与到文化产业的研究和翻译行动中来。加强政府在组织、策划、监督、管理方面的管理职能,以避免影响茶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以免造成文化误译,宏观把握外宣英译的质量与水平,设立专门负责外宣英译的机构,减少译文错误,避免茶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应有统一的监管标准,给予政策倾斜和项目指引,规范各级行业协会制度与职责,合理配置协调各种资源,对茶文化外宣英译的基本状况与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专门的组织。

[1]黄汝干.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与翻译人才的培养[J].农业考古,2010(2):37-39.

[2]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英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3]陈隽.“删繁就简”在企业外宣材料英译中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11):86-88.

[4]程启真.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李 燚(1985-),女,河北武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译语英译译者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摘要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