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渗透
——以采茶戏为例

2017-02-07王海涛

福建茶叶 2017年11期
关键词:采茶戏客家人音乐

王海涛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 641112)

论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渗透
——以采茶戏为例

王海涛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 641112)

本土音乐文化,指的是某一地域内的群众或是音乐家,用歌谣、音乐等形式对当地人文风情、自然风光、社会习俗等内容所做的记录,在歌词、曲调、口音上面带有浓郁的当地特色。本土音乐文化不单单是某一地区内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在弘扬本土音乐文化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从现实看,一些高校的音乐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化、碎片化、浅层化,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以本土音乐的典型代表采茶戏为例,从本土音乐文化的内涵、价值及其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融入等方面入手,来谈一谈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渗透。

本土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融合;渗透

作为本土音乐的典型代表,流传于我国南方客家人聚集区的采茶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客家人古代生活、劳作、口音等内容的“活化石”。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采茶戏在当地的继承和保护却遇到了困难。高校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应当承担起相应的文化职责,在其音乐教育课程中,融入我国的本土音乐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喜欢并学会这些凝聚着我国古人心血的本土音乐。因此,将本土音乐文化渗透到高校音乐教育当中,不管是从保护和弘扬采茶戏,还是改革探索高校音乐教育新路径、新方式方面,都有着不可小觑的正面价值。

1 采茶戏的起源和发展

采茶戏,顾名思义是与采茶活动有关的戏。据考证,采茶戏形成于明清之际的江西一带。彼时,江西南部地区的劳动人民大量种植茶叶,每逢采茶时节,当地的青年女性便会上山采茶。采茶是一个枯燥而辛苦的体力活儿,因此在劳作之余,采茶女们便会通过唱歌、对歌的方式进行放松和提神。久而久之,这种采茶时的娱乐方式便推广和流行开来,并被当地的音乐从业者提炼加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采茶歌。再后来,当地人民又将采茶女在采茶时的动作、姿态与当地的传统舞蹈融合在一起,最终产生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采茶戏。由是言之,采茶戏是一种集合了音乐、舞蹈、方言于一身的艺术形式。其主要呈现的是当地采茶人家的生活生产方式、伦理道德以及年轻男女的爱情故事等内容。由于来自民间,是一种自下而上发展的艺术形式,因此采茶戏的特点是活泼欢快、质朴通俗,富有极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我国本土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

采茶戏产生之后,很快传播到了其它地区。一方面,由于江西赣南地区跟广东北部地区接壤,并且两地均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因此在社会来往和文化交流中,产于江西赣南的采茶戏就很快传播到了广东北部地区,并流传开来。同时,采茶戏以同样的方式,流传到了与江西西部接壤的湖南、与江西北部接壤的湖北等采茶区。采茶戏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走出赣南,重要原因就是其所传播的地区,如广东北部、湖南东部、湖北及安徽南部等地区,同样是产茶之地,这几个地方的人文环境、自然特征、社会民俗甚至是口音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但也因为采茶戏的这一特性,使得其很难向北跨过长江,传播到北方地区,因为在明清之际,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区域文化已经基本形成,当时安徽北部以及河南一带,均为北方官话区,呈现出与南方一带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特性,因此从单纯的自然传播上来讲,采茶戏的传播范围也只能停留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福建、广东等省份。

另一方面,采茶戏的传播还有一些人为因素。在清朝康熙年间,随着客家人人口的剧增,为了争夺土地、山林等生存资源,在江西、广东、福建一些地区,客家人和当地群众出现“土客之争”,在广东一带甚至出现长时间的械斗。为了平息矛盾,同时也为了解决明末清初以来四川一带因为战乱出现的人口稀少问题,清政府发起了“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并划出专门区域用以安置客家人,因此不少客家人再次迁徙,从两湖两广地区前往了四川重庆等地,而采茶戏也随之传播到了这些地区。另外,在清末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以客家人为主,在其失败后,为了躲避追杀,这些客家人纷纷逃匿,甚至逃到了海南等海外地区。在同一时间,广东中部再次爆发“土客之争”,清政府也再次出台移民措施,将当地客家人大量迁移至广西、云南甚至是越南缅甸等国家。而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采茶戏也就随之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除了江西广东一带,采茶戏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也都存在着,成为一些地区甚至是当地的重要艺术形式。

2 采茶戏的现状及困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十分重视传统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并提出了“百花齐放”的指导方针。这也就使得采茶戏这一饱受战乱摧残的艺术形式得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在秉承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采茶戏又融入了大量的时代内涵,如讴歌新时期劳动者等等,这也就让采茶戏焕发出了新的光辉。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以西方文明为主的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我国众多本土音乐文化开始遇到诸多困难,而采茶戏也不例外。

2.1 采茶戏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

采茶戏,顾名思义是与采茶有关,我国南方郁郁葱葱的丘陵、山区,孕育出了采茶戏这一别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但是在市场经济下,一方面是当地茶农为了更加富裕的生活,开始前往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打工,这也就让当地的一些茶山、茶园开始荒废。另一方面,是采茶区为了经济发展,大量开设工厂、企业,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另外是当地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非法利益,违规开采当地的矿产资源,如江西赣州前几年的稀土案件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这些行为,都让采茶戏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不容忽视的破坏,这也就破坏了采茶戏生存发展的源泉和根基。

2.2 采茶戏的人才断层问题日益突出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社会结构十分稳定,从事采茶戏的老前辈往往能够很轻易地从当地找到喜欢采茶戏,愿意学习并从事这一行业的新生力量。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现在的年轻人为了更加富足体面的生活,很少会选择采茶戏这一清苦的职业了。他们更愿意前往大城市去融入现代社会,留在当地的年轻人也大多选择公务员、教师等稳定的工作,或是自己做生意当老板。这就使得采茶戏人才断层的问题日益凸显,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社会现象。

2.3 采茶戏受众群体的大量流失

在古代以及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地区的休闲娱乐项目非常得少,没有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更没有互联网,因此采茶戏便是当地群众最受欢迎的娱乐内容之一。每逢传统节日,或是婚丧嫁娶,农村地区都会自发进行采茶戏的表演,或是花钱雇请十里八乡出名的戏班子前来演出,这是当时村民的一件大事,往往会连演数日,举家携口前去观看。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采茶戏的繁荣发展。但是现在受现代文明的冲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电视、广播的普及,再加上近些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当地老百姓在休闲娱乐方面的选择更多,丰富多样、形态各异的现代文化形式愈加受到他们的青睐,而采茶戏则渐渐被他们所冷落。尤其是今天的年轻群体,更喜欢网络游戏、网络直播、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等文化形式,很多人甚至就没有看过采茶戏。这就让采茶戏的受众群体愈加减少,从现实看,也就是一些老年人以及少数热爱传统艺术的人群还热衷于观看采茶戏,这使得采茶戏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小。

3 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从现实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也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在音乐教育的专业性、深度性、实用性上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毋庸讳言,我国一些高校的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譬如说一味追求“高大上”,过于推崇西方音乐而忽视了我们的本土音乐,又比如说,有的音乐教育是形式大于内容,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初衷。

3.1 一些高校音乐教育对我们本土音乐文化重视不足

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来势汹涌,其中西方的音乐文化在一些人眼中,“洋气”且“上档次”,代表了世界的先进音乐文化。因此,在一些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往往会将西方音乐列为重点课程,如小提琴、钢琴等乐器,如进行曲、合奏曲等音乐形式。当然在包容开放的今天,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融入西方音乐是必须的,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要把握一个“度”字。从现实看,很多高校在安排音乐教育课程中,把西方音乐当做重中之重,甚至把课程百分之百给了西方音乐教育,却对我国传统的本土音乐“置之不理”,觉得那是落后的、土气的音乐。这些做法就严重违背了高校音乐教育的职责和初心,不仅起不到传承本土音乐的作用,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可小觑的误导,让他们觉得只知道有西方音乐,却不了解我们本土音乐的博大精深。

3.2 教师队伍的结构存在诸多偏差

一方面,是一些高校的教师在专业素养和水准上与新时代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一些二本和专业院校。他们在音乐教育上,主要是照本宣科,缺乏深度和专业性。另一方面,是一些年轻的教师不了解也不懂我国本土音乐文化,他们更加擅长西方音乐和现代音乐,因此在教学中,也很少会将我国的本土音乐文化渗透到课程中。这些偏差都是制约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更好更快发展以及更好弘扬本土音乐教育的“拦路石”。

4 本土音乐文化渗透到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路径

4.1 要开设专门的本土音乐课程

我国的本土音乐如采茶戏,其在艺术特点、人文内涵、历史价值方面与现在音乐尤其是西方音乐有着诸多不同之处,因此很难将其与现在的音乐教育融合起来,对于此,就要专门开设相应的音乐课程。一方面,要加大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让那些熟悉本土音乐的教师去授课。比方说,江西赣南地区是采茶戏的发源地,当地的赣南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师,很多都是当地人,他们比其它高校的老师更加了解和热爱采茶戏。因此高校就应当多从这些地区的高校中引进音乐教师。同时也要加大对本土音乐区域的音乐专业师范学生的培养,力争涌现出更多的本土音乐教师。另一方面,高校现行的音乐教育课本,大多是西方音乐和现代音乐,即便有我国传统音乐,也大多为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音乐形式,如京剧、黄梅戏、昆剧、民族山歌等,而像采茶戏这种相对来说冷门的本土音乐文化则几乎不会呈现在音乐教材当中。对于此,高校就要采取多种形式去编写本土音乐教材。比方说,在江西、广西、广东等采茶戏流行地区的高校,可以联合起来共同编写采茶戏的音乐教材。里面可以针对不同省份采茶戏的特点,融入一些当地采茶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知识。如此,既能让学生们从专业角度学习到本土音乐,更能让他们了解本土音乐背后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

4.2 要取精去粕,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发展

跟其它本土音乐一样,采茶戏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在几百年间的历程中,它也不断与新的艺术内容融合碰撞,逐渐完善和成熟。因此,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中,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前沿性和先进性的特点,结合本土音乐的特点,将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元素融入其中,这样不仅会让本土音乐焕发新的生机,同时更能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比方说,在音乐的曲调上,可以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取向,让其变得更加明快而富有变化性,更加朗朗上口。在音乐的节奏上,不妨在传统本土音乐较为缓慢特点的基础上稍微加快一些,以此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4.3 要大胆聘请一些来自民间的本土音乐艺人和乐师

本土音乐最为突出的,就是一个“土”字。这个“土”不是贬义,不是“土气”,而是接地气,鲜活生动的意思。大学教师再了解本土音乐,但是也隔着一层“纱”,只有把本土音乐的艺人和乐师请进校园,才能将原汁原味不加任何修饰加工的本土音乐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将本土音乐渗透到高校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当从民间聘请当地的乐师前来授课,可以采用聘用制或是合同制的方式,制定出合理的用人机制,激发出民间乐师的积极性。这样做不仅会让高校音乐教育更“接地气”,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本土音乐的一种保护。因为有了经济和物质的保障,这些本土音乐乐师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本土音乐的挖掘和传承上,同时也会吸引当地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这对于高校、学生和本土音乐来讲无疑是一种三赢的做法。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2]徐皖闽.论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J].漳州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05-110.

[3]李莉.高校艺术教育继承民间文化的必要性[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90-92.

[4]卢致苑.地方戏曲嵌入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探索——以赣南采茶戏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5(10):32-33.

[5]王芳,钟燕红.关于赣南客家民间音乐的创新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203-204.

王海涛(1979-),男,吉林洮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

猜你喜欢

采茶戏客家人音乐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浅析赣南采茶戏旅游资源的开发
音乐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