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茶文化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7-02-07

福建茶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儒家茶文化思政

王 玮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1)

儒家茶文化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王 玮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1)

我国不仅是茶叶的故乡,更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茶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与我国传统文化交融碰撞,特别是在与诸如儒家、道家和佛教等哲学思想融合后,茶文化从单纯的文化领域上升到了精神的范畴。其中,作为中国文化之宗的儒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它所蕴含的知行合一、德智统一、学思结合的精神内涵,让茶文化变得更有教化意义,这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茶文化;德育功能;儒家思想;高校思政教育

大学是培育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综合能力以及道德修养人才的地方,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单单关系着我们国家物质文明发展的好坏快慢,更关系着我们国家整体的思想道德情况。而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社会上各种思潮竞相涌动,其中不乏一些负面的、消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中国茶文化,具有“礼、和、真、静”的精神内涵,在将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对我们民族的性格、风俗、审美、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面对现在价值多元化的现状,高校不妨对儒家茶文化思想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并将其有机融入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去,这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大有裨益。

1 儒家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中庸和谐”精神。中庸,并非平庸,而是主张人们要对世间万物秉持适度、恰当而不过分的态度。和谐,指的是要在做人做事上注重平衡和友好。可以说,中庸和谐的精神不单单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更深深影响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文化内涵。而茶尽管具有一定的提神、醒脑功效,但是它的自然特性仍然是平和的,其基本诉求是和而不乱、嗜而敬之。在将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茶文化与儒家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形成了茶文化以茶礼仁、以茶修身、以茶静心、以茶会友的基本内涵。可以说,茶文化与儒家的价值取向和美学思想息息相关、一脉相承。

1.1 儒家茶文化思想中的“和之美”

儒家中“中庸和谐”的思想,从根本来讲归属于“大和”的哲学理念。什么是“和”?其本意就是不过不缺、恰如其分,指的是那些世间万物尤其是一些相互对立的事物要做到和谐和统一。这种“和之美”不仅是精神层面的理论,更能很好地去指导实践,能够放置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际关系、饮食习惯、工作娱乐等等,其内涵十分宽广而深厚,而茶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也十分注重“和之美”,茶文化的“和之美”,一方面体现在物质层面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精神层面上。

茶文化在物质层面上的“和之美”,主要体现在茶事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举例来说,我国传统茶文化讲究“九难”,就把儒家文化的“和之美”充分融入到了从采茶到饮茶各环节之中。第一,在茶叶的采摘上,强调要“因时而采”,以谷雨前后的茶叶为最佳,早则太嫩,味道出不来,晚则太老,味已经去了大半。同时对茶叶的烘焙时间也有严格的要求,同样讲究恰当和适中。第二,是对茶叶的辨别,烘焙好的茶叶要按照等级分类,那些颜色光亮形状平整的茶叶为好茶,而颜色枯黄、形状呈皱缩状的茶叶则次之。第三,是对茶器的讲究,茶器便是茶具,无论是煮茶之具还是饮茶之具,一方面既不能太过简陋,另一方面也不能太过奢华,因此往往会选择陶瓷等茶器。第四,是对煮茶之火的要求,在木材的选择上,会选择那些不会散发出异味的木材,也不会选择老朽或是太嫩的木材,以保持火候的恰到好处。而在火候的把控上,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弱,而是要适中。第五,是在水的选用上,更能体现出儒家文化的“和之美”。那些水流速度太快或是不流动的水,饮茶者不会用来煮茶,最好的水是水流匀速、干净纯洁的泉水,其次是大江中间取的水,再次是井水。第六,是“炙”,这个强调的是茶饼的炙烤工艺,其对炙烤的程度有严格的要求,倘若用火炙烤茶饼,那么烤到茶饼冒热气就好,但假如是用太阳炙烤,那么要烤到其变得柔软为佳。另外还要保持火苗的稳定,不能飘忽不定,那样会让茶饼受热不匀。第七,是对茶饼碾压时颜色和形状的讲究,在这一点上注重力度的适中,要用巧力去捣杵。第八,是在煮水上的讲究,当水煮沸后,注重“三沸”,也就是水在不同温度时所呈现出的声音和形态,一沸、两沸煮茶有点早,三沸时刚刚好,之后便不宜再煮,因为此时水变老了,味道就差了许多。

1.2 茶文化在精神层面上的“和之美”

儒家认为饮茶能够让人头脑清晰、内心平和,因此儒家很注重用茶去修身养性,如当代茶圣吴觉民所言:“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千百年来,我国的茶人和文人都把茶看作是“饮中君子”,将茶所具有的自然特性与人品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茶这一载体来让自己的人格和德行变得更加完美。因此,我国的儒家茶文化一方面主张人们要修身养性,做人做事要高风亮节,注重知行合一。另一方面主张人们要积极入世,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和社会的命运联系起来,为国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 一些高校在思政教育中的缺陷和偏差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日益深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在一些高校里,一些形式新颖的思政教育取代了以往那种枯燥的说教式教学,这也让不少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想竞相涌动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各种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不断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及价值秩序。而作为思想较为新潮的大学校园,则更容易受到那些新的价值观念的冲击。

2.1 很多高校还没有把思政教育放置于学校整体教育的规划当中

分析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很容易得出答案:那就是高校在教学目的上的功利化。现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逐年提升,很多学生在选择大学时往往会把就业率当做重中之重来看待,这也在客观上迫使很多高校从一开始就把其教学目的的重心放在学生日后的就业上面。譬如说很多高校的大学生,从大一入学时,其课程的安排就十分功利化,一方面是紧紧围绕当前社会的需求而设置相关的教学课程,另一方面是把那些与就业没什么关系的课程砍掉或是当成一种“鸡肋”,随便照着课本讲讲,考试时一般也是采取开卷的方式,思想政治课程便是这些被忽视的课程之一。当然,高校对就业率的重视本无可厚非,但是却不能因此而轻视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培育出来的大学生,尽管会有十分深厚的专业水平,但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的不足,却极易使他们出现“一头沉”的状况,对他们今后工作和生活的负面作用不容小觑。

2.2 相关的师资力量不足,相关教师的专业水准不够

一方面,是很多学校对思政教育的不重视,导致管理者在引入和培育相关专业教师上不甚积极,甚至有的是敷衍了事,随便找一些缺乏资历的老师前来代课。另一方面,还有一些高校在引入教师团队时,往往把其专业能力当做唯一参考,却常常会忽视其思想道德是否合格或是优秀,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监管和培训机制。所以我们在一些高校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尽管具有较高专业水准,但是却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水平,这种缺陷就极易通过课堂或者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带来一些错误的、负面的影响。比如说,某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或是言语粗鲁,或是行为不端,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政治误导,将一些消沉的、极端的思想政治观念传导给自己的学生。当然,还有一些极端的案例,如少数大学教师勾引女学生、打架斗殴等新闻也曾见诸于报端。另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有近些年大学的极速扩招,招录的学生数量大大提升,而相应的师资力量也要跟得上,因此不少大学为了迅速招聘一定数量的教师,不惜大大放低招聘门槛,降低招聘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大学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

2.3 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管、激励以及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

从教学经验来看,解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管和评估机制。但是在很多高校,对学生的考核仍然是以其专业为主,一切围绕着学生日后的就业进行考量。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管和考核大多“敷衍了事”,尽管会有考试,但是基本上也是以开卷为主,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将其纳入大学生的考试体系中。所以说,在思政教育评估、考核机制上的偏差和误区,就很难将教师和师生的教学动力和学习积极性真正激发出来。

3 儒家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要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儒家文化中,对教育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比如说脍炙人口的孟母三迁典故,荀子也曾讲“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等等,都反映出儒家文化对教育环境的极度重视。而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就需要学校方面认可与推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这个知识和信息的散播地,多购置一些关于儒家文化和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书籍,让学生们有更多的经典可读、可学。在此基础上,还要为学生开设一些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把儒家思想和茶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去讲解,如此便可以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为他们答疑解惑,更好地去了解和认识那些经典著作及其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社团这一平台,多举行一些别开生面、形式新颖的课外活动或是一些知识讲座,让大学生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就能拉近与儒家思想和茶文化之间的距离。另外,学校还应当把思政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考试体系当中,并建立起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管和考核机制,以此来让广大的大学生更加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状况。

在将儒家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相关教师应学会“化繁为简”,要把那些抽象的、高深的知识,变成形象的、具体的内容,要避免出现学生听不懂、听不进的状况。同时,还要根据高校自身的地域性文化特征,以及学生的成长背景等因素,将儒家茶文化与其生活实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并注重对地方文化特色的挖掘,让学生们从身边的历史、人文环境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如此便能让教学变得更加富有亲和力、说服力,也会大大提升思政教育在大学生之中的渗透力。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5):58-58.

[2]杨玉荣,浅议儒家道德修养观与大学生道德修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104-105.

[3]高旭晖,张子强.论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03(2):36-38.

[4]苏巧雯.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J].广东茶叶,2007(3):13-15.

王 玮(1981-),女,河北涞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儒家茶文化思政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