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囿于经验”到“基于实证”的课堂观察
2017-02-06杨修宝
杨修宝
课堂观察与评议一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研修活动之一,也是我们教研员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必须深入细微地研究它。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观察及评议中很多人仅凭着“感觉”与“经验”观察评议,当评议课时有且只有经验的时候,经验越多越容易封闭,更何况有些曾经的经验已经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的观察评议呼唤深入细微的考察和真正意义的理性的审视,从“仅凭感觉与经验”走向“基于事实与证据”的课堂观察与诊断评议。
一、依据“抽样调研”确定“观察视阈”
课堂观察及评议要保证有实效,有“实证”是一个根本前提,更是一个基本底线。我们对哈尔滨市某区的40所小学一至四年级389名语文教师做了调查问卷,问卷共有42个问题,涉及教师基本情况、阅读学习、校本教研、研培需求等问题,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指导该区域的教研员“直面需求、直面实践”开展工作。在深入进行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呈现出的特点和需求差距很大(见表一)。在研修活动中,我们没有更多地注意到这方面,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活动都是同一内容、同一要求、同一安排,缺少针对性、缺少侧重点、缺少层次感。教师收效甚微,难怪有的教师参加完研修活动后说:“轻轻地我来了,正如我轻轻地走,偶尔动动笔,什么都没留下。”我们综合调研数据及休伯曼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理论、费斯勒教师的职业周期理论,基本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的不同特点及需求:
入职第一年的新教师(适应与过渡阶段),最基本的需求是“控班”及教学设计的合理呈现。管理班级,控制自己教学不多不少,如:讲完教学内容,不提前下课等。
3-5年的教师(能力形成阶段),追求教学流程的清晰,教学技能的掌握。
5-15年的教师(成长定型阶段),追求课堂教学结构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15-20年的教师(突破与退守阶段)进入专业发展倦怠期,追求教学策略新异,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离职前的教师(泄劲阶段)已经“无欲则刚”,研培需求甚少。
据此,在同一个研培活动中,我们怎样让不同阶段的教师都有各自的收益呢?我们迁移“最近发展区”理论,试图找到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在活动中分工协作,各自获益。
如:不同阶段教师的教学,课堂观测点不同。观测新教师的控制能力及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呈现,对于成长定型阶段的教师要观测教学结构化设计及教学策略的运用。
在专题研修的课堂观测活动中,不同阶段的教师参与课堂观察的分工不同,即观察点和评议点不同。如3年教龄的教师记录课堂脉络,评议交流时重点交流课堂脉络清晰与否,15年教龄的教师做重难点分析和教学方法、策略突破创新的观察与评议。
不同教龄的教师给他不同的教学观察评议研究任务,根据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培训,他才会有切实的收益。
二、运用“观测量表”促使“行为改进”
在课堂观测过程中,结合实际运用,我们开发了一些易于操作、便于分析的课堂观测量表。如《教师课堂教学提问流程观测记录表》《教师课堂评价语观察评析表》《课堂观察表格制定参照内容》《课堂教学学生活动情况观测记录表》《课堂结构观察评析表》《学生回答问题座位统计表》《学生活动时间观察评析表》《字卡游戏识字策略运用的课堂观察记录》等。如针对能力形成阶段的教师,我们运用《课堂结构观察评析表》来观测他的教学流程,对成长定型阶段的教师运用《学生活动时间观察评析表》观测课堂,以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
1.专项观测,改进教学行为。
(1)我们运用《教师课堂教学提问流程观测记录表》,观测教师的提问技能,以利于他们对于问题的整合设计,形成“大问题”教学的意识。
(2)我们运用《学生回答问题座位统计表》,观测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在基地学校定点助教课堂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总有某一区域的学生,经常性地被教师忽视。
2.专题研究,改变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教学策略的高效运用。我和我的团队教师研究了“趣味识字十二法”“字卡游戏十法”等教学方法,我们运用《字卡游戏识字策略运用的课堂观察记录表》,统计字卡教学策略的高效运用。如一年级小学生“拿出字卡”这一项最简单的任务,我们观测有的学生1秒钟就做到了,而有的学生用了21秒。我们与团队的教师根据观测的数据,评议教学策略的改进,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我们想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观察,让感性的语文教师多一点理性,用课堂观察促使教师教学行为改进。
三、洞彻“数据解析”构建“课堂常模”
有人说,教育科研的三个支撑点是:质性描述、大样本数据统计、经验理论的把握。我们教研员经常运用质性描述,经验理论的把握更是拿手好戏,但唯独缺少对课堂教学的大样本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这也是当下我们最应该努力的方向。
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课程教材的问题,学习兴趣及能力激剧衰减等。语文教学成了社会舆论的“众矢之的”,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推动语文教学的改变。我们深深地意识到“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学校不变,教育不会变”。所以我个人提出,“课改”走到今天,应该到了“改课”的时候。我们想如果语文教学像医学一样,检查的报告就是多方面诊断的判据,那谁也不会再拍脑袋乱说。因此我们决定抛开所有成见,一切从真实的观察开始,然后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解释”。我们试图借助“媒体技术支撑下的课堂观察与分析诊断”改变我们的语文课堂,形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模。
我们引入“弗兰德斯师生语言互动分析系统”(简称FIAS),来进行课堂观察与分析诊断。
弗兰德斯师生语言互动分析系统(简称FIAS),抓住了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行为——即师生言语互动,为人们进一步深入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供了有效途径,是教育研究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工具。就语文课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握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语言行为也就把握了课堂教学的实质。顾泠沅老师也曾经呼吁我们教科研部门开展“师生语言互动状况发展理念与行为改变”的研究。我们就以此为突破口,进行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分析诊断,进而推动我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变。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由一套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三部分构成。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的编码系统如下表所示。它把课堂上的语言互动行为分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和沉默或混乱(无有效语言活动)3类共10种情况,分别用编码1~10表示。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对观察和记录编码有详细的规定。按照它的规定,在课堂观察中,每3秒钟取样一次,对每个3秒钟的课堂语言活动都按编码系统规定的意义赋予一个编码号,作为观察记录。这样,一堂课大约记录800~1000个编码,它们表达着课堂上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每个事件占有一个小的时间片段,这些事件先后连接,连接成一个时间序列,表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行为模式和风格。
以往,运用该系统要很长一段时间,至少一个月时间才能做出一节课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诊断。现在我们借助媒体技术与工具,实现了“傻瓜”操作,直接上传、自动生成数据,运用其软件平台的大数据功能,数据报告马上呈现,极大地简化了我们的工作量,提高了实用性。
《寓言两则》这节课是2014年我省选派指导的、获得了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的课。我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对这节课进行了分析,包括这节课的师生语言比率分析、课堂结构分析、课堂控制分析、教师语言曲线分析、教师的倾向或风格分析、教师发问比率及课堂问答模式分析、学生自主取向与教师主导取向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只是引导与点拨。这个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一个参考常模。
当然,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个工具,我们借助它的数据报告,结合丰富的经验与质性分析,做出我们的科学合理的分析与诊断。它只是一节课的“大数据”,根据我们自己的需求做出你想要的分析。下一步,我和我的团队教师运用弗兰德斯系统拟将开展如下工作:
(1)分析诊断课堂,构建龙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模。(从教到学,操作指标是什么?启发引导的课堂,证据是什么?)
(2)一个青年教师成长变化的研究。(数据跟踪,曲线变化,成长变化研究。)
(3)不同教师的差异研究。(同课异构后教师的差异,影响教学效果的数据分析。)
(4)形成区域的课堂师生语言互动大数据,针对某一节课进行研究,形成常模,从而可以进行教师、学校的差异性分析。
(5)不同教龄教师的职业特点,课堂教学表征,做数据的证明与分析。
(6)名师风格的论证,用课堂数据证明其风格对教学的作用。
(7)主题校本教研的典型研究。(骨干教师的培养.主题研究的实效,课例研究。)
最后,用4句话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期许:用数据描述现象,用理论分析原因,用实证分析诊断,用常模改变课堂。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