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2017-02-06程高勤
程高勤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感;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95—01
一、以情传情
我们知道,情感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无论是动机、兴趣、需要、意志、注意,还是感知和观察,理解与思维,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情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其他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笔者在讲授课文时,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氛围来调动他们自身的情感以启发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领悟与消化,进而唤起他们内心的体验,教学氛围随之浓厚;当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完全融为一体时,教学气氛达到高潮,师生达到认识上的沟通,理解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倾心描绘了亿万人民群众“呼唤”、“寻找”、“见到”周总理的动人情景。笔者在执教中,首先充满深情地介绍周总理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和崇高品格,这就使学生增强对周总理伟大人生的理解,同时引发他们的情感,渲染创造出一种庄严的气氛。我在朗读时把那一声声感人肺腑的呼唤、那山谷的回音、大地的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读得抑扬顿挫、回肠荡气。朗读感染了我、也感染学生。学生们动了真情,他们完全沉浸在悲伤、哀痛、怀念的气氛中,情绪久久不能平静,感情得到强烈的共鸣。这样,他们自然而然把握了本诗的感情基调,也领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那浓浓的气氛中,学生把握了诗的意境,胸中矗立起一座高大的丰碑,作品中奔涌的情感与师生的情感交汇融合,认识与情感达到了高度和谐的统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握了课文的内容。
二、以景传情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景传情,就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依据,让学生进入情景,展开想象,产生情感。在中学不少语文课文中,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寄事达情,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以强化表达某种感情。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特点,教会学生睹物思情,触景生情,以产生强烈的情景感。这样,就能很好地以景传情,进入情景交融的境地,进而达到培育情感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讲《春》这一课时,首先就把学生领进了对春天的回忆与向往之中:
“春”,列为四时之首,它是一个极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一提起春,我们就很容易记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类的优美诗句。古今中外的迁客骚人,写下多少难以记数的春的赞歌,就是我们的同学,也能随意背出几首、十几首关于春的诗句。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散文《春》,相信一定会更加勾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在《春》这篇散文中,朱自清先生写春的内容可多啦!他写了春天的草、花、风、雨、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现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是怎样描写这些春天的景物的?这些景物的姿态又如何?特征又怎么样……
这样,随着琅琅的读书声,教师与学生都进入了课文。继而,随着作者的感情,学生仿佛走进了春天,陶醉在迷人的春景之中,领略着大自然的无限风光……
三、以理激情
以理激情,就是用道理激发学生的情感。这里的道理可以是人生哲理,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事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偶发事件,那么又如何来处理这些偶发事件呢?当然,不能阻,只能疏,只能用一些事理来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分析事理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一次作文课,笔者要求学生口头作文,第一个上台发言的同学,就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他情绪激动,说了前一天体育老师打了他一巴掌的事,言语中不乏偏激和无礼,并且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如此师德》。这时五十多双眼盯着我。这可为难了,一来当时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二来这教师果真打了学生该怎么说呢?三来这位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了许多不尊重教师的话,又该怎么办呢?经过短时间的考虑,我觉得对此事不能阻,只能疏,并临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当时情况怎样?(二)同学真的有错,老师体罚该不该?(三)教师一怒之下行为粗鲁些,当学生的又该怎么样?意想不到的是,这堂作文课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学习气氛也很浓。最后,笔者布置学生回去写一篇《师生之间》的作文。从上交的作文来看,学生大多数能明辨是非、实事求是、态度诚恳,更体现出尊师的重要性。从此以后,本班的班风、学风大有改观,师生之间也更加融洽了。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