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再认识
2017-02-06曾鹤云
曾鹤云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习惯;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62—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语文学习是一种语言习惯的培养
语言学习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各种规则的学习,如果只是束缚于各种规则,那么就丧失了语文学科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也失去了它的社会性。由此也会造成学习者的消极或是倦怠情绪,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语文既然作为一种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学科,那么,它的主要功能其实就是交际,所以,完全可以按照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语言习惯或是行为习惯学习语文,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规则的套用或是死扣是否合乎规范。只要学习者养成了大家都常用或是大家都接受的语言习惯,就是语言学习。
二、语文学习是在借鉴的基础上的创新、完善、形成自我的过程
语文学习既有历史的传承,同时又有时代的创新,所以,不应该是对前人的完全接纳,而应是在总结、借鉴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思想的发现,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只有学生开口了,语文教学活动才能活起来,睿智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自己的思想形成自信,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既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又利于学生思想的形成和成熟,避免了人云亦云的被动学习,真正起到既学知识,又练技能的作用,达到培养人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语文学习是个人思想形成过程的再现
笔者在常规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如是说:“作文,就如做事,我就先想这件事,而不是方式。然后,开始做了,方式就不经意存在……”的确,教学中,我也认真地思考过这个关于形式的问题,结果竟奇妙地偶合了。于是我将这一思想推而广之,很多同学都受益了,大家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建议,其实,老师更感谢这位同学对学习方法的思考,并感谢这位同学的“不吝赐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写作环节的教学不是简单的布局谋篇、材料剪裁或是辞藻堆砌,而是写作者对事物的一个认识过程,对生活思想的一个形成并整理的过程,并且借作文这个载体呈现给阅读者而已。
四、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
语文教学活动如果不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深情写意的讲授,那么作为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无疑就是一种身心摧残,更别说什么审美情趣或是心理愉悦了。试想一下,一个语文老师课堂上只有枯燥的词语解释,段落分析,中心思想的总结和写作方法指导之类的内容,长此以往,当学生的只能被这一固定的模式所束缚,思想得不到解放,行为得不到放松,个性理论没有发表的机会,对事物的看法没有认可的空间,那么,它即使死记硬背了很多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又有什么用呢,难道不是一个标准的书呆子?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其实,语文教学活动完全可以放开手脚,根据教材的意图,组织学生一块走进教材,和作者对话、交流、谈心,体会作者的心理感受、审美情趣,进而体验到作者精神世界的丰富:或是激动、或是凄凉、或是伤感、或是兴奋、或是物我天外的逍遥洒脱……总之,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就在深入,受教育者的思想也在一步步地受到熏染并逐渐成熟。
五、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多种思想的碰撞和共鸣
语文课堂不但是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训练,更是多种思想的碰撞和共鸣。如果教育工作者以“标准思想(教学参考资料)”为准则,不允许有不同的声音,那不是语文课堂,倒像是专制的统治阶级不给自己的子民以自由一样,束缚学习者的思想,遏制智慧火花的闪现,甚至可以危言耸听,就是妨碍伟大的发明者和创造者的诞生。所以,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唯有如此,才能使得语文课堂充满了快乐与活跃的气氛。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