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身体验 学好科学

2017-02-06邵秀杰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蚕卵蚕宝宝养蚕

邵秀杰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088-01

“体验”是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必需的经历,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饲养教学是小学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儿童养成长期观察习惯的重要途径。跟以往的自然教学相比,科学学科是将植动物的种养教学,与儿童的生活进行了紧密地结合,鼓励学生亲自动手种养,亲身经历动植物种养的过程。

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带领学生亲身经历这一探究的过程,得到体验,获得感悟。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获得鲜活生动、细节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可是任何图片、任何文字都不能替代的。

在2005年,我们学校购进了100棵桑苗,不但美化了校园环境,还为蚕的生长储备了必要的食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给桑树浇水、施肥,共同承担起了桑树的生长管理工作。同时,教师鼓励儿童对桑树进行观察、记录,创编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校本教材。

随着天气的变暖,养蚕的时机到了,学校在购进养蚕设备的同时,也聘请了有经验的养蚕人,到校指导帮助师生更好地养蚕。为了较为完整地获得有关养蚕的相关信息,在蚕两个月的生命周期里,我们科学教师早来晚走,有时候,甚至整夜在学校,用手中的DV机详细记录了蚕“孵化——成长变化——上簇结茧——羽化——交配产卵”的全过程,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知道,养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这样的影视记录,为的是更好地让学生在参与饲养的过程中,培养长期观察的能力和过程中,感受生命的伟大与神奇。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不仅要照料蚕宝宝的“饮食起居”,而且要详细观察、仔细记录蚕的孵化、行动、进食、眠起、蜕皮、上蔟结茧、羽化繁殖等全过程。这些琐细的工作,对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都是一个挑战。

这个过程,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他们不仅收获有关昆虫以及变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亲近与珍爱生命的情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坚韧的意志品质。

同时,鼓励孩子们在养蚕的过程中,自选课题,进行自由研究。像:“怎样识别蚕蛾的雄雌?”“剪开茧子的蛹还能羽化成蛾吗?”“蚕在蜕皮时为什么不能剪断它身上的丝?”等等,这样的活动将对孩子们的自主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观察蚕卵。让学生先用肉眼进行观察,接着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最后,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并让学生用工具测量一下蚕卵的大小。在细致的观察下,学生会发现:蚕卵是一头尖,一头钝,表面有无数的气孔。这些气孔是蚕卵用来呼吸的,应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同时让学生知道静态的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小心呵护。

接下来观察蚁蚕。同样,让学生有层次地进行观察,蚁蚕很小,只有3~5mm、黑色,样子像蚂蚁,所以叫蚁蚕。组织学生讨论并用画图、拍照、录像、文字等方法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到了领养蚕宝宝的时候了。这是个充满挑战的环节,学生对养蚕非常感兴趣。接下来的20多天,让学生领养蚕宝宝,回家自己进行饲养,仔细观察、记录。

要想让学生有详尽的记录,就必须让学生参与,进行仔细的观察。让学生喂蚕、给蚕匾打扫卫生。指导学生对桑树、养蚕的成长进行详细的记录,我们比赛看谁的观察记录记得详细、科学,我们还与班主任、语文教师配合,利用作文课、记日记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录的能力。

至此,学生在亲身经历了养蚕的全过程之后,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录,总结交流出:蚕一生经过的四种变态;用不同的形式将蚕一生的变化画下来;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形成昆虫的概念,概括归纳出昆虫的共同特征。

这就是地球上种群最大、种类最杂、数量最多的昆虫家族的奇特之处。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蚕卵蚕宝宝养蚕
养蚕记
孵化蚕卵
蚕卵的等待!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温度刺激对催青期樗蚕卵中孵化酶基因PccHE表达量的影响
蚕宝宝养成记
蚕宝宝
家蚕胚胎滞育的生理生化研究概述
在养蚕中成长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蚕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