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7-02-06丁勇许慧明
丁勇 许慧明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071-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思。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无法解答的问题,除了老师的适当引导,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去解决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我们提倡的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等优点。如何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探索。
一、设立基本目标
“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体现过程性,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突出创新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凸显探究性,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最终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虽然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形式,但在有限的课堂内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主要体现在: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力所不能及的问题”,如遇到教材或学习上的难点时常要小组合作。②在交流探讨过程中因为有多种认识和看法不一致时常要小组合作。③在感悟语言文字规律或人文内涵时,观点或情感出现了偏差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相当数量的中上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半信半疑,没有十分把握;中下程度的学生大多一知半解,甚至无从下手,转入小组合作,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思路明确了,学习中也体现到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如果不设立目标,就易流于形式,也就毫无效率可言了。
二、进行合理分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建构:每组6人,前后座(每座3人)为一组,设组长一名。编组时考虑到组员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性别差异甚至家庭背景等,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每个小组之间又不能差距太大,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合理分工,只有合作小组内分工明确,才会使课堂“活而有序”。并且组内的角色需要互换,一学期下来,让每位学生都在尝试着不同的角色,从中锻炼他们的能力。
三、提供有效指导
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密不可分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要求教师从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方向靠拢。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四、强化评价机制
1.改变评价对象,由对单个学生的评价转为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根据一定的标准,班级可实行一日一考核,一周一总结,选出l-2个红旗小组,给予该组每名成员奖励,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的成功来自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体会到个人与集体、他人息息相关,从而提高他们对合作的内涵和价值的认识,激发他们合作的热情。
2.改变评价主体,由教师作出评价转为小组自评,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师组织小组自评,各小组总结经验,明确目标,共同制订出本组今后的活动方案。在这个小组自评过程中,学生将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审视,意识到每个人在小组集体中的作用,意识到集体的事需要大家的合作,意识到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合作内涵与价值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合作情感和坚定的合作意志。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