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数学教学创新论

2017-02-06吴文雄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接受者文学作品美学

吴文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057-02

接受美学,是强调关注文学接受者的接受,主要以接受者的接受为依据来研究文学的文艺美学理论。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关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接受行为和接受效应,或许是优化数学教学创新的一个值得探讨的举措。在现代数学教学的语境下,如果切实解决了学生的接受与理解的问题,也许会使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更进一步优化。因此,借鉴接受美学理论,探讨数学教学的创新,指导数学教学的改革实践,对于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应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审美期待——数学教学的切入点

接受美学认为,审美期待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者通过原有经验、素养、理想、知识等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读者在具体阅读中表现出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愿望。作为数学教学接受主体,基于个体的认知与思维等原因,学生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定的结构图式。这个图式起着习惯性的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它们决定着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取向标准,决定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选择取向,也决定学生对教学内容接受的基本态度和评价。

将接受美学的审美期待作为数学教学的切入点,它对数学教学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接受者,学生对数学的了解与喜好等构成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期待,从而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接受效应。学生会按既定的期待视野去学习教学内容。二是审美期待作为学生学习经验的思维定向,具有差异性,而这些因素被激发和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程度取决于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刺激。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接受始终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新的数学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成为新知;反之,学生或是产生抗拒,或是对相关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审美经验——数学教学的着力点

接受美学认为,审美经验是接受者在文学作品接受中积累起来的审美记忆、形象信息等构成的直接的、间接的、感性的和理性的经验。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也有一个“审美经验”,它是学生过去学习过程中,积淀的对审美对象的反映与择取、理解与认识的动态过程。学生的“审美经验”具有预置性和可衔接性,对数学教学内容起着评价与选择的作用,因而,“审美经验”对于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接受态度上,即“顺利接受”或“抵制接受”。当学生发现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审美经验基本一致或相近时,就会顺利接受;反之,学生则会抵制接受。数学教学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要关注学生的“审美经验”,尤其应重视学生接受心理研究,尽量引导“顺利接受”,避免“抵制接受”现象发生。

三、师生参与——数学教学的互动点

接受美理论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来完成图式结构。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点,正是这些空白点,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类似的“空白”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为学生多留下进一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一方面,从时间上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过程,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另一方面,从空间上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和质疑,并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使问题得到解答。数学教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实践活动,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理概念的理解与逻辑思考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进行反复的运算训练。

四、“第二文本”—— 数学教学的反馈点

接受美学认为,未经阅读的文学文本是第一文本,经过阅读后的文本是第二文本;第二文本经过读者主观的加工润色,方可称为文学作品。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读者以自己的审美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的文本符号进行的文本符号进行着富有个性色彩的解读,对话与交流的再创造过程。从数学教学过程来看,教材是“第一文本”,而学生对教材进行消化、理解、想象、体验、感悟后形成的新认识应是“第二文本”。数学教学的效度,关键取决于学生形成的“第二文本”。由此可见,关注、研究学生的“第二文本”,把握学生对“第一文本”即对教材的理解与接受,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改进数学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接受美学还认为,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进行阅读体验,去“填空”,文学艺术精髓存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改革中,既要求教师准确把握“第一文本”的含义,引导学生对“第一文本”即数学教材进行正确解读;又要求对学生的“第二文本”,及时进行反馈总结,并加以正面引导。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途径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第二文本”的价值,全面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接受者文学作品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纯白美学
Flu Study
“妆”饰美学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