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人性化教学分析

2017-02-06赵江红

南北桥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性化高中历史教学

赵江红

【摘 要】历史学科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在历史长河当中的演变和发展,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历史人物的贡献。但是事实上,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脱离“人性”的现象极为常见,这就使得历史教学背离了学科开设的初衷。本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分析高中历史的人性化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53

“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这里提到的历史,主要指的是历史事件,尤其是清末以及抗日战争期间的屈辱的历史,这一部分历史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纵观整部近现代史,至始至终都是在对人性的探讨,诸如清末的维新派讲求的君主立宪制,是想改变以往的封建君主制,让其他人享有更大的自由。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更进一步对普通群众的人性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服务于大多数群众的理念。而到了新中国,无论是人民民主制度还是“一国两制”制度,都在很大程度上肯定和尊重人性。由此可见,历史的发展就是人性的发展,那么高中历史教学也就应当注重人性,而不应该把目光聚焦在历史事件上,唯有充分把握人性,才能更深层次的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一、高中历史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化

历史学科本身是一门较为灵活的学科,学生可以畅游古今中外,一件件历史大事就像是在看电影一般过瘾,但很多老师教学方法不当,使得高中历史变成了极为枯燥的模式化的背诵课程。举个例子,谈到清末的几段战争和几份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包括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于这些历史事件,很多老师最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背诵历史事件、时间,包括背诵该事件背后的意义,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意义是中国开始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社会,中日甲午战争意味着中国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背诵也只能是拿来考试,那么考试之后,估计很少有学生愿意去阅读这段历史,甚至考完试之后很快就忘了这段历史。这就是教学偏离正常轨道,走向背诵的模式的现象,其后果十分严重,应当引起老师的重视。

(二)教学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

历史学科究其本源,就是人的历史,像远古时期的传说“女娲造人”,这也是和人相关。任何历史事件背后必定有着相关的重要的历史人物,甚至很多历史事件都以重要的人物命名,诸如“王安石变法”“戚继光抗倭”等,事实上变法的不止王安石一人,抗倭的也不止戚继光。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去共同发掘。而在当前教学中,因为应试的原因,很多老师忽略了历史“人”的主题,仅仅是把视野局限在历史事件本身和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上,如果该历史事件是老师认为的考试的重点,那么就还包括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教学偏离正常轨道,需要引起老师的深思,如果一直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历史观、荣辱观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很多学生会不愿意谈及历史,那么历史对我们当代社会的警示意义也就无从显现。

(三)缺乏对人性的讨论,历史课缺乏教育意义

无论是任何学科教育应当作作为首要任务而存在,而当前历史课教学如果只是以背诵为手段和目的,那么教育意义又从何体现?如何讨论历史人物的人性,首先得从历史人物出发,比如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提出划江而治,毛主席为何拒绝,又为何用西楚霸王项羽作比喻,这都需要学生思考。首先是分析当时的历史局势,其次是阅读项羽的事迹,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到了这里,学生就会明白人性就是人在一定的制度和条件下形成的本性,人性并不是一沉不变的,而是根据环境、历史而有所改变,正如毛主席从项羽得到的启示,就是人性转变的过程。然而当前的教育缺乏教育意义,那么学生学习历史也就没有任何的教育可言,仅仅是像读小说一样阅读历史故事,教育又从何谈起。

二、高中历史人性化教学

(一)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充满传奇色彩,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历史学科的教育意义更是比其他学科要强很多,所以对历史的教学也就应当引起重视,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教法方式,而不是运用模式化的背诵教学机制来教学。背诵对应试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历史教学却有很大弊端,事实上,如果教学方式灵活,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学生对历史就会充满兴趣,这时即便老师不要求背诵,学生也会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记在心里。这就是为何很多80后、90后对金庸写的《鹿鼎记》耳熟能详,对康熙时期的重要官员都如数家珍,甚至当老师问到康熙如何智斗鳌拜时,很多学生脱口而出“对付鳌拜的是韦小宝”。他们没有刻意去背诵小说,但兴趣浓厚,读了就能够记住,历史也是如此,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读了之后也就能记住了,其效果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二)历史教学以“人”为核心

历史教学无法脱离“人”这个主体,研究历史其实就是研究人的变迁史。对于很多教学中强调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的老师而言,教学中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显得更为重要。所谓千秋功罪,后人评说,对于历史人物的分析,也仅仅是站在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但分析必须要做到客观。比如评价孔子时需要做到两点,首先是评论他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其次是其对后世的消极影响。也就是评价他的和功和过。就积极意义而言,孔子在政治上维护一统,在文化上是儒学的创始人,在教育方面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而他的局限性方面,孔子维护等级制度,该思想影响至今。有了这样客观的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刻更清楚的了解历史,而不是将历史停留在自己的主观意志当中。

(三)注重对人性的探讨,以史为镜

历史以“人”为核心,讨论一个历史人物,最为重要的就是讨论人性。简单来讲,也就是分析这个人的心理,而这正是当前历史教学所缺乏的。学习历史最重要的就是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正是历史对当下的现实意义。唐太宗就曾提出,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正是唐太宗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才能创下贞观盛世。

三、总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学习历史就应该抱着这样的心态,教师教授历史也该以教育的意义为教学的首要目的,只有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学到可以引以为戒的内容,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历史教学。本文提出了高中历史人性化教学的观点,并分析了其重要性和具体操作办法。

猜你喜欢

人性化高中历史教学
人性化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