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新思考

2017-02-05梁艳

考试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策略方法新课程

梁艳

摘 要: 数学应用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应用题有很强的逻辑性强,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存在一定困难,在实际应用题教学过程中仍旧沿袭传统教学方法进行题型讲解。对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需具备的基本特点,深入分析应用题教学重点并提出适当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数学 应用题教学 策略方法

应用题是一种用语言文字叙述生活和生产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或事件,一般由已知条件和求解问题两大部分组成。其间这两大部分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逻辑关联性较强,需要一定思维能力才能理清关系,解决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那么,老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呢?在当前的新课程理念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加强教师的“导课”能力

“导课”,首先是导入新课。新课导入是知识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起桥梁作用。导得好,可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指明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点上,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此,教师不可对“导”小觑,注意让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迁移知识,而且注意联系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让学生感到应用题就在自己身边,对生活有实际指导意义,应该认真学好它,以便为生活服务。为此,教师要注意导的方式,尽量使用适当的学具、教具设疑、释疑,有能力或条件者还可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势,尽量导得自然得体,达到导的预期目的。

二、重点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应用题教学最主要的是学会审题。审题的过程是获取、收集加工信息的过程,不会审题就无法弄清题意,也就谈不上分析、解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解答应用题时,审题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前提,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保证。老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审题训练,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多年来我坚持指导学生“读读、划划、想想、说说”。

1.审题要“咬文嚼字”。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指导学生审题时要注意“咬文嚼字”,找出题中关键字、词、句。如“多”、“快”、“提高到”……在这些字词上仔细斟酌一下,切实理解其意义,以免解答时出错。如小华有46枚邮票,小明的邮票比小华多了16枚,小强的邮票等于小华和小明邮票总数的3倍。小强有多少枚邮票?如果审不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比谁多”,就会列成46+46+16×3或46+46-16×3的错式。

2.审题思路要“浮想联翩”。许多习题有同样的条件、同一个问题,可解法并不是一种。解答应用题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开动脑筋、展开联想,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采取灵活多样、具有独特特点的简便方法解答。如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引导学生分析,此题可有两种解法:第一种解法:要想求出5个人4天共编多少个,先要求出5个人1天编多少个,再求5个人4天编多少个?第二种解法:要求出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可先求1个人4天编多少个,再求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这样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会“查找”单位“1”

解应用题时要找出题目的突破口和单位“1”等因素,进而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它属于分析理解题目的重要过程。单位“1”是用来“比较、衡量”的量,一般是指紧接分数或几倍前的那个量;有时,通常是相比的几个合起来的总量;或者就是题目中的总路程、总工作量等。总的说来,和谁进行比较或衡量,谁就是单位“1”。所以,单位“1”就是我们解答应用题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是否能找准单位“1”,常常是影响解题对错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用来比较的量,教给学生识别比较量的方法,以便找准单位“1”这个量。下面想介绍几种如何查找数量关系的方法供大家参考:1.对已知条件和问题逐一找;2.对已知条件和问题综合找;3.明确单位“1”,画线段图找。值得一提的是:画线段图时,一般是先任意画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的量,然后确定应该分的段数……单位“1”的量画好了,再画其他量。

例如:“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在这道题中,“是一件上衣的2/3”是一个缺省条件,是题目的突破口,所以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应该把“上衣”看做单位“1”。学生这样理解后,自然能找出“裤子单价=上衣单价×2/3”这一数量关系,或者画出线段图,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

四、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要有效增强应用题教学效果,首先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进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当然考虑到教学与实践的区别,数学教师这时应当做的是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情境的创设不能只图表面热闹,更不能让过多非数学信息干扰数学知识学习的和数学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生活设计这样的题目:六一儿童节,张老师买了320块饼干、360块糖、380个水果,要制作精美小礼包,分给同学们作为礼物,问同学们至多可做几个小礼包?小学生都很想收到礼物,所以产生极大兴趣,马上积极计算:320+360+380=1060个,一会儿就得出结果,至多可做1060个小礼包。这样的题目不仅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而且对学生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作用。同时,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一些实际问题会更得心应手,从而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总之,从应用题教学发展来看,解数学应用题题时应对题目中的文字语言反复推敲,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获取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独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突破原有传统应用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始终参与到学习全过程中。

猜你喜欢

应用题教学策略方法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小学应用题教学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及有效策略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