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2017-02-05程丽朝

考试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信息技术

程丽朝

摘 要: 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变革,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层次和效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方法

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挑战。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为中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因此,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充分认识到实施中小学数学教学必然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转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育观念与教学机制整体深刻变革。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些理念特别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平台,让学生尽情发挥探索欲、好奇心和创造潜能,杜绝教师一手包办,端“现成的饭”给学生吃的现象。如解决“为什么自行车、房屋屋顶都有三角形?”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用学具中的小棒搭一个长方形,再搭一个三角形,分别用力拉一拉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动手操作、比较,学生马上就会发现“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又如在解决“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围成三角形呢?”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原因,先让学生将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问:你剪成的三小段能摆成三角形吗?有的学生大声回答说:能!也有的学生小声说:不能。这时我说:“为了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将剪成的三小段在桌上摆一摆吧。”让学生利用学具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寻找答案,如果遇到困难,同桌可以讨论,商量解决。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这时教师以合作者身份参与学生探讨,对学困生给予及时点拨和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讨有了新发现,争着汇报。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当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时,围不成三角形;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边相等时,能围成三角形,通过演示验证学生探索结果,在演示中修正操作方法,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论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探究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运用信息技术,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在数学课堂中运用现实生活材料,不仅使学生体会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一段录像:小明到一个文化用品商场购物,拿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购买文化用品,营业员与其进行交易,随着画面的切换,一个欢快的童音提出质疑:“小朋友,你能认出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吗?”通过音像图文并茂地在课堂上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完善思维

“加强学生空间观念形成”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难点能否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就可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表象,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飞跃发展架桥铺路。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为了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条规律,制作了展示撕拼过程的课件,使学生在直观感知中验证了猜想,正确地建构了新知,使学生在动手撕拼以后进一步得到了验证,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完善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如在“圆的面积计算”这节课中,采用动画课件,将圆分别平均分成8等分、16等分、32等分,并分别拼成近似长方形。在此过程中,注重通过加亮闪动或加重彩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这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继续想下去,当分的份数足够多时,就一定能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既突破了重难点、渗透了极限思想,又快捷、省时,教学效果也好。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把知识的重点、难点、抽象的知识形成过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在图、文、声、像的直观生动变化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求解答最佳途径。

四、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在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这一知识。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J].浙江教学研究,2000.

[2]陈建军.教师怎样做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