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导向作用研究

2017-02-05王琦卢旭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课堂教学

王琦+卢旭

摘 要: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深入把握课堂教学的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导向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87-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与根本观点,是各种立场、观点和态度的综合。大学是大学生们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过程中,大学生承担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核心的使命[1]。而课堂教育活动正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实践活动[2。基于此,为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促进课堂教育活动,本文积极探讨了课堂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功能,并针对课堂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功能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活动载体中,课堂教育活动有别于其他三种载体形式,其价值观导向功能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一)系统性强

课堂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系统完善,教学材料丰富,教学手段多样,教育方法科学,教学评估全面,是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严格按照教学安排,通过讲授、演示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与内涵传授给学生,其价值观导向功能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

(二)可控性强

高等学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要基地,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3]。在高等院校的课堂教育活动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传递,有利于削弱腐朽的资本主义、落后的封建意识形态等错误的观念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具备集体教育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继承了不同的传统价值观成分,虽然他们大部分已经成年,具备了一定的是非判别力,但是他们的心理和思想仍不够成熟,容易受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尤其受教师和同龄人的影响较大。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围,就要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实现频繁高效的互动,这样才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接受[4]。

(四)具有长期性

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价值观呈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使得其价值观念需要一段漫长且曲折的发展过程,最终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观。由于课堂教育活动贯穿于大学生在高等院校的四年学习生活中,其价值观教育渗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的和循环往复的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达到完善大学生价值观的效果。所以说,课堂教育活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具有长期性。

二、高校课堂教学现状

多年来,课堂教育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课堂教育活动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不利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出现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价值理念。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不同特性也发生改变,如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的不断增强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这些社会环境的变化都给课堂教育活动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

(二)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度降低

由于在极“左”的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一度被异化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烙下了“非科学”的烙印,思想政治工作也因此普遍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在高校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受到学科歧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缺乏自信。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被安排成上百人的大课,这些都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学主体的素质有待提高

有的高校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偏低,不能言传身教,有的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限,无法在教学效果和课堂氛围上达到教学要求。另外,有的高校缺少专任的思政教师,而兼职教师在专业素质和理论功底上的欠缺,常常导致授课内容简单空洞和枯燥无味,从而使学生对思政课程产生反感,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育活动中的传播与接受。

(四)教育客体学习态度有待端正

在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只重视专业的学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持应付态度,缺乏学习兴趣。在某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逃课现象严重,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与活跃度也很差。而在专业课教育活动中,有些高校和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灌输,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思想素养的引导,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亟待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教材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时代特征,脱离大学生实际,有的思政教师甚至数十年不更新教案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思政教师多采用课堂讲授式的灌输方法,学生接受度不高,且思想政治课程多以笔试来进行成绩考核,考核方式单一片面,这些显然会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际效果。

三、推进课堂教学的措施

课堂教育活动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创新课堂教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高等学校应为努力承担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的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巩固课堂教学活动这一载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优化社会环境

一方面,要使全社会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包含人文素养教育,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另一方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这对于我国培养公民道德规范行为、塑造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积极意义。一些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十分重视联系社会现实,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为了一个教育目标形成教育合力。例如,美国的学校教育中,特别重视培养“国民精神”,反复强调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责任尽义务的“责任公民”,以建立和维持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要通过教师和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努力来实现,高校思政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否全面,思想品行是否高尚,改革创新愿望是否强烈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其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因此,高校一方面要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学科建设,切实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

(三)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个性差异,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角度,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式新颖的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和艺术性。在教育方式上,要改变单方面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多采取交流性较强的方式,增强课堂上教学主客体间的互动。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针对不同课程安排不同授课方式和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专题讲座、案例讨论等方式,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在专业课教育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

总之,在课堂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尤为重要,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都具有重要作用;各门专业课同样具有育人功能,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活动载体。由于当前课堂教育活动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各高校应针对课堂教育活动的不同特点,遵循相关规律,创新发展课堂教育活动的思路,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涵,多途径、多方式让学生了解、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提高课堂教育活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覃轶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 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

[2]徐小柏.思想政治课堂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学与管理,2013,(24).

[3]郭朝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实证研 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

[4]苏洁,金春寒.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堂 教学影响因素探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2).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课堂教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