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化育,以赛促教”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7-02-05李金平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竞赛基础职业

李金平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1 引言

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成长、终身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的重要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良好的公德与法制意识,引导学生在职场或继续学习中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技术技能,传承并弘扬优秀文化。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近年来,特别是在国家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专业课程改革备受关注[1],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则被边缘化,无论是为专业技术教育打基础的“工具类”课程,还是以“人文性”为主的素质教育类课程[2],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往往被忽视。2014年12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不仅强调了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还提出了课程改革创新的具体要求。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加强文化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与配合,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改革学科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公共课程教学,改善课堂教学效果。”[3]为此,我院从2014年起全面推进“岗课证融合、教学做一体”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也纳入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作为技术技能课程改革的支撑,对接专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以“够用”“应用”和“分类分层”为因材施教原则,探索建立“导学化育,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全面实施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教育部专家组成员(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泽玲教授)与我院教师座谈现场

2 优化公共基础课程的教育体系

2.1 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基于职业技术素质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2012年以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技术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理念,按照全面发展、整体优化、因材施教、分层培养等原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技术技能、创新创业等十项内容分解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素质要求”22条,形成了由“公共素质课、技术技能课、职业拓展课和个性发展课”构成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个性拓展选修课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三分之一。

2.2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需求,优化调整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通过优化调整,公共基础课由四大类课程组成,主要包括思政类课程(“两课”、形势与政策)、身心健康类课程(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类课程(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外语、高职语文、大学物理、安全、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发展类课程(公共选修、科技竞赛、社团活动、专题讲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掌握了必须、够用的文化知识,提升了人文素养与品德品格,初步建立起实践思维,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沟通、团队协作、社会适应与创新实践能力得以培养[1]。

3 “导学化育”实施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各门课程特色凸显

为了深入开展职业技术素质教育,推进岗课证融合、教学做一体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开展课程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确定了“以技术技能课程改革为龙头、以公共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为支撑”的课改思想,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导学化育”是公共基础课程功能及教育教学特点及成效的概括,“学”指课程的科学知识与应用方法,“导”是发挥思想文化在成长中的引领与导航作用,“导学”是学与用的结合,是知与行的统一。而“化”则是教育目标的实现形态,外显于形,内化于心,通过教育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有机融合来实现育人目标。公共基础课程实施改革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发挥课程功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实现教书育人成果的最大化。为此,各门课程的改革从学情出发,依据学科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建设教学资源,建立并不断完善“导学化育”教学模式。

3.1 以“专题化”为突破口,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1.1 建立“专题化教学、模块化管理”教学模式,师生互动,真懂、真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施“专题化教学、模块化管理”,即将教学内容整合为系列专题,实施“专题化”教学,对不同课程实施“模块化”管理,将理论讲授、案例分析、问题研讨、实践检验结合起来,通过师生全程互动,课内外实践的行动检验,实现真懂、真信、真用的效果。而“形势与政策”课程则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及热点问题,将“规定”内容与“自选”项目相结合,鲜活的素材辅之以现代教育手段,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生具有获得感。

3.1.2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为有效解决思政课考核重理论、轻实践问题,“两课”的考核将理论学习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将封闭性的课堂考查与开放性的社会实践考查相结合,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和个人的思想成长状况,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1]。

3.1.3 同向并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2017年9月,我院选手詹鹏飞、战家园、张齐在吉林省高等学校第15届语言文字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在抓好“思政”课程的同时,注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深入挖掘各类公共基础课程的“思政”资源,立足课程实际,发挥公共基础课程本身的特色,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炼爱国情怀、社会意识、法治意识、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让马克思主义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发声”“亮剑”,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效应。

3.2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

3.2.1 落实高校体育课程标准,调整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大纲要求与高校体育标准,以终身健康和岗位需求为目标,不断完善“学中练、练中熟、熟中乐、乐中学”这一“学练结合”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需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我院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内容上确定为运动知识技能传授、职业体能训练和课余体育锻炼三大模块。运动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普修课、选项课来实现;职业体能培养,主要以专业行政班为基本单位来实施,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选定;课余锻炼主要通过体育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公共选修课来实施。

在教学中,坚持“整体讲授与分组教学结合、集中学习与自由活动结合、精讲多练,注重个体差异”的原则,创新应用提示型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实施“练习-讲解-示范、示范-练习-讲解、讲解-示范-练习”教学。

3.2.2 增加体质健康监测,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采用“多方位、全过程、健康指标监控”的方法,注重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与连续性,将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作为成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主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我院健美操队在全国全民健身操大赛吉林赛区比赛中,荣获高校组花球示范套路一等奖

3.3 提供“必需”基础,增加数学实验,打造应用数学平台

3.3.1 满足专业需求,重组课程内容

高等数学作为专业学习与应用的工具,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精神、思维品质。它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也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文化。这样一门用起来重要、学起来困难的课程如何突破瓶颈,让学生好学、乐学,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是我们推行课改的出发点。本着“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原则,高等数学课把“纯理论”转化为发展必需、专业够用的“理论+实验+实践应用”组织形式,课程设计以数学建模为载体,以“结合专业、注重能力、突出应用、提升素养”为思路将教学内容模块化,设置了基础模块、应用模块、专业需求模块,与专业需求与社会实践对接。

3.3.2 应用数学软件,推进数学应用

以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出发点,以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高等数学把课程改革的重点定位在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于对问题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应用问题以数学建模的案例形式给出,通过案例来解说相关的数学定义、运算法则,再充分利用数学实验室,学习系列应用软件,辅助解决了大数据、云计算等难题,学生的数学应用技术操作能力明显增强。

3.4 “道”“术”结合,彰显高职语文课程的育人活力

3.4.1 品味经典悟“道”,提高人文修养

高职语文课程具有两大功能,一是通过经典诵读与作品赏析,传承优秀文化,培养人文精神,发挥其人文导航作用;二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和实用文体写作能力,发挥其工具性作用。为充分实现课程的功能,高职语文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以言语技能培养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方式方法,探寻培养途径,改革考核评价,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融合,来建设基于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实践主体高职语文课程[4]。在以史为镜、历史回眸、感悟生命、解读象征、体悟世情、品鉴诗书等人文专题教育的实施中引导学生悟“道”,提升其人文科学素养。

3.4.2 传授方法得“术”,提升职业汉语能力

高职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创设实境,采用阅读指导、分类赏析、诗文记诵、思维导图做笔记、个人发展做SWOT态势分析、展示风采单独登台等形式,将方法、标准、规则等术法应用于读写说中,将“传授、示范、指导、实练、反思、改进”环环紧扣,让每个同学都有获益。在理念上,教师从课堂“主宰”变为“主导”,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作用,采取分任务、做项目、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专题汇报等形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由课堂“听众”变为“参与”主体,成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者”“表演者”“评判者”,从而使大学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每个人语言交流表达与素质才能展示的成长平台[4]。

3.5 建立交互,融入专业,推进高职英语的跨文化交际

3.5.1 夯实基础,突出应用,构建“立体交互式”教学模式

高职英语的课程内容选取以职业场景下应用英语为主体,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方向,增加了化工英语、机电英语、计算机英语、商务英语、物流英语等相关内容,学用结合,体现英语的实用性与职业性。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做” 一体,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多元评价,注重培养学生职场环境下的语言能力,同时注意强化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质的培养。

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构建“立体交互式”全新的教学模式,将职业英语和实践要素纳入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将基础与专业有效衔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有效延展,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交互应用,将传统的黑板+教师+录音机的平面教学模式转变为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的“立体交互式”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5.2 动态监控,评价多元,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

传统的英语考试模式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实施与发展。高职英语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课前演讲、英语对话、角色扮演和英语应用文写作等单项评价纳入动态考核过程,摒弃了静态考核,采用现场实录的方式考核英语的应用能力,以多样化的考核、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手段替代了单一的试卷形式,不仅提高的学生的学以致用的兴趣,更解决了英语能读不善言的难题,教学效果稳步提升。

3.6 增设科学技术基础课程,完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3.6.1 增设科学技术基础课程,培育科学素养

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实践与技术思维的基本点出发,学院开设了大学物理课程,将物理学的知识与方法整合、拓展为一门培育科学素养课程,内容涵盖了物理知识、科学方法、现代技术与科学思维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常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培育[1]。

3.6.2 完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搭建学生发展平台

学院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讲座、报告、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和各类竞赛全部纳入培养方案,形成文化素质教育大课程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

4 “以赛促教”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分层分类突破创新

4.1 开展科技竞赛,推进课程改革

4.1.1 组织竞赛,推进教学改革

科技竞赛是指教育或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社会团体、职业院校组织的以创新、发展、提高为宗旨、以科学与技术应用创新为内容的群众性竞赛活动。在比赛项目的设置、竞赛内容的选择、参赛的组织形式及竞赛规则等方面,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内涵和挑战性。基于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体系的稳固性及内容更新量的有限性特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摒弃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和晦涩难懂的逻辑,摆脱学科的束缚,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更新教学内容,并主动把项目教学、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引入教学,从而推进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5]。

4.1.2 指导竞赛,提升师资水平

指导科技竞赛,教师的水平与能力是关键。科技竞赛的题目具有专业性、创新性与综合性等特点,内容源于生产生活实际,但涉及范围广、难度大,往往超出正常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不仅有比较全面的理论知识,还需较强的实践能力。开展科技竞赛,可以有效祛除教师求知与发展的惰性,促使教师通过参加专题培训、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与岗位实践等方式丰富专业知识,完善智能建构,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执教能力[5]。

4.1.3 参加竞赛,培养核心能力

在科技迅猛发展、技术不断创新的智能时代,一个优秀的职业人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技术技能,还需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及个人自主发展的学习力和意志力。这种普适性的能力着重强调的是,在职业发生变更,岗位出现迁移时,劳动者仍然能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知识和职业技能。

科技竞赛对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例,参赛学生的最多感悟是“一次参赛,终身受益”。数学建模竞赛题目来自于生产生活实际,没有固定的范围,题目涉及多个领域,甚至是完全陌生的领域。这就要求选手个人必须具备较强的资料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三人组成的参赛队必需各有所长,精诚团结,分工协作。而连续72小时的昼夜苦战,又是对身体、心理与意志的综合考验。竞赛的结果是完成一篇含有模型假设、模型建立和求解、优化设计与软件应用、计算机实现、结果分析与检验、模型改进等诸项内容的学术论文。这样的竞赛,是对学生数学功底、计算机应用、文字表达、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检验,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迅速提升,这是竞赛的魅力所在[5]。

数学建模竞赛指导

在生源学习基础薄弱、知识建构不足的当下,“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与学习兴趣,让自信缺失的高职生因获得感而重拾自信,从而促使其能够在人生道路上用坚定的意志迎接新的挑战。

4.2 建立“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推进管理创新

4.2.1 以点带面,构建科技竞赛体系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3年起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曾获得国家一等奖二等奖二十余项,《积极构建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作为办学特色材料获得过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的首肯;《以“两赛”为载体,提升高职学生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曾获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推广普及,依托于各门课程组织,由数学建模竞赛、英语技能竞赛、体育单项赛、语言文字基本功竞赛、大学生国防知识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互联网+大赛等组成的科技竞赛体系得以建立,公共基础课程持续参与,形成品牌优势。各级各类竞赛的规范运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同时提升了学院的美誉度。

4.2.2 逐级选拔,完善竞赛管理机制

为扩大受益面,每项比赛均采取逐级选拔制度,各项竞赛的初赛全部融入班级的日常教学中,逐级选拔、培训、遴选,力求做到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是竞赛指导教师,每名同学都是参赛选手。从班赛到院赛、校赛,再到省赛和国赛,层层选拔,全面培训,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竞赛的指导能力。学院还出台《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应管理文件,鼓励并支持科技竞赛这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之举。

4.2.3 成立社团,搭建素质拓展平台

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的成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016年,学院成立了47个学生社团,配有专业指导教师,以以老带新、竞赛承办、主题活动、联合组织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定期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素质拓展搭建了平台。

在公共基础课程中“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建立,突破了公共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助力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为高职学生的职业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在“教育目标”中要求“教育教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学业水平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全面提升。”[6]为达成这一目标,承载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满足专业课程学习需要、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使命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必须通过改革和探索来提升课程的适切度与效度。

[1] 顾惠明.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40-42,63.

[2] 陈向平.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瓶颈与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49-152.

[3]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Z].2015-07-27.

[4] 李金平.基于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技术与教育,2015(01):5.

[5] 陈燕燕,罗沛笙.公共基础课程以赛促学提高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5(14):42-44.

[6]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Z].2017-01-10.

猜你喜欢

竞赛基础职业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