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类名的辞格特色及其英译美学赏析
2017-02-05朱文晓
朱文晓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46)
茶类名的辞格特色及其英译美学赏析
朱文晓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46)
茶类名是茶语言艺术及茶文化传播的重要介质和标志,本文试从翻译美学角度对其命名方式、辞格特色以及英译原则和策略进行较全面的归纳、分析和研究,期望能够进一步强化茶语言翻译的规范意识和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意识,以翻译搭桥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茶类名英译;辞格;茶文化;翻译美学
中国的茶最早名曰荼,为药用,《神农本草》中有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饮茶则始于西汉,兴于唐而盛于宋,从佛门高堂到尘世民间,历经漫长的5000年发展历史,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雅俗共赏的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
茶文化内涵和外延深邃丰厚,类名雅称林林总总独具匠心,茶事茶语趣味横生意境悠远。茶类名作为茶语言艺术及茶文化传播的重要介质和标志,笔者希望通过对其命名方式和辞格特色的归纳分析以及对应的英译策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引导和增强茶类专有词汇翻译的规范意识,有助于弘扬和传播茶文化,推动中国茶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
1 茶类名的命名方式及辞格特色
俗话说,“卖茶几十年,茶名记不全”。中国作为世界茶叶的故乡,其茶叶种类之齐全,品种之丰富,茶语文化底蕴之深厚,鲜有其他国家可与之相比。此特征在《中国茶名搜趣》一文中体现得可谓淋漓尽致。程柱生所写的《中国茶名搜趣》系列文章将中国茶名分为以下二十类:地质类、水系类、天文类、四季类、气象类、动物类、植物类、食品类、颜色类、香气滋味类、金属类、建筑类、方向类、数字类、行政区划类、珠宝类、佛教类、神话类、某些事物类、其他杂类。
的确,茶类名不仅品种繁多,数不胜数,而且都各有特色,或质朴自然、含而不露;或措辞华丽、形象生动,兼具茶之功能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更是体现了茶语言层面的双层符指特征,即每个茶类名都包含了辞典意义和内涵意义两层意义。
1.1 借代修辞格与茶类名
借代辞格特色通常体现于以下几种常见茶类命名方式:
以产地命名:西湖龙井、信阳毛尖、黄山毛峰等。
以茶树品种命名:武夷岩茶、台湾乌龙、安溪铁观音等。
以采摘时节命名:双径雨前、金山时雨、四明十二雷、余杭谷雨茶等。
以生长环境命名:庐山云雾、南岳云雾、三清云雾等。
以茶色、香、味命名:滇红、闽红、云绿、春绿、碧绿、雪绿、江华苦茶等。
以名人、典故、传说命名:西施银芽、沫若香茗、凤凰水仙、铁观音、大红袍等。
1.2 比喻修辞格与茶类名
用比喻辞格命名的茶类名大致分为两类:因形态得名和因赞誉得名。
一类因形态得名,即以形象鲜明的事物为喻体用来表达各种茶叶独具的外形特点。比如:用“舌、鸟嘴”来比喻茶叶微展之状;用“尖”比喻茶叶外形之细光圆直;用“峰”喻指茶芽外形尖而突;此外还多用“针”、“剑”、“珠”、“眉”、“瓜片”等喻体来表达。
另一类则因赞誉得名,即选择自然界的物产或现象为喻体来赞美茶之多姿多彩,奇观雅
致。比如:用“蕊、草、英”等字眼来赞茶的芽叶之美或喻茶之珍异;用“玉、腴、露、华”等来喻指茶为天地之精华。
2 茶类名的英译原则、策略及审美再现
2.1 翻译美学与茶类名的英译原则
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讲到,从语言美学的视角看,语言审美信息分布在语言结构的不同层级中。语言文字作为第一层级,“文字”这个审美直观体系绝不仅仅是书写符号,而是一种重要审美信息载体、一个绝妙的形式美结构系统,尤其是汉字,可说是“承载意义的艺术符号”,富含美的“意趣”和“奇趣”,充满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
就本文列举的茶类名称而言,每一个名称所使用的“文字”绝不仅仅是区分和界定茶叶品种的品牌符号,在表达结构上它还体现着语言的形式美和事物的意象美。因此,茶类名作为茶文化中一个独特的艺术领域,在对外传播翻译中就要充分考虑到中西方语言及文化的差异性,既要保持源语中茶语词汇的意义风格和美学特色,也要兼顾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
具体说来,茶类名的英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理解为先、修辞立诚、随机通变、变能启盛,这也是翻译美学表现层面所要求的基本原则。在任何情况下,翻译都要首先做到准确理解原文,把握原语的全部意义,彻底弄懂在原文文本中想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忠于原文进行翻译。根据茶类名的不同特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或技巧,尽可能兼顾到其选词、语义、辞格以及传播效果等所呈现的整体美。
2.2 茶类名的英译策略探讨及其审美再现
茶类名归属专业术语,其语言表达因辞格存在而洋溢着丰富厚重的人文精神,承载着特定的文化特性和美学色彩,在翻译时可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直译或直译加注、写意法等多种技巧来处理。
2.2.1 音译或音译加注
音译法即采用“拼音+tea”的形式翻译茶类名。由于音译传音不传义,所以仅适用于国内外尤其是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叶品牌,比如历来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安溪铁观音等都可以直接音译为:Xihu Longjing Tea、Dongting Biluochun Tea、Huangshan Maofeng Tea、Liu'an Guapian Tea、Anxi Tieguanyin Tea等。通过音译实现茶类名从形式到内涵的等值转换,同时也彰显了拼音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提升中国茶品牌的知名度。
音译加注法多适用于上文借代辞格中所谈到的以产地、茶树品种或创制人所命名的茶类名,比如:径山茶、大方茶、乌龙茶等。由于其知名度尚不及上述名茶,因此多见采用音译加注的形式来翻译:Jingshan Tea(Jingshan is producing area of nice tea which is the northest peak of Tianmu Mountain)、Dafang Tea(Dafang is said to be a Buddhistwho first planted tea in Old-Bamboo Ridge)、Oolong Tea(Oolong is kind of semi-fermented teawhich is produced after semi-fermentation and roasting),也就是说,径山原指茶的产地,大方乃是茶的创制人,乌龙原本是茶树名。通过加注释使目的语读者对茶名中所隐含替代的信息更加清楚,保障了茶文化的准确传播和交流质量。
2.2.2 直译或直译加注法
直译或直译加注法多适用于以茶叶颜色、香气、形态、产地、采摘时节等特征命名的茶类名,比如白茶、绿茶、岩茶、菊花茶、茉莉花茶、雀舌茶、雨前茶、雷鸣茶、春茶等都可以直译为:White Tea、Green Tea、Rock Tea、Chrysanthemum Tea、Jasmine Tea、Sparrow Tongue、Pre-Grain Rain Tea、Thunder Rolling Tea、Spring Tea等。
但是在翻译实践和传播交流中发现,像雀舌、雨前、雷鸣等类似表达还是会引起译语读者甚多费解乃至误解。因此,介于这些茶类名所富含的文化内涵和辞格特色,就要求翻译时必须进行“审美阅读”,达到对文本的综合层级的审美理解,做到深层翻译。因此,对于此类名称还是选择直译加注的方法为好,比如:雀舌茶“Sparrow Tongue”(which is named after its shape)、雨前茶“Pre-Grain Rain Tea”(which is plucked before Grain Rain)、雷鸣茶“Thunder Rolling Tea”(which is harvested on the first rolling of the spring thunder)。
2.2.3 意译法
意译法通常是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和源语合理对应的表达时,直接把茶名的内涵意义翻译出来。比如:青沱、熟饼、熟普、瑶草、苦口师等等。“青沱、熟饼、熟普”等都属于普洱茶,翻译时可直接点出其品种、形状、工艺等不同特征,在外宣翻译中常对应译为“age bowl puer、pile cake puer、pile-fermented puer”等。瑶草、云腴、肥玉等名称都蕴含着茶文化特有的意象,体现着中国语言的美学效果,翻译时不易直译,而是要表达和传递出其内涵意义,“瑶草”意为“仙草茶”,可译为“celestial tea”;“云腴”指芽叶白而肥壮,可译为“white buds”、“肥玉”喻指茶肥嫩鲜美,可译为“tender tea”。
3 结语
所谓“人心相通,语言先行”,中国茶文化要走出去就需要语言铺路,翻译搭桥。茶类名是茶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内涵丰富,艺术审美独特,因此在茶类名的翻译实践中要兼顾源语和译语在历史、哲学、宗教、心理、美学等方面不同的认知特点,使之做到达意传情保持特色,有利于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以及与世界多元文化的深度交流。
[1]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24,215-216.
[2]程柱生.中国茶名搜趣(一)[J].茶叶通讯,2010(9):52-54.
[3]袁媛,姜欣,姜怡.从符号学角度看茶名的英译[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8(7):237-240.
[4]王少华,贾文丰.茶文化[J].作文(初中),2013(12):52-53.
[5]赵晓乔.中国茶文化英译技巧探寻[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6]李萍飞.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J].外贸业务探讨,2014(6):67-69.
201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YY021)和河南中医学院国家社科基金培育项目(MP2014-66)
朱文晓(1972-),女,河南禹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及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