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寅《事茗图》中的“隐逸”趣味

2017-03-30朱海燕王秀萍

福建茶叶 2017年3期
关键词:唐寅

朱海燕,王秀萍

(1.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355015)

论唐寅《事茗图》中的“隐逸”趣味

朱海燕1,王秀萍2

(1.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355015)

明代是茶书画创作的高峰期,其中唐寅是成绩斐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题诗画《事茗图》、《品茶图》等是广受称颂的茶艺术佳作。本文在考察唐寅人生经历的基础上,立足茶审美视角,对《事茗图》中淡泊隐逸的审美情趣进行赏析,发现这种茶审美趣味虽然沿袭自唐风宋韵,却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明代文人独创的茶审美观:通过世外桃源般的品茶氛围的营造,似“高山流水”的事茶心志的表达,日常“市隐”生活中的茶事同样可以充满高雅的情趣。这种隐逸之趣是画家对自我和现世生活方式、生命价值的积极探索,值得当代茶美学建设者借鉴和弘扬。

唐寅;茶画;《事茗图》;茶美学;市隐;隐士

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历来受到儒、道、释的共同影响:一方面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步入仕途去实现其建功立业、匡世济民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受道、释两家“无常”、“无为”等思想的影响,在实现自己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遭遇挫折以后,往往选择避开社会现实的危害而隐居山水之间,以独善其身和求得个人生活的宁静恬淡。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隐逸”这一有着深刻意蕴和强大能量的精神文化传统[1,2]。而早在前陆羽时代,传统茶学形成之前就形成了茶叶最适合隐逸饮用的认识,经过陆羽时代及其后诸多高人隐士的身体力行、推波助澜,“隐逸”便逐渐成为士人饮茶生活的文化身份,“隐逸”趣味成为茶审美的主要特征之一,饮茶则成为士人日常生活中体验“隐逸”趣味的象征性事务[3]。

在吴中地区,隐逸之风可谓源远流长,黄省曾(1490~1540)《吴风录》云:“自角里披裘公、季札、范鑫辈前后洁身,历世不绝,时时有高隐者”[4]。明代中叶,江南吴门地区安定繁荣,为士人们隐居闹市提供了便利,徐祯卿所谓“虽处市朝但不慕富贵利禄,不愿受制于人,崇古守道,心隐于乡而不必谢人群、侣木石、弃孺业、亲末锄”[5]的“市隐”之道成为吴中士人的风尚。其时,茶饮早与深入文人生活,既是抒怀寄意的琼浆液,也是感受生活之美的杯中饮,当时名扬天下的“吴门画派”以“品茗”、“茶会”为内容的画作相当普遍[6]。

百年来,对于“吴中四才子”之一和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唐寅(1470~1523)的关注和研究绵延不绝[7,8]。唐寅一生好酒又爱茶,并将自己乐山乐水的生活热情以及“淡泊隐逸”的文人情怀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经典的诗画佳作。就茶画而言,流传下来的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事茗图》长卷(图1),还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品茶图》(轴,纸本)与《烹茶图》(扇面)等,这些作品描绘了在山涧松涛、清风明月、空灵虚静的大自然中亲汲清泉、聚友品茶、吟诗作画等文人的日常生活,既传承着淡泊隐逸的雅韵,又展现出平常生活的俗趣,堪称明代茶画的典型代表。本文主要以唐寅的茶画作品《事茗图》为赏析对象,在考察唐寅一生经历的基础上,立足美学视角,探究明代文人独特的茶审美创作及其人文内涵。

图1 唐寅《事茗图》

1 唐寅“隐逸”情趣探源

据考证,出生于苏州吴县皋桥吴趋里商贾之家的唐寅,自幼聪明伶俐。少年时即有侠客英雄之理想,视鲁仲连与朱家为偶像。弘治初年,曾与祝允明、文微明等人倡为古文辞。二十五、六岁时,他的家庭遭遇急剧变故,短短一两年之内,父母、妻儿及惟一的妹妹都离开了人世,唯剩下弟弟唐申一家与他相依为命[8]。接连的不幸让唐寅一度陷入消沉,后经文征明父亲文林(1445~1499)和好友祝枝山的劝导,悲痛之余潜心学问,试图努力考取功名以告慰亡亲。在日后写作的《白发》[9]15一诗中,这种决计痛改前非,向科场进发的心态一览无余[10]:“清朝搅明镜,元首有华然。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忧思固逾度,荣卫岂及哀。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凉风中夜发,皓月经天驰。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寅参加乡试高中解元。第二年,与江阴富子徐经一同参加会试。由于两人在京师进出张扬,惹人注目,会试中三场考试结束时,城中传出“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之流言,户科给事华昶便匆匆弹劾主考程敏政鬻题。虽鬻题之事缺乏确凿证据,但舆论喧哗不已,最终主考程敏政被贬为浙蕃小吏,唐寅则“责为部邮”(《与文徵明书》)[9]221,只能作个地方官的随从,这意味着将长久作为打理繁碎事务的卑微吏员,而日后担任重要或高级职务的官员基本无望[11],必然使才华横溢且背负光耀门庭之责的唐寅深以为耻,于是他满怀“士也可杀,不能再辱”[9]221的悲愤和绝望弃吏而归,从此纵情山水风月之间,后筑室“桃花坞”聊以自娱。但他的归隐之心、避世之志实为对现实世界的消极反抗,是为自己的怀才不遇鸣不平。一旦有望再返宦场,他势必抛却隐逸之心,再回归官场沉浮,他在《夜读》一诗中豪气干云地宣称“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9]88,可见封官进爵之心只是被他故意藏匿却没从心底彻底磨灭,后来的宁王府一行亦足可证之[12]。四十五岁时,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原以为满腹才华终有施展之地,然而命运却给了唐寅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他察觉到宁王有图谋不轨之心,被迫装疯卖傻才得以脱身而归。这次豫章之行,他乘兴而去,却斯文扫地而回,身心俱被摧残,而此事让他最终放弃了建功立名之心,转而彻底投入诗、酒、茶、书、画的世界里抒发自己苦闷的情怀,自此“茶灶鱼竿养野心,水田漠漠树阴阴”(《题画》)[9]139、“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五十自寿》)。一生的坎坷,消磨了少年的凌云之志,也让他终于觉悟,唯有在“淡泊隐逸”中,借吟诗绘画、花月茶酒寄托理想,才能让灵魂有所依附。因此,唐寅的绝仕归隐,既是对吴人传统的沿袭,更受时代文人氛围的浸润,也是经历生活痛苦之余寻求内心安宁和快乐的必然选择。

2 《事茗图》中的茶审美趣味

明初,历经政治险恶终究退隐林泉的宁献王朱权(1378~1448)悉心茶道,以茶明志,终成《茶谱》一书,书中所开创和倡导的“清逸”茶审美思想泽被深远[13]。在其影响下,明代不少失意文人所创作的以茶事活动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大多表现隐士们的闲逸之趣。

2.1 品茗乐读的“世外桃源”之境

《事茗图》长卷是唐寅晚年绘画成熟期具有独创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明代茶画的主要代表作,纸本,设色,纵31.1cm,横105.8cm,属国家一级文物[14,15]。图卷前有文徵明写的“事茗”两个隶书大字,雄浑苍劲,后纸有陆粲于嘉靖乙末写的“事茗辩”,写自称“事茗”的人与客人辩论饮茶的

事[14]。

《事茗图》吸取了元代文人的画笔法,人物山水用笔工细,画风清劲秀雅[16,17],画法除左侧的山石吸收了郭熙的皴法,松枝的屈兀如蟹爪,松针的四射状承自李成、郭熙风格外,其用笔的秀润纤细又得力于赵孟頫,是一幅融合了宋元风格而又趋柔和的作品[18]。画面构图严谨,画法别出新意,意境清幽,层次分明。山水之景,或远或近,或显或隐,近者清晰,远者朦胧,平淡隐逸之感油然而生。近景巨石侧立,墨色浓淡有致,皴染圆润,凹凸清晰可辨;远处峰峦屏列,瀑布飞泄,松竹林立;画的正中,一条清溪蜿蜒汩汩流过,在溪的左岸,清雅茅舍环抱于四面幽谷之中,茅屋下方有流水,屋顶云雾缭绕,一派自然清新之风,宛如天外仙境。透过敞着的房门,一人端坐读书,案头备有茶盏茶壶,荡然飘出品茶就读之雅韵。茅屋左侧的边舍内,有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屋外右边,一老者手持竹杖,行在小桥中,身后一抱古琴的小童紧跟其后,亦或是相约抚琴品茗之逸客?透过画面,潺潺的流水声、幽幽的古琴声似乎隐约入耳,而茶釜中水声瑟瑟,幽幽茶香扑鼻而来,静态的画面处处有着人与自然在天地间的呼吸之美。这琴茶共处、声情并茂的品茶氛围无疑流露出一种闲逸之趣,既是远离喧嚣、轻松自如的理想茶境,也是画家无比憧憬、超越困顿的“世外桃源”。

《事茗图》卷左上的自题诗进一步点明了画家的心迹,其款曰:“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题款采用楷书,文字结构婉媚,笔画圆润,体态秀美、温和、典雅,有赵孟頫书法的气息[19]。描述的是:炎热而漫长的夏日无所事事,伴松竹,依山水,汲清泉,烹香茗,读诗书,清风徐徐,其乐融融,作者向往闲适隐归的生活,遁迹山林的志趣跃然纸上。题画诗下方落款“吴趋唐寅”,下有印三枚,分别是:“唐居士”、“吴趋”、“唐伯虎”,印章字体流畅洒脱。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题诗入画使诗歌以书法艺术的形式呈现在画面上,诗、书、画三种艺术三位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布局精美、内容完整又丰富的完美作品。无怪乎《事茗图》受到历代茶人的珍爱,成为皇室及名家的珍藏,其画卷前后遍布藏家之印。卷右有乾隆题诗:“记得惠山精舍里,竹炉瀹茗绿杯持。解元文笔闲相仿,消渴何劳玉常丝。”落款附记:“甲戌(1814年)闰四月雨,余几暇,偶展此卷,因摹其意,即用卷中原韵,题之并书于此。御笔。”并盖有“乾隆御赏之宝”之印[20]。题诗中依稀可见一代帝王操劳国事之余对品茗乐读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

2.2 抒怀隐心的“高山流水”之乐

与隐逸文化形影相随的中国山水画,从晋宋的宗炳、王微开始直至明代的吴门画派,历代著名的山水画大师的作品都着力表现淡泊隐逸之美,而不同时代的作品虽有传承的痕迹,但其画题乃至技法、布局等等却是各有千秋的,明朝末年著名书画收藏家张丑(1577~1643)曾这样评述历代山水画的特点:“古今画题,递相创始,至我明而大备,两汉不可见矣。晋尚故实,唐饰新题,宋图经籍,元写轩亭,明则别号,如唐寅《守耕图》,文壁《菊圃》、《瓶山》,仇英《东林》、《玉峰》之类……”[21]。这段评述特别提到了以“别号”为画题的吴门画派作品。据考证,在唐寅一生主要的生活场域——处于明代中叶的吴地,不少文士取用象征清高、隐逸的别号,其中不乏自诩标榜之意,并非真想归隐山林之中,而是寄寓着他们身居城市向往归隐生活的理想[22]。与此对应的是,在当时吴门画家的绘画表现中,有着这样一个突出的艺术现象,即创作了许多以他人别号为题的作品,张丑称之为“别号图”。在“别号图”中,画家凭借别号取意将人物安置其中,不仅为别号者图绘理想,也为自己私藏夙愿[23]。进一步说,这些志趣相投的吴中才子们在绘画创作中彰显隐逸之志并不是要湮灭自我,恰恰相反,正是通过作品意趣的传达为自我找到“隐士”这一定位和身份,而这一身份的确定又使其多种艺术作品都充溢着“隐逸”之趣。

唐寅赠友画作多为“别号图”,这也成为唐寅绘画的一大特色。张丑欣赏的《守耕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是唐寅为吴郡故族陈朝用所做的“别号图”,画卷紧紧围绕“守耕”这个主题泼墨题诗,凸显“长守犁锄业不迁”之旨趣[23]。《事茗图》则是他为友人陈事茗所作的庭院茶事小景[19],所以《事茗图》的图名“事茗”二字是一语双意,一是指所画内容是品茗读书,二则“事茗”为友人的别号,也是唐寅对其的尊称。陈事茗是书法家王宠较为亲近的邻友,而王宠为唐寅的忘年挚友,故唐寅可能曾经与他有所交游并作《事茗图》赠予他。从画面内容看,此图表面上是描绘苏州文人陈事茗优游林下、待客品茶的日常悠闲生活,实际上却是画家本人理想生活情趣的一种写照。

唐寅虽常常表现为狂傲不羁,但毕竟深受吴中地域传统、精神文化之影响,在其内心深处仍追寻谦雅君子之风,只是这种“雅”的文化范式被包括他在内的吴地才子们创新为一种求本真、重自我、尚雅俗、重艺娱的生命方式,他们的诗词、绘画、散曲等艺术创作也就相应表现出趋雅向俗、体认真我的风尚[24]。吴兰英的研究亦指出:唐寅在他的绘画生涯中,不仅实践着“诗画一律”的旨归,中晚年时更呈现出了超越之姿,惟寻“小我”之存在,其显“我”、体“我”、认“我”之心已自替代“诗画一律”,所以在他中晚年的诗画作品中,唐寅为自己塑造了一个个寂寥落寞又不乏远离尘烟、了却人世俗事的悠然画境,画中之人是“我”,境中之人亦是“我”,茅舍、帆影、亭台楼阁,凡此种种皆是“我”的活动范围,“我”的心灵栖息之所,“我”的个性张扬之处,“我”已然成为他艺术追求的终极目的,也是他有别于同时代文人书画家的典型特征[12]。的确,对于命运乖蹇的唐寅来说,现实的“我”十有八九不如意,画中的“我”超凡俊逸、雅趣盎然,才是梦寐以求的“真我”。特别是当现实生活的穷困潦倒压迫得“百无一用”的书生唐寅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裹茶来试第三泉[25]”、“竹堂寺里看梅花[26]”等雅事就成为画饼充饥的安慰剂和自我解嘲的奢望,而这种挥之不去的内在伤感唯有在诸如《事茗图》、《守耕图》等赠酬之作中得以向友人倾述和获得慰藉。事实上,在隐居的士人世界里,相互之间物质上的资助尤其是灵魂上的沟通交流、相依为命对于他们的身份认同乃至顽强乐观地生活和进行艺术创作是至为重要的。《事茗图》所展现的茶事活动或茶艺术创作含蓄表达了画家的隐逸之志和淡泊趣味,宛如一曲《高山流水》觅知音,是茶侣之间传情达意的信物。

3 小结与讨论

明清文人画家群体中,绝大多数为隐逸之士,在画法上继承了远至董巨近及元人的笔墨情趣,但他们的绘画流露出世俗情趣,他们作画也不再仅仅为自娱或写胸中逸气了,在他们的作品中至少一部分已经成为了商品,有些画家甚至已是艺术家、商人和制作商身兼几任了[27]。唐寅是明代中叶颇具代表性的吴门画家之一,他精通山水、花鸟、人物绘画,但他一生潦倒,而且落到了要卖文鬻画为生的境地。在投国无门的遗憾中,他找到了通过诗画创作宣泄情感的方式,找到了性灵的支撑点,因此他的诗词和绘画中都透着一股文人画家孤傲的韵味[19],但更重要的,他当时身处的吴门地区商业和娱乐业发达,世风奢靡,市民的物质和精神消费需求普遍高涨,使得他在“市隐”中还能运用诗画这个支撑点寻求世俗生活的经济来源和点滴乐趣,曾自夸“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言志》[28]164-165)”,所以他既是文人画家又兼有职业画家的特点,他的绘画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相当特殊的地位[29]。就茶画作品以及题画诗的思想内涵而言,他和其他画家并无二致,其中表露的无外乎是或借茶喻人,或借茶喻隐,或以茶自况的心迹,也是对生命和现世价值的思索[19,30]。

饮茶作为文人寻求生命价值的重要文化传统绵延不绝,但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茶文化的基本内涵、隐士身份象征和茶艺的基本技法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发展成熟,到了明代,茶人们热衷的就是对唐宋茶文化的内涵、品茶技法等进行交融、变异和深化。从唐寅的《事茗图》等作品可以看出,茶文化兴盛的明代仍然延续着隐逸文化身份的书写,饮茶与隐士生活密不可分,隐士们从茶与自然的交融契合中,体会到天地、宇宙间的无比美妙,从而用生花妙笔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茶文化艺术瑰宝。与唐宋时期的茶画相比,明代茶画的画面不再是品茶人、茶具占据大部分空间,而注重描绘群山叠嶂、天地山水的清幽之境,内容多是文人们相会、游赏的场面,表现一种逍遥自娱的理想生活,幽趣盎然,无论是画中人,还是观画人,皆似身临世外桃源,彰显出“隐逸”的独特内涵。其次,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明代中期,“学而优则仕”作为士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依然是社会的主流认识[31],唐寅终究无力摆脱时代的局限而对无法列土封侯完全释然,无怪乎唐寅的高士画如《卢仝煎茶图》、《空山长啸图》等等大多着力表现出一个宦海失意文人的怅惘,在逸韵之外多少都带有忧伤的影子。

但总的来说,唐寅倾心追求的理想隐逸生活不是消极的自暴自弃而是贴近现实的,有着一种拥抱自然山水的乐观心态。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像唐寅这样选择粗茶淡饭生活的隐士们更不是与社会脱节的世外之人,而是淡泊名利,以田园山水之美为追求,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优秀艺术家,他们坎坷而终究得到超脱的人生激发了一幅幅书画佳品的创作灵感。无论茶还是画,都带着这种灵性穿越时空,传播着永恒的达观生活理念,引发永远的情感共鸣,亦不失为人们调节身心健康的良药。当代茶美学建设者应当认真研究历代珍贵的茶文化艺术遗产,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和创新的能量,使中华茶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1]杨少青.心灵的映像一一隐逸文化与明代山水画风的嬗变[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2]杨少青.隐逸文化与中国山水画的发轫[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11):16-17.

[3]关剑平.唐代饮茶生活的文化身份——隐逸[J].茶叶科学,2014(1):105-110.

[4](明)黄省曾编.续修四库全书?吴风录,73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范志新.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6]陈杰.明代风俗画发展探究[J].艺术评论,2015(11):126-128.

[7]邓晓东.百年来唐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2):32-37.

[8]率我真.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作品的鉴与赏[EB/OL].读文学.(2014-06-03)[2016-03-03].http://www.duwenxue.com/htm l/1265/ 1265677.htm l.

[9](明)唐寅著,周道振等辑校.唐伯虎全集[M/OL].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10]李连利.玩死的帝国:唐伯虎与大明娱乐业[M/OL].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11]楼劲,刘光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吴兰英.唐寅题画诗中的“小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8):52-55.

[13]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朱权《茶谱》的“清逸”审美思想[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85.

[14]丁以寿.茶画赏析唐寅《事茗图》[J].普洱,2012(12):108.

[15]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组.CCTV《国宝档案》绘画[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16]崔佳.一本书读完人类绘画的历史[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

[17]故宫博物院.故宫书画馆第8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18]李栋.试论《吴门画派》[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19]曹绮.唐寅绘画艺术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20]马明博.天心月在杯中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21]杨少青.文徵明的“别号图”题材绘画研究[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12):142-143.

[22]故宫博物院.吴门画派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23]雷子人.人迹于山——明代山水画境中人物、结构与旨趣[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

[24]刘英波.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5]徐海荣.中国茶事大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6]学稼.辛酸苦涩七件诗[J].烹调知识,2003(9):53.

[27]赵金.明清美术创新点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5.

[28](明)唐伯虎著.唐伯虎集[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

[29]刘莉.风流而严谨——浅析唐寅仕女画中的伎女情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10):18-19.

[30]胡丹.茶画——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J].农业考古,1994(4):150-159.

[31]李军.明代文官制度与明代文学[D].天津:南开大学,2013.

《中国茶道实验技术》-湖南省教学科学研究院“名师空间课堂”[湘教研通(2016)28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3);《中国茶道》校内MOOC,湘农教发[2015]67号。

朱海燕(1971-),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茶文化与茶业经济。

猜你喜欢

唐寅
唐寅:吴门才子
明 唐寅 杏花仕女图轴
沈周&唐寅:佛系老师与跳脱徒弟
装疯卖傻的唐寅
唐寅书法专题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别出心裁 自成一格——唐寅《灌木丛筱图》赏析
唐寅书画艺术问题浅说(之四)
唐寅绘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