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中修辞手段翻译研究
2017-02-05董莉
董莉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00)
《茶经》中修辞手段翻译研究
董莉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00)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英文修辞手段之间的异同,其次提出了修辞手段的翻译与补偿方法,接着研究了《茶经》中的修辞手段及翻译方法,最后提出了《茶经》中难以翻译的修辞手段和处理措施。
《茶经》;修辞手段;翻译;研究
《茶经》属于我国的茶典籍,其翻译具有一定难度,属于极为重要的翻译项目,也是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国内外许多翻译人员早就开始进行中国古代典籍著作的翻译工作,然而《茶经》的英文翻译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修辞手段是翻译工作的最大难点之一,修辞翻译理论对英语翻译而言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翻译人员要认真研究翻译的修辞手段,将其合理运用于茶典籍《茶经》翻译过程中,以突破传统翻译的障碍,促进茶文化传播。
1 中英文修辞手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关修辞手段的研究会受到来自源语言的局限,这给中英文翻译带来了不少难题。中文和英文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二者不仅在语音方面存在差异,在形态和语法方面也是如此。而事实上,中文里许多常见的修辞手段都可以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元素,修辞手段的形成不仅包括了语言模式,还包括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背景。语言学家曾说:“至少有90%的语言结构都是相似的。”通常而言,人类的许多想法都存在共性,比如人们都喜欢美而讨厌丑,都喜欢成功而讨厌失败,都喜欢简洁而讨厌累赘。几乎所有的语言都会采用比喻这一表达方式,并会用语言歌唱、作诗,以及创作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等。中文和英文的修辞手段中,都充分利用了语言的韵律美,具有多样性、平衡性、简洁性、强调性、联想性等特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英文与中文的修辞手段也具有不少类似之处。首先,在这两种语言中,修辞的功能和结构都要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限制。其次,这两种语言的修辞都需要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
然而,中文里也还有一些较为特别的修辞手段,无法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元素,比如顶真、双声、叠韵、析字、藏词等。这是由于在古汉语和古英文中,修辞手段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史,步入现代社会后,这两种语言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表达方式、句法、语法、语义系统等方面,都有着很大不同。首先,从语音角度讲,中文的谐音、叠词、押韵等,都很难在英语中找到替代。其次,这两类语言各自的书写系统截然不同。第三,中英文句法的相关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总而言之,在汉语中,各个句子是相互并列的,而在英语中,句与句之间有着从属关系。此外,中文崇尚的是平衡与对称,而英文则讲求逻辑性和简洁性。所以,有关中英文之间的修辞手段翻译,在翻译界中仍然是一大难题。
2 修辞手段的翻译与补偿方法
比喻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修辞手段,但若要在两种语言之间对其进行巧妙转换,也具有很高的难度。不同语言的矛盾性给翻译工作造成了不少障碍,对于古汉语而言更是如此。修辞手段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古文献中的修辞翻译也应当结合一定的文化背景,并与其目标文本的功能保持对等。
2.1 直译法
中文和英文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的修辞手段,翻译者可以找出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共同点,直接翻译出各种类型的修辞方法。直译能够很好地沿袭源语言的修辞效果,还能使目标语言更为丰富。直译可以运用于很多修辞手段,如类比、拟人、矛盾、省略、反讽、对偶、渐进、突降、排比、反复、通感、低调陈述(仅限英文),等等。直译通常用在翻译中英文共有的修辞手段上,并且能够保留源语言的修辞价值与审美价值。运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可以准确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而不会添加或删除任何信息。然而,如果直译无法保留源语言的修辞效果,则可以采用意译法或脚注、夹注等,弥补直译的缺陷。
2.2 意译法
还有一些中英文的修辞手段,利用了自己语言的某些特点,例如文化背景、语音、语法、语言形式等。读者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很难理解这些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因此这类修辞的翻译也十分棘手。在这种情况下,直译法似乎是行不通的,所以必须要采用意译法进行弥补。对于双关、押韵、拟声、矛盾、对偶、换喻等多种修辞手段而言,意译法是一种极佳的选择。然而,意译法也可能会带来冗长、矫饰等问题,这是由于其复制的内容缺乏一定的形式。所以,翻译者在使用意译法时,必须万分谨慎。
2.3 置换法
语言反映文化,但从某种角度看也会受到来自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中文的修辞手段反映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英语当中亦是如此。这类修辞手段的翻译相对来说更加困难,因为其几乎都是通过语音、语序、语言结构等,展示出自己的修辞效果。所以,在翻译这些修辞内容时,可以利用置换这一手段。例如汉语中的镶字、歇后、访词、联边、叠字,以及英语中的回文、易位、头韵等。翻译者可以把汉语和英语中一些相似的结构进行置换,从而保留文本的修辞功能。
3 《茶经》中的修辞手段及翻译方法
3.1 比喻中的明喻和暗喻
在中文里,比喻这种修辞手段又包含了明喻及暗喻。这两种比喻方法都需要具备三大元素,即本体、对象和类似物。明喻是建立在两个概念或两种不同的事物之间,并且这二者必须要具备至少一点相同或相似之处。明喻的主要功能就是比较,并让读者通过作者的描写与想象,更深入地理解书中所表达的含义。而暗喻这一手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古文献中常用的修辞手段,体现了人类独特的创造力。暗喻的功能就是利用特定的语言表达出与字面意思不同的内容。在《茶经》中,陆羽采用了大量明喻和暗喻,描述茶叶的形状与特点。比如:“其树如瓜芦,叶如桅子,花如白蔷薇。”该句可翻译为:“tea plant looks like Ilex latifolia Thunb in its appearance,though a close watch will reveal that it seems to have gardenia's leaves and white rosette's flowers.”
3.2 比拟中的拟人与物化
比拟在汉语中又包含了拟人与物化。拟人属于一种和人类有关的独特修辞手段,主要是给动物或无生命的东西赋予人的特点,这一手法在诗歌语言和儿童文学中经常用到。《茶经》是第一部具有完整性与系统性的茶典籍,拥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作者陆羽对于拟人与物化的修辞手段也运用自如。比如:“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淡。”翻译为:“Frugal is an appropriate word to describe the nature of tea.”以“节俭”描述茶,用了拟人的手法。再比如:“茶者,南方之佳木也。”可以翻译为:“Tea is a fmeplant indigenous to SouthChina.”该句的修辞则属于物化,作者用“佳木”指代茶树和自己,表述得恰到好处。
3.3 转类中的词性转换
无论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都在语篇里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但在需要的时候,这些词语也可以变换自己的词性,从而起到独特的修辞效果。转类这一修辞手段适用于句子整洁、协调、结构性强等情况。例如《茶经》中:“苦茶轻身换骨。”一句,可以翻译为:“Bitter tea functions effectively in refreshing one's mind and relaxing one's nerves.”作者想要说明,虽然茶有时候很苦,但可以使人一扫疲惫,精神焕发。该句中,“轻”原本属于形容词,但在这里却变为了动词,应理解成“使人一身轻松”的意思。
4 《茶经》中难以翻译的修辞手段和处理方法
4.1 顶真法
顶真的含义是语句间隔反复,主要是利用前句收尾的词语作为下句的开头,相邻的句子首尾蝉联,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例如,《茶经》中“脐长则沸中,沸中则末易扬,末易扬则其味醇也。”该句若要翻译成英文,则很容易失去原文中顶真这一修辞的表达效果。有一种较好的翻译是:“A long navel contributes to centripetal boiling,and centripetal boiling helps bubble up the fine tea,which makes the tea soup taste mellower.”
4.2 借代法
借代法的含义就是不明确说出所表达事物的称谓,而是利用与其相关的另外一种事物进行替换,其中被替换的事物称为“本体”,替换的事物称为“借体”,且“本体”不会出现在文中。而中西方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借代法在翻译时也常常遇到障碍。例如在《茶经》中:“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用“连葩垂蔓”借代了莲花,用英文则很难表达出来。较为准确的翻译是:“As decorations,lotus,datura,flowing water and checked patterns are gray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stove.”
[1]姜怡,姜欣.从《茶经》章节的翻译谈典籍英译中的意形整合[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0-85.
[2]姜欣,杨德宏.《续茶经》翻译中的互文关照[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2-95.
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课题“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编号1445766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