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力之动力培养
2017-02-04杨利
杨利
摘要:教育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其战略主题的核心思想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战略主题也同样体现于学生体育学习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生;体育学习力;培养
就体育教育而言,体育学习力是体育学习动力、毅力、能力、转化力和创新力的总和。其中学习动力是体育学习主体进行体育学习和练习的原动力;学习毅力是在体育学习和练习中具有的持久力;学习能力是学习主体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需要,不断获取新知识或者掌握新技术新动作的能力;学习转化力是学习主体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效果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而学习创新力则是学习主体在已学知识技术动作的基础上,根据个体或者环境的需要改变与组合运动方式的再创新的能力,是体育学习的最高境界。体育学习力的几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
一、创新高校体育课程设计,抓住“课堂”主阵地
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是通过“课程”来完成和实现的,课程集中体现着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贯彻实施的主要依据。对于体育课程而言,就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力”,使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愿望并有能力获取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高校体育课程带给大学生的不仅仅只是在校期间学习和掌握几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技能,而是延深到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逐渐的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体育目标的确立过程中应体现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经历磨练与成功,挑战与超越,能够体验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与艰苦,感受校园文化生活的多彩性,领悟现实生活的价值,让体育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一环;在体育锻炼的参与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欲望,实现自定的目标,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体育学习风格;在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学习体育文化知识,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与方法,提高体育文化素养,逐渐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观和价值观;在体育参与中,学习建立与他人和谐相处,锻炼运动参与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参与中,有效的促进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对自身的健康水平进行监督与调控能力。
二、组建多样化的体育社团,拓展“课堂”广度延伸
体育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自主管理,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以体育运动(活动)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能充分展示学习个性特点。实现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提升体育能力。向体育教材拓展延伸,就是对体育教材的背景、内容、主题、练习方法等进行纵向横向的挖掘勾联,寻求其中最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因素予以应用。向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延伸。作为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把课中所学的知识、技术、内化成自己的技能,并且把此项技能运用在体育锻炼的实践中去,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向感悟和体验生活、经验拓展延伸。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向生活、经验延伸开去,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体育教学向生活拓展延伸,不仅能缩短课木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和乐趣。向其他学科拓展延伸。
向各学科拓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与横向学科的联系与渗透,起一个点带面的教学作用。例如,在健步走社团,利用毛泽东的七律诗《长征》就可以起到鼓舞学生信心和勇气的作用。
三、开展院系间体育比赛与交流,提升“课堂”深度延伸
体育比赛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对促进青少年感情的成熟,形成道德观念,培养性格和合作精神;体育比赛作为一种多功能的文化现象而深入人们的生活。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 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锻炼勇敢品格,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让体育比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创新型社会要求高校体育课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力。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是高校学生体育学习力培养的一种较好的行之有效的学校体育模式。在体育俱乐部的开展与实施过程中应确立科学的培养体育学习力的课程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力的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庞卫国.浅谈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J].青年时代,2016(3).
[2]韩政,韩学民.体育比赛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