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特征解读
2017-02-04郑灵毓
郑灵毓
摘要:《红与黑》是法国著名现实主义批判作家司汤达于19世纪创作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该小说通过对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故事情节的编织,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围绕《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通过对其人生经历和性格的分析,来对其形象特征进行深度解读,以揭示于连悲剧的人生和复杂的性格。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人生经历;性格;形象特征
前言:《红与黑》是一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为创作背景所创作而成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于连的悲惨人生经历对当时的社会场景进行了生动再现,深刻揭露了当时法国尖锐的社会矛盾,具有崇高的文学研究价值,能够引发人们自我反省,尤其是对于连人物形象特征的解读。
一、《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生经历
于连,出生于法国维尔叶尔城的一个木匠家庭之中,从小聪明好学,并有着非常坚定的意志。少年时代的他接受着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启蒙思想,促成了其对不公平、不合理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愤慨性格,并下定决心要跻身于上流社会,幻想着要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走一条“红”路。然而,他的家人并不支持他这样的想法,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于连时常抱着书本不放,不愿意干体力活,因而经常受到家人的责骂[1]。
到了14岁时,波旁王朝复辟,重新恢复了以往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复辟直接将于连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打破,迫使其不得不探索其他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成为年奉十万法郎大主教的幻想驱使下,于连进入了修道院,开始了对神学的刻苦学习。由于对《圣经》倒背如流,因而其受到了院长的重视,将他推荐给德日那市长,做市长家里的家庭教师,这是于连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在德日那市长家里,于连受到了市长夫人的轻蔑对待,但却竭力保持着平民的人格尊严,并费劲心思想要征服市长夫人[2]。后来,于连被送进贝尚松神学院,成为德拉穆尔侯爵的秘书,获得了侯爵女儿马特尔的芳心。若于连能够娶到马特尔,其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便会实现,但在法国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下,贵族们完全不能接受一个平民跻身上流社会,最终使于连的梦想彻底破灭。
二、《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特征解读
(一)复杂、多重的性格特征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的主人公于连,有着复杂、矛盾而多重的性格,主要体现在自卑与自尊、反抗与妥协、真诚与虚伪。小时候的于连不愿干体力活,经常受到家人的责骂,加之平民的身份地位,使得于连产生了自卑的心理。接受平等自由、独立的启蒙教育后,他强烈的渴望跻身上流社会,而这种渴望越是强烈,就越是无法回避自己卑微的社会地位,进而从自卑中衍生出了强烈的自尊心理。这种自尊心对于于连来说是不可侵犯的、敏感的,可以放弃财富权力也容不得自身遭受侮辱和蔑视[3]。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波旁王朝下,从社会底层跻身上流社会的想法以及这种行为几乎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于连却真诚勇敢的以此为目标,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采用一些卑鄙、虚伪的手段。比如,于连本身是非常崇拜拿破仑的,渴望能够像拿破仑一样建功立业,但为了取悦贵族,却虚伪的在公共场合辱骂拿破仑。本身并不信仰上帝,但却为了跻身上流社会而努力学习神学,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于连虚伪的人格。入狱之后的于连对自己的虚伪、不择手段感到非常的惭愧,决定摘下虚伪的面具,坦然的接受死亡,可见于连的真诚并未缺失,只是在这样的社会制度、王朝背景下,坦露真诚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4]。
平民出身的于连对上流社会、贵族阶级中的贪婪吝啬、傲慢轻蔑感到无比的厌恶和痛恨,他鄙视德日那市长的吝啬与贪婪,并勇敢的对市长的训斥进行反抗,他接受不了市长夫人对自己的轻蔑态度,于是决心将其征服,这种种行为充分的反映出了于连的反抗意识。但同时,为了跻身上流社会,于连又不得不向贵族阶级妥协,接受侯爵授予他的勋章。
(二)悲剧人生的现代启示
认识自己、认清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追求自己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于连亦是如此。于连不乏智慧,却因出身卑微而受到轻蔑和侮辱;他拥有远大的理想,却因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最终化为泡影。在人生的不同经历中他努力的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尽管途中迷失了自我,做出了许多违心之举,但最终通过自我反省而意识到了真正的自我。《红与黑》中,于连短暂而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给予我们现代的启示意义是一个人应努力奋斗,积极拼搏,敢于向不平等社会制度挑战和反抗。总之,于连自卑又自尊、真诚又虚伪,反抗又妥协的多重性格给予我们的启示非常多,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三、结语
通过对《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深度解读和其所带给我们现代启示意义的分析,让我们了解到,人们在拼搏,勇于追求自己梦想的过程中应学会认清自我,保持自我,善于分析并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能迷失自我。有时候红与黑只一线相隔,关键在于当事者是如何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有华.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63-65.
[2]王小英.“中项”偏边与身份焦虑——《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一个符号学解读[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04):45-51.
[3]魏苗苗,房存.想象性身份幻灭与自我的回归——对《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拉康式解读[J].名作欣赏,2012(36):49-50.
[4]冯少芬.《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2(1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