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蹈对于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的影响及其美学意义研究
2017-02-04支佳艺
戏曲与舞蹈都是中国漫长岁月中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舞蹈是戏曲的源泉,而戏曲舞蹈又是在中国古典舞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中国古典舞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身的独特的风格特性和审美形态,并对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和表演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在此将戏曲舞蹈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影响以及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的影响加以研究,对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背后透现出来的美学意义进行深挖整理,以一种新的方式对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提供理论支持。
一、戏曲舞蹈的起源与戏曲舞蹈的美学特征
戏曲在十二世纪的南宋时代正式形成,它本身是一个艺术的综合体,包括有文学、诗歌、音乐、美术、舞蹈等成分。它也是在多种传统民族艺术的土壤里形成的,因此也充分体现了与中国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所共同的民族美学特征:
(一)“线的艺术”
中国的当代美学家,把中国民族传统的造型艺术、表现艺术的美学特征归结为“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 。中国戏曲舞蹈正体现了“线的艺术”的特点。人们把戏曲舞蹈的美学特征概括为“圆与曲” 。“圆”——形圆线圆,势势求圆。它的运动规律也归结为“三圆”——平圆、立圆、八字圆。“曲”——曲线。戏曲讲究“两轴三面”——颈为小轴,腰为大轴;头部、上身、下身的角度在三个不同的面上。因此造成体态的基本特征为曲线,或拧倾、或仰俯、或交叉、或旋扭。无论是盖叫天的动势的“拧麻花”,或是女性体态的“三道弯”,无不充分体现曲线美的特点。
(二)形神
从形似中求神似,更重视神似。在民族传统艺术中,无论绘画、文学、诗歌等等,无不强调神、神韵。所谓“神”就是人物的精神气质,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表现。盖叫天说:“神是一个人的灵魂,这种情主要是从一个人眼睛中表现出来的。”所谓“天凭日月,人凭眼”“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眼大无神,庙里泥人”“神不到,戏不妙”“要能传神,才是活人。”在戏曲中用“亮相”来表现人物的神采,可以说是戏曲表演的独特风格。
(三)虚实
戏曲本身的表演形式就是虚拟化的,以虚代实,以鞭代马,以浆代船。上楼下楼,开门关门,上船下船,下雨,刮风……无不通过虚拟的形式来加以表现。如:戏剧《三岔口》,在明亮的灯光下,来表现黑夜伸手不见五指的摸寻和厮杀。用虚拟的表现形式,给演员以更大的创造自由,给观众以更大的想像空间,从而具有更强的真实感。
(四)写实与写意
戏曲通过程式化、虚拟化、节奏化和舞台上的“时空自由”的表演特征,形成自己完美的写意的表演艺术体系。戏曲中的一戳一站,一招一式,一坐一行,一颦一笑,完全突破了生活动作与表情的自然形态,通过程式化、虚拟化、节奏化舞蹈艺术化的写意手法来加以表现。以“抖须”表现生气,以“甩发”表现着急。连斗争胜利者的“下场花” 也完全是用写意的手法来表现得胜者的得意和喜悦之情。
综上所述,戏曲艺术具有极强的民族的美学特征。这是戏曲的核心和灵魂,根本和精髓。
二、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本文所指的古典舞,是指中国古典舞是自新中国成立后,以传统美学思想为审美原则,以戏曲舞蹈为基础,融合了中国武术中的动态动势,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古典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某些有益成分,遵循人体运动的科学原则,按照舞蹈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具有鲜明而浓郁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舞蹈体系。而并非汉唐、敦煌、昆舞等中国古代舞蹈。
中国古典舞创建之初,面临的是“白手起家”从头做起的局面,当时为了解决舞蹈演员的训练问题,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尝试,有采用芭蕾舞进行训练的,有在现代舞的基础上进行训练的,还有一种就是根据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在根据戏曲进行训练时有三种做法,第一种是当时的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在以芭蕾为基训的同时,由当时的学院院长欧阳予倩请来京剧名师刘玉芳和南昆的名宿划船浩,练习戏曲中的《起霸》《趟马》等,学习戏曲片段,《霸王别姬》中的双剑、《游园惊梦》中的一些片段等等。第二种是朝鲜著名舞蹈家崔承喜女士,认为戏曲里有非常丰富的舞蹈,力主从中国的传统戏曲之中提炼出一套舞蹈教材来,可以说崔承喜女士是第一位比较全面而系统地整理戏曲舞蹈的先行者。第三种是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先生也认为,中国有十分丰富的优秀的舞蹈民族传统,中国古代,尤其是汉唐时代是宫廷舞蹈的鼎盛时期,但自唐之后,经历五代十国战乱,作为独立的舞蹈艺术形式逐渐衰落下来。到了宋元时期,随着戏曲的兴起,中国古代的大量舞蹈融入了戏曲之中,成为了戏曲舞蹈的一部分。所以他在1959年《一得余抄》中提出:咱们能不能把戏曲中的中国古典舞独立出来?自此,由叶宁为组长的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古典舞研究小组也开始了对中国古典舞的整理工作。由此确立了舞蹈训练可以从戏曲当中吸取、吸收经验,不能硬搬,下功夫探求舞蹈技法的规律,把舞蹈从戏曲的唱念做打中尽量抽离,形成自己的古典舞形式,逐渐形成舞蹈的训练方法。自此,以戏曲舞蹈为基础的中国古典舞,逐步成形、发展壮大,而戏曲舞蹈至今在我们的课堂和作品中的影响,也清晰可见。
(一)课堂的影响
1.身韵(身段)
“文革”之后,经过“36次会”的认真思考,学习戏曲传统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着眼于动作、技巧那些外在层面上的东西,而是进入到深层去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和本质,一众前辈对戏曲身段进行了改造,出现了身韵课。身韵从不同的“行当” ,表现不同感情的千变万化的手的动作和姿势中,提炼了常用的“手的八个基本位置” :“单山膀” “双山膀” “顺风旗”“托按掌”“双托掌” “山膀按掌”“冲掌”“ 提襟”等,以及“晃手”“云手”“小五花”“大刀花”等手臂的运用动作。“脚的基本位置”:“正步”“丁字步”“小八字步”“大八字步”“踏步”“弓箭步”。步法:“圆场”“花梆步”“错步”等。归纳出了“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路线的规律。
在戏曲的训练中,都强调腰的重要性——“腰是主宰”,“腰是总枢纽”。李正一老师从丰富的腰部动作中,分解出最基本、最典型、最具训练性的六种元素即:“提沉”“含仰”“旁提”“移”“拧”的基本元素来配合身体各部分的训练。
2.技术技巧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中间部分四大主干教材之一的翻身类技术技巧是极具民族特性的,它是中国古典舞独一无二的一个技术。其来源就是戏曲舞蹈。翻身是指在双脚交叉撵转或平衡交替重心的状态下,以腰为轴,身体保持在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它是民族特点十分浓郁的、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技术技巧动作群。无论是舒卷自如的探海翻身,还是蛟龙出海般的大蟒翻身,还是盘旋仰俯的踏步翻身,都贯穿了中国古典舞所独具的拧倾仰俯的身体形态特征,掌握了翻身,其实就是掌握了中国古典舞所独具的审美特征。除此之外,根据戏曲演变过来的技术技巧动作还有很多,旋转的各种舞姿转,斜探海转、螺丝转等等;跳跃类技术包括紫金冠跳、大射燕跳等等都是从戏曲当中提炼而来,虽然到了今天有些发展和变化,但究其根本是从戏曲当中而来的。由此可见戏曲舞蹈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十分巨大。
3.袖和剑
服饰、道具舞蹈是中国民族舞蹈的一个显著特征,更是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智慧创造的结晶。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应该发扬民族特色,给过往时代的艺术形式赋予新的生命。所以,在戏曲的众多的道具舞蹈中,中国古典舞选择了“一武一文,一刚一柔”的剑和水袖来进行借鉴和整理,通过训练达到“以身带剑(袖),以剑(袖)练身”的目的。
3.1剑
“剑”的最大特点是身法性很强。由于剑具有攻防意识和技击的本色,自然形成进退起伏,吞吐闪展,灵活多变的身法和刚柔缓急的节奏韵律,以及宛如游龙、大步流星的奔泻流动的气势。“剑”有时沉稳有力,力拔千钧;有时急如闪电,如流星追月,以以身法带剑法——“发力在腰,用力在捎” ,腰成为剑的发力之根。以腰发力,力流“行于肩、跟于臂、聚于腕” ,穿过剑身,力达剑尖,使硬剑变为软剑,使无生命之剑变为有神经感觉之剑,从而使剑成为手臂的延伸,人体线条的延长。北京舞蹈学校张强老师在武术剑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全面的整理出了剑的教材。
3.2 袖
袖舞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很有特色的一种中国舞蹈。世界上只有中国有长袖,(日本有宽袖,朝鲜是彩袖),而且很早就有“长袖善舞”(《韩非子》)之说。其实,它来自于戏曲舞蹈中,我们今天的中国古典舞借鉴和继承了戏曲舞蹈独特、鲜明的风格和形态。水袖也是继承和发展的一部分。在戏曲中,水袖一直处于辅助戏剧表演的从属地位,作为独立的袖舞早已不复存在,当时的北京舞蹈学校中国古典舞教研组看中了这份艺术瑰宝,在第一届本科教育系筹建过程中的“36次会”上,立即确定袖舞为女性身韵训练的深化内容。
(二)作品的影响
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影响之深,从作品来看是最为直观的。从第一届全国单双三舞蹈比赛中的《醉剑》,到第六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丽人行》,第四届CCTV舞蹈大赛的《春闺梦》,到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青衣》,再到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的《红玉丹心》,最后到最近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的《百花争妍》,无论是男子、女子、单人舞、群舞,各大舞蹈赛事中,定有戏曲舞蹈的身影,且部部作品都较为经典,广为流传。《春闺梦》中伶俐乖巧的小花旦情窦初开,《红玉丹心》中的武旦梁红玉巾帼不让须眉,《百花争妍》中的袖技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精彩纷呈,引起社会一阵好评,更是受到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邀请走向更大的舞台。近年来,中国古典舞以自己的方式演绎戏曲形象的趋势愈演愈烈,几乎各类赛事都会出现此类作品,由此可见戏曲舞蹈于中国古典舞影响之深远。
三、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性及其成因
中国古典舞之所以形成突出而特别的风格特征,是因为由动态、韵律、节奏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1.由“拧倾圆曲”四种形态构成四个主要的形态特征,其中又以“圆”为最根本、最显著的特征。2.“圆”和“游”的运动路线与动作形态。“圆”指动作形态,而“游”指动态运动路线。在动态的形成过程中讲究“游”,在“游”的动态路线中讲究“圆”,可以说“圆”构成中国古典舞动作形态的基本特征,“游”则突出地反应了中国古典舞所具有的中国艺术的“线的艺术”的特征。3.中国古典舞的节奏特征:节奏比较类型化的“弹性节奏”。4.极则复反法对比规律,包括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扬先抑等,对比、对立的相互运动,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浑然一体。5.对“气”的把控。以气御动,不仅仅是在舞动过程中劲力层次的把控、节奏的掌握,也在生命和道德的层次上做到文如其人,舞亦如其人。
对比戏曲舞蹈的风格特征不难发现,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两者之间有非常多的相似点,如对“圆”“线的艺术”的追求,对“形神劲律”的把控,对“虚实”的巧妙运用,这些构成了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共同的审美特征和风格特性。究其根本,中国古典舞与戏曲同属传统艺术,戏曲由诗歌舞蹈等多种样式构成,中国古典舞又是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二者必然存在一定共通之处,可以说中国古典舞通过对戏曲传统的继承学习,“取其神移其形,得其劲变其形”,最终达到为中国古典舞自身所用的舞蹈化的目的。
四、以戏曲舞蹈为基础生发的中国古典舞的美学意义
在戏曲的传统中,有较大的一部分属于体现民族美学特征、民族艺术规律的极其丰富的表现手段。戏曲舞蹈也不例外。要形成一个足以代表我们民族古代文化的艺术体系,就要分析历史的变化给艺术带来的影响,从中选取优秀的、富有朝气的艺术传统加以发挥,通过艺术也向世界宣传我们民族好的传统、好的精神。因而,对于历史各时代的艺术,就有必要加以选择、改造,赋予它们以新的气韵、新的品格。学习戏曲的目的不只是关注它的动作,而是加强了对它本质和核心的认识,从而找到了戏曲化程式走向舞蹈化本体的中介——从民族美学的高度,把这些放在中国文化的整体中去考虑和分析民族舞蹈的美学原理、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规律。我想这也是古典舞所需要的现代精神。中国古典舞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律和美的规律。以其丰富多变的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极强的表现能力,昭示着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所在。舞蹈工作者们从最初的对戏曲舞蹈的照本宣科,到后来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到现在的求新求变,钻研创新。中国古典舞走过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旅途。虽然过程中有荆棘、有坎坷、有苦痛、有迷惘,但中国古典舞仍旧用它那坚忍不拔的意志冲出重围,迈向坦途。这正是中国古典舞带来最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李炜,任芳.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教学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余秋雨.中国戏剧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4]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支佳艺(1993.07-),女,回族,河南周口,四川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