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2017-02-04梁慧
梁慧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9-036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当前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工作在不断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需要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工作。想要不断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保证该项工作能够取得良好成效,需要对实施该项措施的农村地区进行全面详细的考察,结合当前的方针政策,将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底。
一、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农村,重点在精准扶贫上。现在距2020年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仅有5年时间,从各地具体情况来看,最大的差距也在扶贫上,处在贫困线上的人口基数大,这部分群众如果不能按期脱贫,就不能同步迈进小康社会。所以说,我们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精准扶贫思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同步实现,才有现实意义,才能增强人民信心,才是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精准扶贫贵在“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不“撒胡椒面”,少搞一些“盆景”,杜绝“表面文章”,多做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让贫困群众在增长“智”的基础上,彻底摆脱“穷根儿”。当前,特别是挨近城市的农村,也有一些好房子,但那只是个别,是少数。农地宅基地不能买卖抵押,导致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死不了活不成。精准扶贫就是要将这些“短板”一一弥补起来,让“短板”变“跳板”,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通过外部力量介入整合,因地制宜,引发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在现实中的具体实施情况
仁怀市位于我国贵州省西北部,是我国川南经济区和黔北经济区的重要连接点。接下来,我以自身走访调研的新山村为例,简要介绍仁怀市的精准扶贫情况。
新山村辖12个村民组,总户数878户,3005人,其中少数民族218户,875人。全村共有贫困户184户537人, 2016年贫困户为97户221人,政府政策兜底脱贫29户39人,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68户182人,帮扶单位领导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20户46人,2016年帮扶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户中有生态移民搬迁户8户 。新山村主要收入来源主要立足高梁、烤烟生产、养殖业和劳务输出四个方面。首先,帮扶单位在当地安排干部职工分多个批次深入结对帮扶贫困户家中开展遍访回访贫困户活动,确保帮扶人与被帮扶对象户户见面、不漏一人,了解掌握帮扶贫困对象基本情况、财产收入情况、致贫原因、脱贫意愿等,通过对贫困对象的实地走访,深入交谈,摸清底数。其次,采取一件实事一件实事抓落实的办法,实实在在的开展帮扶工作,真真正正的让贫困村能出列、贫困户能脱贫的目标。购买米、油和棉被、衣物等物资组织干部职工亲自一户一户送到帮扶贫困户家中,同时,帮助修缮帮扶对象家中居住环境,使帮扶对象有了基本生活保障。再次,通过介绍工作的方式,为部分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突破生计来源的困境,帮助帮扶对象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但这类做法只适用于具备劳动力的家庭,绝大部分因病致贫的家庭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目前,在现有的帮扶措施中,大致分为这几种较为普遍的办法,随着调研工作的深入,也发现了很多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接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
三、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些有效措施
1.完善基础设施,切实保障民生
基础设施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抓好了可以为农村发展积蓄能量、增添后劲,而建设滞后则可能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助推。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成功的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通过率先补足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增长。然而,资金投入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基础设施的某些瓶颈制约因素仍未消除。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新跨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显得更加紧迫。需要我们用更大的投入促使农村的基础设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完善,从而吸引更多利于当地发展的项目能够在农村落地深根。
2.调整产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
首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集体经济发展的壮大,就能更好地引导农民增加对土地的物质投入,引导农民科技兴农,从而增强农业发展潜力,使农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其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农村党支部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发挥作用才有可能。实践证明,一些先进基层党组织之所以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带领群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处于穷家难当的困境,不但不能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服务,而且还要向群众索取,甚至村干部的工资都解决不了。再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有了强大的集体经济这个物质基础,才能更有力地引导农民群众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共同理想,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发展成人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兴办公共福利事业,更有效地破除陈规陋习,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风尚。更加强有力的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构建区域产业,换发生机新活力
我们帮助村民找寻到合适的产业,就是对当地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针对其中存在的优势进行充分开发。比如一些农村具有较为丰富的民族资源和生态资源,以此为基础进行全面有效的开发,能够有效突出民族生态旅游产业的特色,使其为当地的发展创收,从而增强新山村村民的人均收入。我们从贫困村的自身特点出发,实施相配套的产业,建立较为全面的产业体系,引导村民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增强集体经济的活力和优势。找到一条贫困村的特色发展之路,是保障当地农民能够持续增收的有力手段,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和驻村干部一起共同去挖掘和发现,构筑一条新时代农村的发展之路,为推动农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换发新的活力。
4.政府发力,为精准扶贫提供更好的温床
在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政策、措施作为保障,这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准扶贫工作的保障措施通常情况下有经费保障、后勤保障等方面。良好的经费支持作为保障,能够保证精准扶贫工作顺利进行,对于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准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要精准发力,因地制宜的出台一些适合当地农民发展增收的政策,同时号召社会各界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更加有效的解决精准扶贫工作展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效解决,让仍处在贫困边缘的老百姓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
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后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帽子,但我们的扶贫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经过多年的减贫工作,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大难题”、“深水区”。加快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仅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事关战略全局。精准扶贫,是削减贫困,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役。我们要更快更准的挖掘出更多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办法,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