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苏轼茶诗的审美意蕴及文学价值
2017-02-04李永红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眉山620020
李永红(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眉山 620020)
试析苏轼茶诗的审美意蕴及文学价值
李永红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眉山 620020)
苏轼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他一生爱茶,因此写下无数首传世千年的茶诗。这既是苏轼文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苏轼的茶诗,记录了他的平生遭际、人生感悟,体现出苏轼作为士大夫的生活趣味、乐天达观。他的茶诗既有君臣关系、父子之情、又有朋辈之交。因此,苏轼的茶诗既丰富了中国茶诗的意境,又开拓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苏轼的茶诗体现出象外之象、达观乐天、新颖别致和人生况味,有着浓厚的审美意蕴。同时,他还有着巨大的文学价值。他的茶诗记录了茶事茶艺,开拓了茶诗的写作,也承载着独特的史实。因此,苏轼的茶诗,既是诗中名作,又是茶之典范。
苏轼;茶诗;审美;价值
苏轼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一生命运坎坷,但却拥有诗意人生。现代文学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便这样评价他:“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1]可见,苏轼在现代文人眼中的地位和分量。可是尽管林语堂在其评价中对苏东坡已经说到很全面,很到位,但是苏东坡的一大嗜好却未曾提及。历史上的苏东坡除了是一位酿酒的实验者,还是一位喝茶品茗的高手,这在他留下的众多茶诗中便可体现。
苏东坡的茶诗,既继承了中国历朝历代优秀的茶文学,同时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可以说,从苏东坡的茶诗中不但可以体会到浓重的美学意蕴,还能感受到宋朝的茶事和茶艺。因此,阅读苏东坡的茶诗,既是在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同时也是穿越千年,品味一段历史。
1 苏轼茶诗中的审美意蕴
1.1 象外之象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曾提到“象外之象”的概念,这是带有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概念。当然,在苏轼的众多茶诗中便有很多都体现出“象外之象”的审美意蕴。苏轼有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名句“浓妆淡抹总相宜”便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苏轼的茶诗,大都是在羁旅途中所创,且都是缘事而发。当浸淫官场多年的苏东坡,来到杭州西湖。胸中所有的恚怒都随着青山绿水化解开来,随着西湖龙井茶一一饮下。在诗歌的题目中,作者使用了“饮”字,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饮茶”。然而,如果苏东坡的才情只让读者联想到饮茶,全不足以让这首诗传诵千年。诗歌中最精髓的是对湖光山色的描写,“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一原本描写待字闺中女子的场景,巧夺天工地使用在了西湖美景的临摹之中。这样的诗情画意便充盈在西湖水上,回荡在唇齿之间。令读者随着清香飘逸的茶香,回味想象之外的西湖盛景。这种带有鬼斧神功式的比喻,勾起了读者脑海深处的美好和想象,也暗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得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2 达观乐天
中国哲学观念中有阴阳调和,相克相生。正如人生中的痛苦与快乐,在苏东坡的茶诗中也实现了互相转化,以苦为乐。其茶诗《汲江煎茶》体现出的便是苏轼达观乐天的生活态度和亲力亲为的生活作风。古代士大夫的生活起居,都会有专门人服侍,方才显示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但是在《汲江煎茶》中,诗人却是在亲自煎茶饮用,这首茶诗表达的便是一次完整的煎茶过程。其中,也不乏诗人对煎茶时所用水、火和时间的独特感悟,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苏轼是一个饮茶品茗的高手。写《汲江煎茶》时,苏轼正处于人生低谷,自己谪居在海南岛。茶诗中有“坐听荒城长短更”的孤寂和苦闷,但是这种孤独感却是一笔带过。诗歌整体上体现出的是一种豁达和超脱。诗人以精致的笔法对煎茶过程进行描述,其意义早已经超越了饮茶。在他的世界中,饮茶只是为了纾解自己心中的压抑和愤懑,而写诗则是这种发泄的最好渠道。在山水之间,清香回味的茶香早已将过去的不顺和坎坷涤荡完全,剩下的只是苦中作乐的豁达之感。在《汲江煎茶》中“作者煮茶、写诗自娱,使全诗境凄而不怨,哀而不伤,非坡公谁有此胸襟笔力。”[2]由此可见,苏轼茶诗的豁达乐天,是其宏伟胸襟的体现。因此,这种带有道家通透豁达的处世观,使苏轼的茶诗显示出了道家达观的艺术审美,体现出属于苏轼独特的美学追求。
1.3 新颖别致
苏轼的茶诗,不仅有着象外之象的描摹和乐天豁达的精神,还有写作手法的新颖独特。茶诗《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等绝顶望太湖》中便有两处精彩绝伦的比喻,也正是因为两处比喻使得苏轼的茶诗有了超凡脱俗的审美意蕴。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是把茶团比作明月,可谓新颖独特。茶的形状与天上的皎洁明月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正是因为苏轼非凡的想象和对茶的嗜好,才将天上的明月比作茶叶。这不但是一处精妙绝伦的比喻,同时也是苏轼爱茶的最好证明。诸如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还体现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诗中有“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妙喻,也算神来之笔。“香草美人”的比喻早在屈原《离骚》中便已开始,但苏轼茶诗中的比喻却是在传承中的创新。诗人不但把“佳茗”作为“佳人”比喻,同时也将“佳茗”进行拟人的处理。苏轼这种兼具比喻与拟人的处理,是一种新颖别致的创作手法,这在过去的茶诗中是很少应用的。当然,也正是苏轼茶诗在形式上的创新和开拓,使得苏轼的茶诗表现出了新颖别致的美学意义。
1.4 人生况味
诗歌的美学意蕴,有着对象外之象的寻觅,但同时也有对人生百态的关照。苏轼的茶诗很多是对文学的想象和营造,但同时苏轼也写了很多关于自身遭际和人生感悟的名篇。在苏轼的众多茶诗中,《种茶》显得极为特别。在这首茶诗中,诗人苏轼事无巨细地记录了整个种茶的经过,并乐在其中。这种超越种茶行为的书写,不但是作者对生活细节的记录,同时也带有作者的人生感悟。随着阅历的增长,苏轼早已经过了“看山是山”的境界,随之而来的是生活与生命的关联体验。种茶的浇水、耕田便是生命之路的延伸,诗人在茶诗中表达的是人生的彻悟和明了。他遭遇过无数坎坷与挫折,但是他还是坚强不倒地一次次站起来。因此,诗人的“种茶”,不单种的是茶本身,更是种下希望,种下对未来的憧憬。这种复杂乱世中的人生况味,也随着诗人的笔触,蔓延在整个苏轼的茶诗之中。
2 苏轼茶诗的文学价值
2.1 记录茶事茶艺
中国的茶文化,带有审美情趣和美学表达。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文士饮茶是一种雅趣,只有雅士才懂得饮茶。”[3]苏轼,作为宋朝的士大夫,自然对茶也有一番雅趣。苏轼的茶诗不但是文学性的表达,更是苏轼研究茶文化的结晶。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他们曾经在一次归家后返回京城,看到祖国河山大好,便诗情大发。最后三人的诗作合成《南行集》,这既是父子三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同时也带有三人对政治生涯的期许。在《南行集》中,苏轼有一首《蛤蟆背》,便是写的茶事茶艺。但这首诗并未真正写茶事茶艺,而只是写一处泉水适合煮茶。从这种推测,可以看出苏轼对茶事茶艺的精通,茶诗中也有他对茶文化的独特理解。
2.2 开拓茶诗写作
苏轼的茶诗在内容有卓越的文学价值。前人的茶诗大都是将饮茶作为闲情逸趣的打发,因此多写饮茶过程和饮茶感受。但苏轼的茶诗在内容上较之前人有了较大开拓,不但写饮茶之感,更写种茶、煎茶之趣。在苏轼的茶诗中,茶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存在,已经融入到他的血脉之中。品读他的茶诗,既能领会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感受到田园劳动的收获之美。因此,苏轼的茶诗具有开创性,他的写作大大拓展了茶诗的内容。当然除了茶诗内容的开拓,苏轼茶诗的文学价值还表现在创作手法的创新。他的茶诗,喜用比喻,且比喻新颖传神。这既是苏轼天马行空的想象结果,同时也与他一生爱茶的爱好有关。总之,苏轼的茶诗不但写出了与茶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创新了茶诗手法,对中国茶诗有着巨大的贡献。
2.3 承载特殊史实
“诗圣”杜甫的“三吏三别”被称为“诗史”,可见有些诗可以作为史料看待。同样,苏轼的许多茶诗都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复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中便可以看出苏轼与皇上的关系。诗作中有“待赐头纲八饼茶”体现出的便是宋朝的君臣关系。“头纲”是中国茶品中很名贵的一种,在宋朝被称为第一名茶。北宋皇帝将“头纲”赐给苏轼,便证明了苏轼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因此,苏轼的茶诗,不但有典型的文学底蕴,还潜藏着巨大的历史内涵。苏轼和黄庭坚是一生知己,同时二人都极爱饮茶,因此二人之间有很多的茶诗唱和。黄庭坚的《双井茶送子瞻》与苏轼的《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表现出了二人对茶文化的喜爱,同时也见证了二人深厚的友谊。苏黄的茶诗和唱不但成为茶诗史上的佳话,同时也成为承载苏黄生平的珍贵史料。苏轼的茶诗,便是兼具文学和史学的艺术形式,不但记录苏轼的个人怀想,还承载在珍贵的北宋史料。茶诗中写到的君臣关系,父子关系,朋友关系,是研究苏轼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以映照苏轼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内涵。
苏轼一生创作的茶诗,是他才思敏捷的体现。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坎坷平坦,苏轼的茶诗都是如茶水般清香冲淡,回味悠长。其茶诗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体现出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感悟,不但有利于了解苏轼跌宕起伏的生平,也有利于感悟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苏轼的茶诗,既是诗中名作,又是茶之典范。
[1]林语堂.张振玉译.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006.
[2]于欣力,傅泊寒.中国茶诗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84.
[3]陶宗仪.说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252.
李永红(1969-),女,四川眉山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