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戏曲音乐传承与创新研究
2017-02-04涂远娜
涂远娜
(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
采茶戏戏曲音乐传承与创新研究
涂远娜
(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
采茶戏是我国戏曲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曲种,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征和深深的民族精神烙印,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劳动创作的结晶。但随着历史的前进与社会的变迁,采茶戏也面临着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采茶戏的内容进行分析,并探索采茶戏如何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采茶戏;地方文化;传承;创新
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其中的采茶戏最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与内涵。采茶戏最早出现在我国的清朝时期,距今大约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是我国从事茶叶活动的群体在共同交流学习下创作的曲种,采茶戏从创作之初就得到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喜欢,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地传播,当今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区,并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采茶戏戏曲音乐的概述
采茶戏发源于我国的江西赣州地区,是当时从事茶叶生产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创作成果,同时也是我国独特的茶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主要叙述和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采茶、卖茶以及喝茶的情形,刻画出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同时也体现出了我国劳动人民辛勤劳作、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作者将通过以下内容对采茶戏戏曲音乐的特征进行分析:
1.1 种类繁多
采茶戏在我国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却从赣州地区迅速地传播到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和岭南等地区,并迅速地融入当地的地方特色文化,形成了琳琅满目的采茶戏曲种。其中在国内最为有名的就是江西赣州的采茶戏、湖北黄梅的采茶戏、广东粤北的采茶戏以及广西壮族的采茶戏等。
1.2 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因为采茶戏流传比较广,形成了上文所述的不同地域特色的采茶戏。但无论各地采茶戏区别如何之大,其所表达的宗旨仍然是不变的,都是以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采茶生活为现实原型进行创作的。同一首采茶戏流传到不同的地方就会被不同的地方的劳动人民加上本地特有语言文化进行再创作,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演绎方式。以江西赣南采茶戏为例,这里是采茶戏的发源地,这里的采茶戏极具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文化色彩。赣南采茶戏主要描述的就是赣南人民在当时采茶情形时的真实写照,茶农们往往根据眼前的所见所想,即兴演唱起来,内容虽平白直叙,但感情往往真挚热烈。另外在赣南采茶戏中,还有一些别的动作表演,这些不光有赣南人民的劳动生活写照,还有对动物形态的模仿。当然这也与赣南独特的地理环境相关,赣南地区多是山区,茶农在去采茶的路上或者茶园里采茶时,往往会碰到一些野生动物的出没,赣南人民经过自己独特的创作,就把动物的动作形态融入到采茶戏中,使得采茶戏的演唱更加丰满,更加贴近现实,进而通过一场戏就能把自家文化真真实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赣南采茶戏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赣南方言,赣南方言独特的腔调与韵味,使得赣南采茶戏更具有神韵。但是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使得这些采茶戏只能在本地观众中举办活动,因为方言和地域文化将会使其他地方的观众很难理解。所以曾有人提议将采茶戏中的方言改变为大家都能理解的普通话,但是这种说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了众多文化学者的反对。因为文化的本身就包含了地域色彩,如果把其中独特的部分抹去,那地域文化也就无从谈起了。
1.3 采茶戏与采茶舞的相辅相成
众所周知,戏曲与舞蹈是分不开的,有了舞蹈,更能增加戏曲的舞台渲染力,更能有一种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采茶戏与采茶舞也是相辅相成的。采茶舞比起其他的舞蹈有两个特色:首先就是服饰,采茶舞中男演员一般都是头戴黑色彩绣头圈,腰间部位会缠绕着红腰带,脚穿黑布鞋,但是不同类型的角色又会穿着不同类型的服装,而女演员一般都是头戴红色彩头圈,脚穿绣花鞋,也有穿红色大襟衣,青色长裤等,这个也是视不同类型的角色而定;第二个就是舞台道具,采茶舞中的道具一般有花篮、花伞、彩扇等,伴奏的乐器为笛子、唢呐为主,同时再伴有以锣、鼓、钹为主的打击乐。采茶戏和采茶舞的结合使得观众更能体会赏心悦目的感觉。
1.4 内容故事幽默风趣
采茶戏幽默风趣这一特点,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个就是语言上,采茶戏的语言都是地方特色方言所演唱,因此演员们往往会在语言上进行下功夫,使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话语,去表现一场生动形象的农间采茶生活写照。第二个就是动作上,由于采茶戏的一大部分动作都源自于对动物的模仿,因此动作上的幽默风趣,也使得采茶戏的内容更加丰满,表达更加形象。
2 采茶戏当今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采茶戏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尽管在2006年被列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就以下三个方面对采茶戏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后继无人的窘境
现代社会的发展转型,也使得人们在这一进程中变得愈发浮躁,无法静下心来进行潜心研究。众所周知,采茶戏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它需要人们对它进行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进而发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这是一段极其艰苦的过程,需要从业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心血。然而浮躁的社会无法产生大量的采茶戏创作与传承人员,使得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离去,采茶戏后继无人的现象也愈发严重
2.2 戏曲内容的陈旧与观众价值观念的转变
采茶戏诞生于封建时期,虽然所描述的都是当时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但不免会传达出一些过时的封建思想,而这些传统的封建思想又极大的受到了当代观众的抵制,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采茶戏在当代的传播与发展。此外还有当代观众消费模式的转型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对采茶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电影、演唱会的兴起,使得以前作为传统娱乐项目的戏曲的地位逐渐衰落。
2.3 宣传的力度不够
早在采茶戏诞生之初,就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导致了传统文化没落的同时,采茶戏的影响效应也越来越低。产生这一鲜明对比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关部门领域对采茶戏的宣传力度不够,未能经常举行大型采茶戏的演出活动,使得采茶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被当代观众所遗忘。
3 采茶戏的创新发展与传承
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即使是文化方面的内容,仍然适用“丛林法则”的生存状态。因为只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因此,对于传统的采茶戏来说也是如此,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内容进行不断地创新发展,此外还需做好其他方面的辅助工作。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采茶戏的发展与传承进行分析:
3.1 对以往的内容进行改编并创作
采茶戏在当代社会知名度下降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内容的陈旧过时,所表达的思想不符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因此必须对以往过时的内容进行更新创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农民集体发家致富的热潮,因此,采茶戏的创作者可以从当代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加工创作,丰富采茶戏关于描述现代社会方面的内容,进而赢得现代社会观众的欢迎。此外,还可以在采茶戏的创编过程中加入其他曲种的相关内容,进行融合创新,比如可以引进西方的曲种中的和声等相关内容,或者我国其他地方曲种中的腔调唱法等内容,进而达到中西合璧相互交融的地步,实现传统的采茶戏音乐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协调。
3.2 加大宣传力度与政府资金支持
当代社会是一个营销社会,谁在宣传方面做得好,谁就会取得较大的知名度,戏曲文化方面也不例外。因此,采茶戏必须要抓住当代社会发展的这一趋势,充分利用当代社会网络、电视、报纸、期刊杂志等一切新闻媒体,对采茶戏的宣传进行造势,提高采茶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知名度。另外还可以举办采茶戏下乡活动,比如举办大型的采茶戏音乐演出活动、开展大型的采茶戏知识讲座活动以及采茶戏文化节等。当然上述活动的举办一定少不了的就是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另外政府资金支持不光要花在活动的举办上,还要对表演采茶戏所需的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以便能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此外还要对从采茶戏创作的艺术家进行补贴和发放慰问金,正是他们无私的奉献,才使得采茶戏能够广为流传下来。
3.3 进行后续人员的培养
有句俗话说得好,21世纪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当然文化戏曲领域也是如此。因此在当前的采茶戏发展进程中,应着重对人才进行培养,以防止出现像现在这样青黄不接的现象。那么应如何培养采茶戏的未来接班人呢?因为采茶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应注重从孩童时代就对未来的采茶戏人才进行培养。在采茶戏比较兴盛的地方开办相关小学教学活动,对一些有天分的孩子从小进行表演训练,还可以对一些有浓厚兴趣的社会人员开展不定期培训活动,并开展相关内容的讲座教学。此外可以举办采茶戏的大型比赛,给那些有天分有激情的后辈人员一些施展本领的舞台和空间。
3.4 把握好戏曲与群众之间的关系
戏曲和群众的关系,就像是舟和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众就像是水,而戏曲就是水里面的舟,如果一种戏曲得到了群众的认可,那么它将永远的流传下来,如果一种戏曲得不到群众的认可,那么它也会消失在历史的车轮下。因此戏曲的创作一定要符合群众的口味,这样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4 结语
采茶戏是是我国戏曲文化中的一块瑰宝。虽然其传承与发展在当代社会经济和消费转型的迅猛冲击下受到了巨大的阻碍,但仍然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当代中国戏曲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无论如何,现代观众消费模式的转变对其巨大冲击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如何应对这种冲击,使得采茶戏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能更好的传承下去,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努力反思,并采取自己的实际行动拯救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
[1]刘洪忠.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戏剧,2010(3):72-73.
[2]董晓梅.粤、赣两地采茶戏唱腔音乐研究—以粤东北和赣南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4(2):5-7.
[3]黄东阳,赖晓芬.客家采茶戏音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2):24-25.
[4]欧阳绍清.赣南客家采茶戏研究现状及启示 [J].大舞台,2012(2): 158-160.
[5]朱黎明.江西采茶戏的起源与流派[J].农业考古,2011(5):201-212.
涂远娜(1983-),女,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与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