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美学视角下中国茶文化英译策略研究

2017-02-04黄丽奇

福建茶叶 2017年9期
关键词:英译译文茶文化

黄丽奇

(福州理工学院,福建福州 350506)

翻译美学视角下中国茶文化英译策略研究

黄丽奇

(福州理工学院,福建福州 350506)

中国茶文化底蕴深厚,代表着传统儒家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的生活哲学,折射出东方人雅致清尚的审美理念。本文从翻译美学出发,借助翻译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审美代偿手段,从情景美、意境美、谐趣美等三个语言维度探讨中国茶文化的对外译介。通过提炼“适境”的审美标准,分析了茶文化文本的核心价值与风格审美,运用直译、意译和改译等策略进行审美优化翻译,提高审美主体的情感操控力,提升茶文化译文的美学意味,推动东方茶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翻译美学;茶文化;英译策略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被称为“茶叶的故乡”。茶是中国文明的象征,已经积淀形成一种民族文化意象。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将中国茶文化带给西方,使茶叶输出一度大量增加。到19世纪,中国出产的茶叶品类繁多,几乎遍及全球。随着中国茶叶贸易的扩大和商业的繁荣发展,欧洲传教士逐渐将中国茶饮文化传入欧洲,这种富有东方情调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受到欧洲人的关注。但是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对中国茶文化的精髓理解和接受不够深入,其对外译介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但是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等因素影响着人们对中国茶文化的接受。中国茶文化涉及层面广泛,在茶饮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要将中国茶文化的深刻底蕴以及艺术审美对外传播,有赖于翻译的推动作用。

翻译美学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精髓,是中国文化对外译介绕不开的翻译技巧。刘宓庆在《翻译美学理论》中明确建议“翻译回归美学”,认为“语际语言审美比较的关键是抓住文化对比”。中国茶文化要翻译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就要借鉴经典译作,利用翻译美学理论,最后找到一种科学的、适合自身文化语境的翻译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在英译中国茶文化时提高审美意识,重视审美策略,排除文化障碍,用美妙贴切的译文呈现博大精深的东方茶文化。

1 中国茶文化英译审美策略

对茶文化的内在把握要求译者对其文化背景的审美向度有所体悟。张奎志在《文化的审美视野》一书中写道:所谓审美意识是一种形象地认识、反映现实的自由直观意识,它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审美取向等几个方面。我们应该在英译中国茶文化时提高审美意识,重视审美策略,排除文化障碍,用美妙贴切的译文呈现博大精深的东方茶文化。

风雅清明、内涵丰富的“中国茶文化”享誉天下。中国历代许多文学作品对茶文化都有诸多的精彩呈现。例如《红楼梦》对茶的描写笔墨十分突出,全书关于茶的描写大概有两百多处,甚至还有专门章节来详细描写人物的茶事活动。其实,中国古典戏曲和古典诗词中也有引人注意的关于茶文化的精彩描写。但是目前对中国古典戏曲和古典诗词有关茶文化的翻译与对外介绍,相对较少。接下来结合中国古典戏曲和古典诗词中与茶相关的话题具体译文,来探讨中国茶文化的英译审美策略。

1.1 茶文化英译的情景美

中国戏剧中的茶文化包含传统文人的艺术追求与人生境界。戏剧文化中与茶相关的话题内容的英译,要求按照内容分为各种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维度、审美意象等来提高英译效果,积极引导和促进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桃花扇》作为著名的中国古典戏剧,素以其文字清丽与悲剧精神著称。孔尚任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同时也描绘了当时广阔的社会图景。例如《桃花扇》第一本第一出“访翠”中有关于侯相公和柳敬亭秦淮水榭偶遇时的与茶相关的社会生活场景,体现了书中人物的闲情逸致:

原文(孔尚任):【丑指介】这是长桥,我们慢慢的走。

【生】一带板桥长,闲指点茶寮酒舫。

译文(许渊冲):

Liu (Pointing to the bridge):Behold the Long Bridge! Let us go therewith ease.

Hou (Singing):The wooden bridge is long,with teashops and wineshops along.

《桃花扇》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与其艺术地再现了当时朝廷的颓变、衰亡过程有关,也与其清丽流畅的诗歌般的语言有关。它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展现人物的命运,被认为是当时朝代的一曲挽歌。茶文化的细节描写,也体现了作者在创作《桃花扇》时的心态和审美取向。这两句景中寓情,描绘了清明佳节古人独坐无聊后的“借步踏青”,即出门闲游度过“三月艳阳之节”。

在中国古代“茶寮”是专供人们喝茶聊天、联络感情的公共场所,也是一个“浓缩了的社会”。因此“茶寮”成为最具中国味的文化结晶。戏曲中的人物通过“闲指点茶寮酒舫”,看出当时社会流行的茶酒文化,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情况下人们社会交际中的一种清趣。“茶寮”即喝茶的店铺,译为“teashops”,“酒舫”即喝酒会友的地方,译为“wineshops”,译文用了一个介词短语来修饰,显得戏曲行文通俗易懂,符合英语细节描绘的语言简洁特征,勾画了一幅自在美好的社交情景,与前文的景致相映成趣。

1.2 茶文化英译的意境美

古典诗词兼具审美性与情感性,也离不开“发乎情”的人的常规心理,如爱意之情、欢悦之情、愁苦之情等。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茶诗,感时抒怀,表达了饮茶的好处,同时也凝聚了文人墨客的生活智慧与文化情趣,译者要从心灵、本体、文化等视角把握古典文化心理与美学形态。译文要努力体现古诗“自然音节”,从而达到审美的“人为音律”,最后使之呈现茶诗的雅与俗。

苏轼文采华灿,文学成就巨大,曾是领导一代美学风范的文学巨匠。其人生际遇使其在调和理想和现实矛盾时保持一种达观、开朗的态度。苏轼茶诗中的情感表达,与自然景物相匹配,创造出淡泊和宁远的意境。例如,其著名的《浣溪纱》对茶相关的吟咏,充满主观情致和审美追求:

原文(苏轼):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龚景浩):

In awine stupor,the trip tedious,one became sleepy.

The sun was high,themouth dry,and I longed for tea.

Idid ask for that,

Knocking on the door ofawayside homestead.

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同国人生活息息相关,茶饮具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作用。这首体现了诗人酒醉的状态,因为路远人变得越来越困,这时候烈日高照,显得口干舌燥,盼望能有一杯茶喝,一解旅途困乏。于是诗人敲响了路边的农家。这是一幅充满生气的乡村初夏之景,在枣花纷纷下落的精致中,作者的“漫思茶”的心情,对自然景物的铺陈描述,让我们感受到古代文人生活中常常离不开茶。

意境是由意象勾勒,是自然景色与生活情景与作者真挚旷达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此处英译增添了诗歌的流动之美,也体现了茶文化的特殊作用,即具有解酒去乏的作用与功效,“敲门试问野人家”译为“Knocking on the door of awayside homestead”,充满了野趣之美和寄情山水的深远意境。此处诗人淡泊、简约的茶之性情自然流露,蕴含了一种亲近自然、恬静悠然的审美情怀,为读者创造了优美的意境与无尽的想象空间。读此诗,读者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天气下,此时诗人如能饮上一杯茶,定能提神益思。

1.3 茶文化英译的谐趣美

戏曲艺术凝结着美的结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获得艺术形象的美感体验,创造出生活中的谐趣美。英译时要注意翻译出其淡泊、挥洒自我的审美情趣。中国文人们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寄托了自我超越的情感,在翻译时要注意使译文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进而传达原诗之中灵魂形象“茶”这一特殊的塑造指向。

《桃花扇》另外两处关于茶的话题的描写,体现了人物的幽默个性与精神追求。其中有一处花大量笔墨来描写与茶相关的话题:三人松下品茶,佛印说:“黄秀才茶癖天下闻名,但不知苏胡子的茶量何如;今日何不斗一斗,分个谁大谁小。另外一处是:山谷正拿壶子斟茶,失手落地,打个粉碎。东坡大叫道:“和尚记着,胡子打了秀才了。”佛印笑道:“你听兵啷一声,胡子没打着秀才,秀才倒打了壶子了”(众笑介)

许渊冲的译文并非逐字逐句翻译,而是通过删减翻译、改写翻译的办法处理原文,其中与“茶”有关的两句译文是:Su said the answer was good and he drank his cup of tea.Then Su asked him why tea could replace wine.译文十分简洁,行文一气呵成,体现了英语语言的明快和幽默,使得译文具有谐趣美。这里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语言风趣而有个性。许渊冲的译文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处理与优化翻译,较大程度保留了原文中的叙述手法和诙谐风格,灵活处理原文,较好地渲染了戏剧的气氛,达到传神的效果。

2 “适境”的审美标准与英译优化

2.1 直译与审美直观

有关茶文化英译,译者要注意对文化意象的审美意识进行把握,着重译出其浓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特质。翻译美学可以帮助中国茶文化向西方传递典型的东方民族特色与美学意蕴。译者要善于把握审美情感以提升中国茶文化英译效果。例如,某一正山小种茶叶的产品包装广告是:醉品质,私房茶,每一杯茶都是承诺。广告译文是:Each cup of tea is our commitment!这里的“承诺”翻译为“commitment”而不是“promise”,更为直观与妥帖,体现出茶叶制造商的用心经营之道,也体现了当今社会消费、审美、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综合人文特色。

2.2 意译与弘扬茶道精神

提到中国茶文化的最大审美特征,我们不得不说“和”为茶之魂。翻译时要努力表现其文化韵味。将茶叶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也是中国礼尚往来的惯用做法。例如《西厢记》中的唱词也有提到茶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原文:(郑喜云)中了俺的计了。准备茶礼花红过门者。翻译为:She is caught inmy trap.I’ll get presents and rewards ready formy marriage.准备茶礼花红翻译为“get presents and rewards ready”,“过门”在古代就是联姻的意思。人们办喜事、定亲也离不开茶礼,译文细致、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所处广阔的社会环境中的生活习俗美。

2.3 改译与审美代偿

茶,是一种精神文化,因此其译文讲究透露出东方特有的美学意蕴。某一品牌茶叶的龙井茶广告借用了古人的高度评价:古人有“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看似无味,而饮后感太和之气弥漫齿额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之赞语。其广告译文是:The ancients highly revered it as“as sweet and fragrant as an orchid,as tasteless as water whilst as rich as all taste lingers in the mouth,the tastelessness turns out to be richness”.这里用了修辞手法,展现了龙井茶独有的色、香、味,意译与省译相结合,改译为主,省略了“太和之气”,语言简洁,同时“the tastelessness turns out to be richness”这句运用了审美代偿手段,体现了茶饮的独特审美与精神享受。

3 结语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意蕴。解决茶文化翻译的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我们要把握原文的内涵进行优化翻译,英译时尽量保留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情与色彩。茶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要实现对外顺畅交流,离不开审美英译的辅助作用。当前面对客观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和消费主义潮流,中国茶文化更应当对其审美价值的重新建构给予充分重视。译者从翻译美学角度审视茶文化英译策略,要讲究民族中心主义的解码,使得中国式审美范式走向世界。同时译者还要积极提高审美主体的情感操控力,拓展文化调适能力,传递中国茶文化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对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将大有裨益。

[1]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2]张奎志.文化的审美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龚景浩.英译中国古词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李婧.清茶远韵——中国茶文化的审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5]许渊冲译.西厢记(汉英对照)[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

[6]许渊冲,许明译,(清)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黄丽奇(1980-),女,福州闽清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英译译文茶文化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摘要英译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弟子规
弟子规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