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色彩搭配在生态建筑中的运用
2017-02-04高欣欣朱紫微
高欣欣 朱紫微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植物的色彩搭配在生态建筑中的运用
高欣欣 朱紫微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在生态建筑中合理运用植物的特性和色彩搭配,不仅提升了建筑的美感,营造了更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而且生态建筑的产生以及运用降低了能耗,更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含义和植物的色彩搭配,并就生态建筑中植物色彩绿化的特点应用做了论述。
生态建筑;植物;色彩搭配;设计
1 生态建筑
Eco-build是生态建筑简称,他的主要概念是将现代的建筑与建筑所处环境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美学以及现代科学等学科理论和知识,合理构建建筑形态,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居住工作的需要,而且具备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循环体系,形成人、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形态。
生态建筑作为新的建筑理念和形态,存在的主要意义有2个方面:(1)在生态绿色可持续循环的理念下,保持人类活动与自然和谐的高度统一;(2)保持经济稳定快速提升的前提下,减少工业消耗,加强废弃物的再利用,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保护自然。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这必定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例如,冬天人们取暖,消耗了大量的煤炭资源,不仅消耗了不可再生资源,而且污染了大气环境。因此,人类活动、经济的发展与大自然和谐产生了矛盾。在自然消耗与自然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生态建筑的产生是将消耗与保护二者寻求一种生态的平衡。在遵循自然循环的条件下,加以人工设计和应用,减少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实现人类生活环境整体的平衡和稳定。生态建筑本身具备了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这将建筑内的各类物质能源循环利用与再生,使整体的建筑环境达到能源利用效率好、工业消耗低的完美形态。
2 植物的色彩搭配
在生态建筑中,植物搭配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利用植物本身固有的色性是生态建筑构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我国现阶段生态建筑发展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建筑中的植物在不同的气候与地域条件下,会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形态。因此,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当地所处的气候以及四季的变化进行植物的合理搭配。
2.1 植物固有色属性
植物本身的固有色在生态建筑中的运用比较普遍,合理利用植物固有色属性搭配是我国生态建筑的基本要素。植物固有色是生态建筑中色彩的主要基调,不同植物的固有色有着很大差别。通过不同色彩植物的搭配,使整体建筑色彩更加符合审美要求,这也是在以后生态建筑的发展中提升建筑之美的重要条件。
2.2 植物花色的属性
花色在植物所表达的色彩感是多样性,生态建筑中合理利用植物的花色,能够让建筑本身富有丰富的表达语言,在建筑外立面体现了一定的美化效果,给人们视觉上美的感受。
3 生态建筑中植物色彩绿化特点的应用
在利用植物色彩的属性对于生态建筑设计来说,首先是在不改变其固有的建筑形态下,满足建筑的实用性,例如,墙体植物的合理搭配与运用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同样也体现了建筑的生态性。美国芝加哥行政大楼就是生态建筑的典型体现,建筑内的空间分割就是通过植物来实现,利用植物将空间进行切换与分割,使得整个大楼显得更有生机,这一实践就是植物在生态建筑中的典型运用,成为生态建筑中垂直绿化的表现形式,人们将这个墙面设计为“绿色墙”。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中,植物的色彩搭配需要遵循3个特性:
3.1 整体性
在生态建筑中,植物的色彩搭配要与建筑本身的固有属性相一致,我们要从建筑的整体出发,将植物的色彩与建筑的色彩属性相结合,不能将两者生硬地结合在一起,从整体感官效果进行搭配,处理好植物的覆盖面积与位置,从而达到色彩与建筑的整体性。
3.2 绿色性
绿色是大部分植物的主色调,由于受到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植物的绿色会有不同程度的明暗度变化。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绿色的使用是最为广泛的,合理地利用绿色作为建筑主色调,配合植物本身绿色明暗度的变化,这会给人们一种清新、干净的心理感受,感受到建筑与大自然的亲近感。
3.3 对比与过渡色
对比与过渡色对植物色彩配置起着重要作用,建筑外立面的色调大部分属于灰色,适当搭配植物,形成对比给人们以视觉上的美感。例如,冷色调的外立面适当搭配偏冷色调的植物,形成一定的对比和过渡,凸显生态建筑的效果。总之,植物的色彩搭配影响生态建筑的因素是多样的,伴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生态建筑也会越来越时尚,植物在生态建筑上的运用也会越发广泛。
4 结语
完美形态生态建筑给人们以美感的体现,既体现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思路,又让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享受到舒适的生活体验,合理地在生态建筑上利用植物的色彩搭配,全面促进了人、建筑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前景。
1 冉茂宇,刘煜.生态建筑[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
2 乌菲伦.城市水景与立面绿化设计[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
(责任编辑 舒丹丹)